【散文随笔】 冬至阳生春又来

文摘   2024-12-21 18:01   河北  

入冬日寒,岁末将至。这个暖阳高照的冬至,为凛冽的冬日做了一个温暖的收尾。冬至过后,阳气上升,日光渐长,一切都会有转圜。

南朝学者崔灵恩在《三礼义宗》中有载:“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当阴寒之气至了极限,物极必反,于是,这种哲理式的诉说便有了人们期许已久的真诚反转。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尚未明媚的太阳时,却可以微笑地吟出诗圣杜甫的那句“冬至阳生春又来”,然后便是满心欢喜了。



古时的人们总是用最诗意的方式对抗着最漫长的寒冬,于是,便有了“数九”的消遣方式,长长的冬日因有美好的期待竟也有了从容的面目。史载清代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皆为繁体),九画九字,八十一笔,自冬至起,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描至最后一“丶”便是春风拂面,寒去春来,万物化暖的日子了。古时还有“画九”的习俗,画素梅九朵,日染一瓣,看着红梅在纸上一一绽开,冬将尽,春即来。这是多么美好的期许,只有睿智的古人才会想出这样的雅事,为寒冷枯寂的冬季平添几分雅趣。


冷寂冬季,家人围炉而坐,品茗夜话,才是最温暖的事。木心在诗里写:“冬至,你蹲坐炉旁,嬉猫时,毛茸茸的笑,真挚可信,我煲好热汤,且以为,余生也这样。”有毕剥作响的炉火,有热气腾腾的羹汤,有慵懒蜷伏的猫咪,还有最好的你在旁,读及此,眼里心里都是满满的暖意,真是不惧岁长冬寒了。



北方的冬至习俗是吃饺子。作为最传统的食品,饺子承载了无数人对食物的无限希冀与美好记忆。其来源则是众所周知的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也因此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习俗。医圣的初衷确实是仁心大爱,救助贫苦民众;但是流传至今,却成了全家团聚一堂的理由。依然记得从儿时便留下的习惯,每逢冬至日,忙碌的大人们便围坐一起,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还在唠着家常,家里如同过年一般热闹。但凡孩子,这时都是要凑前添乱的,然后在大人们的嗔怪中,小手上定要擦上了白面才跑开。小小的心灵,喜欢这样的团聚,因为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而南方则是喜食冬至团,古人在诗里写:“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想来,也是代表着美好的团圆之意吧!

时节虽有冷暖,处处皆有清欢。这个冬至日已不疾不徐地来临,我们在希冀团圆的同时,更愿冬至福至,暖待春归。



杨敏语文名师工作室
愿合众之全力,使语文之境日益擢升,更愿为国之未来,托起大写之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