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位同事聊天,无意间发现他们青丝泛白,不禁交流一番,没成想他们的回复更是出奇,“现在没有点白头发,都不好意思说工作勤快”。可能就是单纯的逗乐,但也的确反映出大家伙工作的付出程度。中午在办公室照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头发其实也白了很多...
毫无调侃之意,对于一线的学工人,忙碌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学生还是那些可爱的学生,但他们的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的语境和心境在变,外在场境的影响和干扰在变,育人的指向要求在变,新兴资源和媒体平台在变,所需的知识储备和结构在变,这些都倒逼着我们,尽快跟上时代所需的节奏和步伐。
这样看来,我们还真需要卷起来...
填补知识盲区、优化育人理念和手段、融入学生的圈群和文化,一路操作下来,其实更多的是充实,这也许是对应浮躁最好的办法,看起来也没那么卷...
基础理论需要不断充实。辅导员九项工作职责都需要扎实理论的支撑,尤其非思政专业出身的同仁就更需要填充完善自身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自学,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主动互学,广泛参与交流研讨;灵活实践,及时融入优势团队,让理论学习永远在路上。底蕴的厚度将直接影响到育人事业的广度和深度。
育人的手段和技能需要不断完善。传统的单项说教、平面宣传等形式有其直观有效性,但随着学生参与载体、个性需求等的变化,教育的理念和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一些网络的表现形式,从个人内心的角度的确不好接受,但正如某位知名导演在节目中所说那样,“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但请允许它的存在,因为有人喜欢。”我们不能强行转移个人意志,就需要自我调整适应外在变化。所以我们也真得不断了解新事物、新情况、新手段,这样才能更准确的获知学生们在“虚拟空间”中的表达,潜移默化引导带动或纠偏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保证“学生在哪,思政教育就要跟进到哪”的目标。
基础数据的筛查需要不断跟进。影响学生个体表现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经济状况、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网络空间等,同时校外住宿、社会兼职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数据有更详尽的了解。虽然开展数据摸排的过程相对繁琐,数据动态调整又使得过程永远是进行时,但这块疏忽不得,不能马虎!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准确翔实的基础数据才能保证更好对标个体实际和具体需求,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同时也要畅通多级信息获取渠道,为提早获知潜在问题增加“防护网”,便于更及时有效的化解矛盾、保证教育效果。
自身学术研究能力需要不断强化。辅导员岗位兼具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从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我们自身的研究成果也需要持续积累沉淀。学术论文的撰写最好有科研项目的支撑,科研项目的获取最好有研究团队的加持,研究团队的加入最好有创新扎实的成果,这是一个良性的闭环,也是相互促进的助力。加入一个好的团队很重要,“独行快,众行远”,“抱团取暖”可以帮助你在与伙伴的交流碰撞中厘清思路、实现蜕变和升华;设定清晰的研究成果目标很重要,比如年度计划申报什么项目、发表几篇论文、完成几篇网文,有了目标可以倒逼行动的提速、有了积累可以实现成果的提升。当然,这些都需要下一番功夫。
学生骨干群体教育需要不断优化。作为学生中的“关键少数”,强化学生骨干群体教育非常重要,也不能有任何疏漏。所谓学生骨干“躺平”的现象是不应出现的,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这与骨干选取的初衷有悖,也与骨干的选拔过程和培养实际密切相关。对于选拔,导向必须清晰,“入口关”一定要把牢;对于培养,过程要跟进,从理想信念、履职能力,到个体表现、同学基础,要建立规范化的培养体系和量化明确的奖惩机制,让骨干真正成为一面旗帜,让身边人的奋斗故事影响带动更多同学。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良心活”,用心用情的融入其中才能更好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任何的一项工作内容单拿出来又都是一篇大文章,轻易下笔很难收获满意的回馈,腹有诗书、胸有成竹才能“下笔如有神”,让内容的汇聚更有伸缩性和可读性。
这样想来,“卷起来”理应是一种常态,“不卷”理应是一种内涵,我们跑的不一定要多快,关键能让自己的耐力更强、格局更大,帮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为师的底气更充足,无论卷与不卷,这才是最满意的结果!
作者简介
曹桐赫,辽宁科技大学辅导员,“信仰行路人”思政工作团队成员。
文字来源 | 曹桐赫
排版编辑 | 李佩耀
责任编辑 | 李佩耀
责任审核 | 孙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