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还需要记笔记吗?

文摘   2024-11-19 19:28   辽宁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已无需费尽心机寻找知识,知识已经触手可及,仅是一个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事。那么,在这个“知识为王”的时代,笔记这种传统的知识记录方式,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反对者往往持这样的观点:网络上的知识已经足够丰富,何须再费力气做笔记?手机上装几个学习类App,随时播放视频讲解,即可获取所需的知识。更有人认为,网上有大量现成的笔记免费下载,何苦自己再费神记录?

然而,我却坚持认为,笔记在互联网时代不仅没有被淘汰的命运,反而愈加重要。原因有三:


首先,笔记是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




知识的获取分为三个层次:知道、理解和内化。仅仅"知道"了知识点,对它印象模糊;即便“理解”了,但时间一长还是会遗忘。只有通过主动的思考、总结和归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它才真正成为你的知识,也就是“内化”了。

笔记正是这一内化过程的最佳载体。在记录的过程中,你需要反复思考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举例、概括。这种主动建构的过程,会促使你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原本零散的信息会在你的思维中形成关联,最终内化为你大脑中的知识网络。

比如读一本书时,光是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思考、提炼要点并记录下来,书中的观点才能真正在你心中扎根。事实上,伟大的思想家们都是笔记的狂热爱好者,牛顿、爱因斯坦等人都留下了大量笔记,正是这些笔记,帮助他们内化并升华了知识,最终成就了不朽的理论。


其次,笔记是对知识的二次加工和升华。





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通常是零散的,来自各种渠道。如果仅仅是被动地积累这些知识点,而不做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它们就很容易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岛屿,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而笔记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对知识进行有序的加工和再创造。

例如,上完一门课程后,复盘全部内容并做系统笔记,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连接前因后果,补充个人感悟,你就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反复审视课程内容,归纳关键点,区分主次,厘清逻辑,形成独立见解。换句话说,你已经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主动加工和重塑它,从而让认知得以升华。

很多学者都运用了这种方法,他们在研读文献时勤做笔记,反复思考和探索,最终形成了开创性的理论。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将知识串联起来,厘清逻辑,升华认知,形成独立见解。如果仅仅是囫囵吞枭地学习,注定难以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再次,笔记是对知识的最好积淀。





在知识获取的各种形式中,笔记无疑具有最持久的记忆优势。当你专注于某个知识点时,大脑对它的记忆自然会加深。当你用手书写下来时,视觉和动作的双重刺激,更容易将它牢牢记住。更重要的是,只有把知识写下来,才能真正将其占为己有。

人脑对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东西会被遗忘。但只要你及时地将知识记录下来,哪怕年月已逝,翻开笔记重温当年的心得,依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笔记可以成为对知识的最佳致敬,它帮助我们保存住脑力有限的宝贵成果。

值得庆幸的是,在数字化时代,笔记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永久保存,让"活着的知识"世世代代相传。很多学者的笔记遗作都得以出版流传,成为后人窥探前辈智慧的绝佳渠道。所以笔记不仅有助于个人的知识记录,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笔记的方式和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单单局限于纸质笔记,各式各样的电子笔记、在线协作平台、云端同步等新兴手段,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而高效的笔记方案。我们可以用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下知识,还可以方便地与他人分享协作。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让我们在知识记录与共享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优势。

互联网并非否定了笔记的必要性,而是让笔记的力量得以完全释放。有人说过,读书使人充实,笔记使人进步。随着笔记方式越来越多元,种种新技术让笔记更加智能、更利于分享与协作,笔记的价值正在指数级上升,从而为知识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总之,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真正的学习从来都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应该是主动地思考、内化和创造。恰恰是笔记,让我们有机会反复琢磨,将知识牢牢地印在脑海中,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独到的见解,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


作者简介




张吉浩,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辽宁“信仰行路人”思政工作团队成员。


文字来源|张吉浩

排版编辑丨许金雨

责任编辑|宋一

责任审核|孙洪静

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在线
专注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生涯成长平台,引领青年师生讲信仰、聊生涯、论能力、读大学,共同做好人生规划,汇集一线思政工作者的真知卓见 ——辽宁“信仰行路人”思政工作团队荣誉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