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作为司法公正的直观呈现,其准确性与严肃性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法官因裁判文书出现文字错误而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的事件屡见不鲜。2024年,中院在二审时发现,2023年作出的一审判决书竟存在多达110处及114处低级错误,涉及借款金额、企业及当事人名字、证人证言字词等多方面内容。
卫某某被该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判决书却将刑期开始时间写成2020年1月,致使其在2024年1月提前出狱。这些案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司法实践中法官在文书撰写环节面临的挑战。
法官的责任不仅在于对案件做出公正裁决,更在于准确无误地将裁决结果呈现在裁判文书中。每一处文字错误,都可能如同一颗微小的“瑕疵”,都会让公众对法院的信任产生动摇。在当前案多人少的大背景下,确保文书质量不仅关乎法官个人的职业声誉,更关系到法院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因此,深入探讨文字错误背后法官的责任、压力与管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裁判文书文字常见错误类型
裁判文书中的文字错误类型多样,可谓“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当属错别字,像是将“驳回”写成“博回”,“撤销”写成“撤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错误,却如同白璧微瑕,极大地损害了裁判文书的严肃性与专业性。数据错误同样不容小觑,在涉及财产纠纷的案件里,借款金额、赔偿数额等关键数据一旦出错,比如将“500万元”误写成“50万元”,这对当事人的权益而言,可能会使一方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法律引用错误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法官在裁判文书中引用法律条文时,若出现引用错误、条文不完整或适用法律不准确的情况,会让整个判决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大打折扣。例如,在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中,本应依据《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违约责任的相关条款进行判决,却错误地引用了侵权责任的条款,这必然会引发当事人对判决合理性的质疑。另外,关键信息错写更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犯罪事实等写错,极有可能导致对案件的定性和量刑出现偏差,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法院在舆情压力下的过度惩处
在司法实践中,一旦因法官文字错误引发社会关注,迫于舆情压力而过度惩处的现象较为普遍,内部通报批评算是轻的,甚至会被警告、记过或记大过的处分。这种过度的惩处,严重打击法官的工作积极性。这种过度惩处,使他们战战兢兢,生怕出现一点差错,这种惩处机制还可能导致优秀的法官,会对这一职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选择离开法院系统,去寻找更能发挥自己能力且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环境。这对于司法系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以下是是俺老朱找出来的因文字错误致法官被惩处的案例。
文字错误情况 | 法官被惩处情况 |
判决书判项括号里刑期起止时间错误,导致罪犯提前释放 | 承办法官被给予记大过处分 |
判决书上错字和数据错误多达10处,补正裁定书仍有错 | 办案法官被停职,法官助理及主管院领导分别受到提醒谈话、向院党组作深刻检查、在全院通报批评的处理 |
判决书出现多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以及法院名称写错 | 承办法官被警告处分,扣绩效2000元,并进行了诫勉谈话;所在庭室负责人和书记员也受到相应处罚 |
判决书前后责任认定不一致 | 涉事法官被记过处分 |
民事判决书中出现了13处错误,包括被告名字和金额数字的书写错误 | 法官拟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并责成其向当事人登门道歉
|
判决书或裁定书上出现错别字 | 六名法官受到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处罚,包括通报批评和扣发岗位目标津贴 |
份判决书中出现了110处错误,包括金额单位的错误和文字表述错误 | 启动追责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
一份行政判决书出现 68 处错误,涵盖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语法错误等。例如 “批复” 写成 “报复”,“一事不能两罚” 写成 “一事两罚”,“2016” 写成 “2106” ,“办事处” 写成 “办事办”,且判决书最后将上诉法院也写错 | 承办法官被给予警告处分、诫勉谈话,扣绩效 2000 元,所在庭室负责人和书记员也受到相应处罚 |
将起诉书中郝某职业 “电业局职工” 写成 “无业”,且宣判后未将判决书送达电业局。分管副院长李某对该判决书审核签字时未严格把关 | 承办法官另案处理,副院长李某被判玩忽职守罪,免于刑事处罚 |
将已归档的一审民事卷中的开庭笔录第二页倒数第一行处的 “被告所讲属实” 改为 “被告所讲不属实” | 法官曾某被行政记大过处分 |
执行裁定书,文中被执行人 “彭志杰”“严洁” 两人的名字,分别出现了 “彭志洁”“严杰” 的写法,性别 “女” 错成了 “吕”,“东安县” 错成了 “东这县” ,共计出现 7 处错误 | 执行局负责人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裁判文书负有校对责任的滕继延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
二审期间发现存在诸多文字错误,后以补正裁定方式纠正 23 处(含重复出现的)错误 | 承办该案件的法官被严肃处理,法院登门向当事人道歉 |
一份民事判决书将 “市中级人民法院” 写成 “省高级人民法院”,且出现其他多处表述错误 | 承办法官被通报批评,责令作出深刻检查,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
一份判决书将原告名字写错,且部分法律条文引用错误 | 承办法官被诫勉谈话,所在团队负责人被批评教育 |
一份判决书多处语句不通顺,数字金额书写格式混乱 | 承办法官被要求重新学习裁判文书写作规范,并在全院会议上作检讨 |
三、‘未来法官助手’系统开始网上办案
在完成电子阅卷后,一键生成法律文书,系统运用多模态数据解析技术,对全市法院160余万件案件的全量电子卷宗作深度解析,在法院专网环境对基础大模型进行精调训练,形成符合司法工作特点的专用大模型,确保人工智能生成信息可溯、可信、可用。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发通知,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做到通过线上、线下起诉时要素式示范文本应用尽用、应填尽填,确保向审判部门移送案卷材料时全部含有起诉状示范文本。
至于为什么,我咋知道啊,是不是为AI智审提供基础数据服务,个人认为,天底下虽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柳树叶还是杨树叶虽然都是树叶,一眼就能看出区别,但给你两片杨树叶,让你找出区别来可能还真不好找。
还有一句话,俺老朱个人感觉是,天底下没有新鲜事,每年4千多万案件,从重合率的角度,应该是有N多起重合,假如通过大数据,把这些重合的给找出来,是不是可以节约法官精力了。
另外,从技术上看,如果哪怕是借鉴使用大数据,裁判文书的错别字概率也会大为降低吧。
切瓜、看戏,看戏别入戏!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理解并跟贴指正哈。
我是老朱,一介教书匠、专司政务舆情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