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的一则针对前教师尹洪波的严正声明引发了广泛热议。尤其是其严正声明,本是校方维护自身秩序的发声,然而声明一经发出,舆论却并未如校方预期那般一边倒。
评论区里质疑声浪颇高,许多网友站出来替尹洪波说话,要求校方公布更多细节,如当年职称评定未通过的具体缘由、对尹洪波种种不当行为警方的处理结果等。明明是为了澄清事实,却陷入舆论漩涡,这一事件折射出高校在负面舆情应对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尤其是有读者私信提供学生及同事对尹洪波的评价截图(未经核实哈、打码处理,仅供参考哈)
一、高校舆情应对不力的怪象
在如今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高校屡屡陷入负面舆情的泥沼,如某高校被爆出学术造假丑闻,在外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之时,校方却迟迟没有发声,错过最佳的回应时机,导致舆论持续发酵,各种小道消息漫天飞,学校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还有些高校选择隐瞒关键信息,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学生反映食堂卫生问题,照片、视频证据确凿,校方在声明中却含糊其辞,对最核心的食品变质原因、处理涉事人员情况避而不谈,只是一味强调会“加强管理”,这怎能让师生和公众信服?更有甚者,采取简单粗暴的删帖手段,以为能堵住悠悠众口,殊不知这反而激发了网友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删帖”二字瞬间成为新的舆论爆点,让原本可控的舆情彻底失控,引发更大范围的质疑。
二、原因剖析:多层面的困境交织
(一)机制落实之殇
党的三中全会着重强调要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提升舆情应对的协同能力,一方面,校内的意识形态责任细分不够精准,在面对负面舆情冲击时,各部门之间不清楚自身究竟该承担何种具体责任,宣传部觉得应由涉事学院先调查,学院又推脱给学工部门了解学生反馈,如此踢皮球,直接延误战机。另一方面,跨部门的舆情应对没有常态化的联合办公、信息共享机制,各个关键环节各自为政,难以在第一时间凝聚力量应对危机。
(二)人才与行动短板
高校作为专家学者的汇聚地,照理说在舆情应对领域也应人才济济。但问题恰恰在于,这些专业知识并未有效转化为舆情应对的智慧力量。许多高校没有组建专门的、涵盖多学科背景的舆情应对智囊团,传播学专家、法学教授、社会学研究者等本可凭借专业之长为舆情研判出谋划策。当负面舆情突发,缺乏系统的舆情会商机制,未能迅速召集各方专家围坐研讨,深入剖析舆情的根源、传播路径与潜在风险。拟定应对预案时更是手忙脚乱,要么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回应,要么毫无针对性,不能根据舆情特性“量体裁衣”,致使后续回应漏洞百出,轻易就被舆论抓住把柄。
(三)领导决策之失
高校领导大多出身学术领域,头顶着学者光环,平日里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上尊重专家意见,决策也较为审慎。可一旦涉足舆情回应场景,却屡屡失误。一方面,部分领导放不下身段深入了解舆情细节,习惯以管理权威直接定调,在未充分掌握真实情况时就仓促发声。以尹洪波事件为例,北外领导若能在声明前,组织人员重新彻查多年前职称评定资料,详细比对双方证据,而非仅凭校内既有结论,或许回应就能更有底气。另一方面,领导们缺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思维,不懂网络舆论的情绪敏感点,发布的声明措辞生硬、官腔十足,全然不顾公众期待的信息透明度与沟通诚意,硬生生将声明变成了“导火索”,引发次生舆情,把学校形象拖入更深的泥沼。
(四)管理部门缺位
在多起高校负面舆情事件中,管理部门的身影难觅踪迹。按理说,当北外这类舆情暴发,教育主管部门应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宏观的行业视角,第一时间介入协调。主动派员协调指导,协助校方梳理舆情脉络、制定应对策略,既能帮校方把关回应内容合法性、合理性,又能协调各方资源,如联络媒体客观报道、引导舆论走向。可从北外这篇严正声明上看,好像管理部门作壁上观,任由该高校在舆情风暴中独自摸索,直至声誉受损,即便事后问责,却让北外多年积累的品牌资产付之东流。
三、高校舆情应对指南:求解破局之道
(一)制度先行:筑牢根基
高校需将舆情应对制度建设置于核心地位,量身定制《舆情应对管理办法》,明确划分宣传部、学工部、各院系等在舆情监测、研判、回应各环节的具体职责,确保事事有人管、环环相扣。另一方面,固化舆情应对流程,从发现舆情的信息上报时限,到成立由专家、学者等人员组成的舆情会商研判团队,再到发布官方声明的审核层级,都要有章可循,让舆情应对步入规范化轨道。
(二)专业赋能:打造队伍
组建一支跨学科、高水平的舆情应对专业队伍。对内,整合校内资源,挑选传播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骨干教师,甚至聘请校外专家,组建常态化的舆情智囊团,定期开展舆情案例研讨、形势分析沙龙,提升专业敏感度与应对谋略。对外,选派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前沿的舆情监测技术、危机公关策略,考取相关资质,以点带面,提升团队整体实战水平,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化解舆情危机的“利刃”。
(三)协同联动:凝聚合力
在高校内部,构建宣传部牵头,多部门紧密协同的联动格局。当舆情突发,宣传部迅速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动态监测的同时,提供舆情监测专项报告,第一时间召开舆情会商研判会议、制定发声策略;相关部门配合,各方信息实时共享、协同作业。对外与教育主管部门、网信办等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当然,如果主管部门能够提前介入,凭借宏观视野与资源调配能力,指导协调精准施策,内外协同、上下贯通,形成应对合力,共护高校形象与声誉。
四、构建舆情监测与会商研判一体化方案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可以说舆论监督无处不在,高校领导要认识到舆情应对关乎自身声誉。
建议从选购专业监测机构,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开始,到由专家学者甚至校外人员参与的舆情会商专业团队建设,总结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教训,进行舆情应对实战演练后,再对照问题、查漏补缺,完善精细制度、强化内外协同,以真诚态度、科学策略化解舆情危机。
同时,主管部门不当“甩手掌柜”,需主动靠前指挥协调,与高校携手共克时艰。唯有如此,高校才能重塑形象,为社会输出更多正能量,不负时代所托。
看戏别入戏哈!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理解并跟贴指正哈。
我是老朱,一介教书匠、专司政务舆情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