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金森案件简介
2025年1月10日,中院对其受贿案一审公开开庭,面对如山铁证,苏金森当庭认罪悔罪。
苏金森,一位曾在山东检察机关一路高升的官员,表面上头顶着检察长的威严光环,身着代表公正的检察官制服,信誓旦旦地维护法律尊严;背地里却私欲膨胀,将手中的公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提款机”,疯狂敛财长达23年。
从2001年8月担任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起,苏金森便踏上了贪腐的不归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凭借职务之便,为他人在工程承揽、案件办理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高达5423万余元,其中未遂金额就有2137万余元 。然而,一边肆无忌惮地进行贪腐,一边却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两任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在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是法治大厦的基石。然而,像苏金森这样边腐边升的现象却如一颗毒瘤,严重危害着检察院的司法公信,也让大众对检察工作产生了诸多质疑。
二、两面人形象:边腐边升对司法公信的破坏
苏金森边腐边升的情况被发现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人。在宣传报道中,我们本应看到的是清正廉洁、秉持公正的检察人员形象。可现实却是,他在腐败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的同时,却在仕途上步步高升。这就给外界一种极其错误的信号:在检察院系统内,也许存在着权力可以凌驾于公正之上的情况。普通民众会对检察院的监督和审查能力产生怀疑,他们会想,如果苏金森这样的人都能蒙混过关并且不断晋升,那司法的公正到底在哪里?那些本应被揭露和惩处的罪行,是否也在他的操作下被掩盖?这种怀疑一旦滋生,就如同野草一般难以遏制,司法公信也会在这种怀疑声中摇摇欲坠。
三、看似矛盾实则契合民间认知的“边腐边升”宣传
这种边腐边升的现象,在宣传之后与一些民间段子产生了奇特的契合。民间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这种官方渠道曝光的事件与这些段子产生共鸣时,就意味着这种不良现象已经深入到了大众的潜意识里。比如,“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以前可能只是大家对不良官员形象的一种调侃性的总结,但苏金森事件却像是一个真实版的演绎。这种不谋而合会让民众觉得官方的形象和他们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进一步加剧民众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
四、对检察官整体形象的损害
检察官作为法治社会的守护者,其整体形象应该是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的。然而一个苏金森的出现,就像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他执法犯法的行为让人们看到,在严肃的法律执行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权力滥用的空间。台上一本正经地宣扬法治,台下却干着贪污腐败的勾当,这种形象与大众心中检察官应有的形象背道而驰。当民众在遇到法律问题需要检察系统介入时,这种不良形象会导致他们对检察人员的信任度降低,觉得他们可能不会全心全意地为了公正而去处理案件,这对整个检察系统的形象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五、维护司法公信:严惩贪腐建议“内部”处理
我们深知,对法治的信仰不容坍塌。司法人员的贪腐行为必须严惩。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应该采取更加谨慎的方式。对于像苏金森这样边腐边升的司法人员,可以在不造成过度舆情动荡的情况下,悄悄地在“内部”进行极为严格的惩处。这样做并非是为了包庇,而是为了避免因为过度曝光引发民众对司法机关过度的反感和不信任。过度的曝光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整个司法系统都烂透了,而悄悄严惩则可以在内部纠错的同时,向外界传递出一个信息:司法机关有能力也有决心自我净化,会维护司法的公正。这有助于在不摧毁民众对司法公信的基础上,逐步修复损坏的形象。
当然,苏金森案件作为一起真实典型案例,具体的处理方式还需要依据法定的程序和信息公开的原则进行综合考量,在确保法治公正的同时维护司法的形象和公信。
看戏别入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理解并跟贴指正哈。
我是老朱,一介教书匠、专司政务舆情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