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扎实的调查研究活动中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它是铸魂的“千斤顶”,是增智的“活水源”,是正风的“试金石”,是促干的“导航仪”。怎样立足本职工作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使之在建功实干中凸显价值、发挥作用,是每一名党员、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对所带学生整体乃至每一名学生个体的各项动态都了然于胸,我们干起工作来才会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在开展学生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实践中,我认为有几点小思路和技巧值得留意,总结为四句顺口溜与同仁交流:
切口宜小不宜大,循循善诱听真话。
文献调研常态化,解决问题见高下。
一、“切口宜小不宜大”
做学生工作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感受,若在办公室里坐久了,心里会觉得不踏实,底气会显得不足。做学生工作,得常往课堂上跑、往学生宿舍跑、往各班班会上跑。总之,是往“学生堆”里跑。学生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不了解他们的动态,所做的工作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了解学生动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做调研的过程。
然而这种调研,往往是零散的、随意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由此所形成的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往往也是孤立的、片面的。由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很难抓住一个有针对性的主题,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形成科学全面的调研成果。
因此做调研首先要做好“选题”,带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更有指向性、才能事半功倍。调研的选题从何而来?一定是从学生工作实践中来。选定的主题不能脱离实际、求高求全,要力求开一个小“切口”、做一篇大文章。
比如同样是做学生学业动态调研,如果我们把选题聚焦到“手机依赖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这样一个小“切口”上,那么很可能会从学生当中挖掘出更多鲜活而具体的经历和体验,从而连带剥离出学生活动组织丰富程度、教师授课吸引力、学生自律行为习惯养成、学习观培养引领等一系列事项对应的问题。这种来源于实践、焦点性强的选题,通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神奇功效。
选准“切口”也有助于选定合适的调研方式。调研方式没有“万能钥匙”,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研方式是为调研需求服务的,有了明确的选题,才能“量身定做”调研方式。
二、“循循善诱听真话”
调研方式种类很多,调研时往往是采用“组合拳”。但在众多方式中,最主要、最管用的手段还是面对面谈话。要真正了解学生、解决学生工作诸多问题,必须多用“笨办法”,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正面交流,问计于学生。
相比于问卷调研、电话调研、在线调研等方式,谈话方式能够更加彰显出语言沟通的直接性和互动性优势。直接性和互动性将帮助我们更加便利地掌握学生具体真实的情况。
一问一答之间,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观察。从言谈举止到肢体语言,从表情神态到语气语调,无一不传递出大量有用信息。谈话中,我们有可能捕捉到“欲言又止”,也有可能捕捉到“话中有话”。我们需要准确识别出这些“弦外之音”,并加以及时的反馈、启发、引导。
谈话时,要设法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关系,帮助学生解除思想戒备,尽力从学生中间听到“真话”。
学生在接受调研谈话时会对老师表达虚假意思吗?这种情况经常存在,有的受访者甚至会在自身未觉察的前提下提供不符合实情的信息。不说真话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维护自我形象的潜意识。比如我们在餐厅会遇到老板询问对菜品和服务的评价,大部分顾客都会说“不错”,这其实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礼貌、与人为善的形象。有时是因为学生对提问产生了误解,或是由于提问时带有先入为主的预设倾向性,对交流内容发生误导。
为了听到更多“真话”,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提问水平、谈话技巧。在与学生谈话调研时,避免模棱两可、产生歧义、预设立场的提问。
三、“文献调研常态化”
“调查研究”四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含义。比如“查”字,就含有查文献、查资料一层意思。金庸先生的小说包罗万象,很多读者佩服他学识渊博、无所不知。金庸自己却说,他并非无所不知,只是善于查书,还调侃道:“我姓查啊。”
工作也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水平再高、知识储备再丰富,也不可能做到自如处理好学生工作中的各色问题。所以,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拓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练就高超的查资料、查文献的本事,在关键时候能派上大用场。
运用好文献资源,也是调查研究一种重要的、容易被忽视的途径。“文献”是个大概念,在网络时代更加有着丰富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书籍、学术论文、政策文件、讲话、网上海量的数据,都是广义上文献的范畴。运用文献进行调研虽然便捷,但也并非随便就能做好。文献调研的关键是心中有问题、眼里有信息、手上有工具。心眼手要面面俱到,也并非易事。
平日就要留意收集和熟悉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文献资料。重要的理论著作、工作方法著作要常备案头。这些书不是用来束之高阁摆样子的,而是要管用,要时常翻阅学习。重要的讲话以及与工作相关联的政策、文件,要时常更新,添加到自己的“资源库”中,有时间就浏览琢磨一二,反复沉潜涵泳。结合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其中的精髓,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当需要研究某个具体问题时,就能够迅速检索定位到书籍的相应章节或文件的相应条款,使文献发挥出重要价值。
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学习,要把文献调研视为常态化、动态性调研,视为每日要上的“必修课”。
四、“解决问题见高下”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调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调研的效果如何评价,要在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上见高下。如果发现不了实际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而不解决问题,那么调研开展得再红火、调门喊得再高也是无济于事。
对于广泛收集来的学生声音,要用科学的方法和包容的态度仔细甄别:哪些诉求是合理或可行的,哪些建议措施是可以采纳或改良的。总之,服务学生的方法应当依据学生的利益诉求因时制宜、动态调整,给予学生发声以切实的反馈。
对学生工作的调查研究要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对问题的调查,要与研究融会贯通。在调查中研究问题,在研究中深入调查,二者相辅相成。打个比方来说,调查研究就好比“拔萝卜”,前期的信息收集相当于抓住萝卜叶,后期的剖析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则相当于拔出粗壮的萝卜根。在调研的周期中把问题及时解决了,方才称得上立竿见影地调研。
解决问题没有现成的药方,也没有正确的教条。既然下功夫做了调研,要有摒弃旧思维、旧模式、旧规律的勇气。多想创新点子,规避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整改思路,形成治标治本、立足长远的解决问题办法。要充分考量所服务学生实际情况和特殊背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事物客观规律中找准内在本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把调查研究的报告“写”到工作实践中,“写”到大学生的心坎上。
宋一,大连海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党务办公室主任,辽宁“信仰行路人”思政工作团队成员。
文字来源:宋 一
排版编辑:李可心
责任编辑:孙洪静
责任审核:孙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