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家人去医院做检查时,一位中年医生正在和跟前的一位老奶奶耐心解释着病情。都说医者仁心,果不其然。偶尔听了几句,我不由得佩服起这位慈眉善目、成熟稳健的医生来。
“您看,年纪大了,就像一辆车,开的时间久了,零件就会老化……”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由莞尔。为了让上了年纪的老人能够理解自己的病情,医生也在用打比方的方式,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这也是譬喻的好处所在。“血在血管里面不好好流了,就像水管一样,我们就要换成纯净水,这样流得才会更顺畅……”老奶奶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认真地聆听着,还不住地点头。大概是心脑血管的病吧,普通人对于那些专业的术语必定难以理解;而仁心宅厚的医生,就用了老人能够理解的比喻进行了解释,这样有爱的态度,让在一旁等候的我顿时心生敬意。即使这是工作,但是对待病人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先不去评判业务素养,对于病人,抱有耐心之态,仁慈之姿,关爱之情,这份医德足以令人钦佩。
其实,医者与师者是有着相通之处的。面对的都是不同的人,只是医者医治的是人的身体,而师者教化的是人的灵魂。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职业,要求我们都要有博大的爱心、持久的耐心、不懈的恒心去面对。但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我们又岂能同一对待?所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是。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变化的,是对待的方式。所以,面对耄耋老人,用更通俗的语言去沟通,交流的过程会更流畅;如果面对的是稚嫩孩童,大概就要用童话的语言去做解释了,否则可能会遇上无从下手的困惑,甚至毫无征兆的哭闹。
而教授学生不亦如此?活泼好动者,则需要适时的安抚;性格内敛者,就要采用鼓励的方法;不拘小节者,则要教他自律严谨;而谨小慎微者,又要给他展示的机会……想起万世师表孔子那著名的“闻斯行诸”的故事。弟子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意即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是否要立刻去做。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后立刻去做。孔子这样以一进一退来适性教育弟子,便能使他们避免过犹不及的毛病。这件事也成为了因材施教的典范。两千余年前,圣人已为我们做出了师道示范,其理在历经沧桑后依旧熠熠生辉。我们更应该赓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学生在我们的教化下,成长为身心康健全面发展的少年。
医者仁心,师者匠心,愿我们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点亮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