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们,感觉怎么样?真实的职场跟你们之前想的一样吗?梦想和现实有些差距很正常,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平衡和积极向上的动力,非常重要。
如果你也在不平衡中苦恼,或者多少需要一些帮助,那么,跟我一起看一下这个真实的面试案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吧。希望这位“过来人”的故事,可以驱散你的迷茫,帮你找到职场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个真实的面试案例
我们暂且叫男主“大师兄”吧。
大师兄2年前名牌大学硕士毕业,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除了成绩好,大学期间,在学校里也参加了不少实践活动,一路优秀。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药企,岗位也是自己非常心仪的。
入职后的大师兄并不开心,因为部门人不少,又都是老员工,大家总是把自己不愿意做的杂活儿交给大师兄,那些老员工学历背景都不如大师兄,却可以对大师兄指手画脚。
最难以接受的是,大师兄的工作内容始终不是很固定,有价值的工作占比不高,大把的时间要花在那些没有含金量的事务性工作上,因为那些工作没人干,领导就一直让大师兄来干。
坚持了一年多,大师兄受不了了,刚好因为工作之便,认识了另外一家上市药企的领导,大师兄凭借不错的学历背景以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顺利拿到了这家上市药企的offer。
开启职业新篇章的大师兄充满干劲,也如愿以偿地参与到了一个重要的项目中。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项目结束了,大师兄就被分配了另外一个跟他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小项目。
大师兄对新项目提不起兴趣,也开始对新公司失望,“为什么我的运气这么差,又遇到了一个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此不清晰,安排任务如此草率的公司呢?”痛苦了几个月,大师兄想不通,再次辞职,准备寻找一家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真正匹配的“好”公司。
听了大师兄的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不想干杂事儿,频繁跳槽,是大师兄的问题,还是这些企业的问题?其实,这取决于大师兄是否对工作的本质有认知和理解。
先谈谈“杂事儿”的定义
1.杂事儿不等于小事儿
职场中所有人做的所有事,不管是多大的项目,都需要进行任务拆解,拆解到可执行的最小颗粒度,然后再把一件件相关联的小事儿做好,最终实现项目的整体成功。
如果不会做小事儿,就做不成大事儿;如果不乐于做小事儿,就不会获得做大事儿的机会。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又何来的大事儿、小事儿之分呢?
2.杂事儿不等于没有价值的事儿
存在即合理,所有的工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需求,也就是有客户,只要能让客户满意,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你能不能把事情做好,获得较高的满意度。比如,一个卖梳子的销售,跟和尚谈生意,是不是没有价值,是不是在干杂事儿?找到客户需求点就不是杂事儿,比如发掘出寺院将梳子布施给香客的需求,那么卖梳子的销售做的事儿就是有意义的。
如果你认为工作没有价值,说明你不理解工作的本质,找不到客户的需求。
3.杂事儿不等于与目标无关的事儿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说一定要有杂事儿,那么在职场中的杂事儿应该是与你的目标不相关的事儿,这是评价杂事儿的唯一标准,无关大小和好坏。
比如一个视频编导,她的主责是做栏目策划,买桌子,淘宝下单,要发票,走报销流程,看起来就是杂事儿,但是如果这个桌子的好坏与栏目质量直接相关,那买桌子产生的所有事儿就都不是杂事儿,视频编导也会乐在其中;
如果一个士兵的任务目标是隐蔽,等待行动命令,但是当他看到有敌军出现就来了斗志,冲出来干掉了敌人,忘掉了隐蔽而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就是干杂事儿。
大师兄错在哪儿?
1.缺乏定义“杂事儿”的能力
一项工作任务是不是“杂事儿”,与为什么有这项任务有关系。是谁发起的任务?他的需求是什么?这件事儿与部门或者组织目标的关联是什么?是否为组织目标的组成部分?
如果是,即便是再小的事儿,再麻烦的事儿,都是重要的,值得好好完成的。而大师兄判断“杂事儿”的标准不是从组织目标出发的,而是从自己的喜好,从自己还不成熟的对工作内容的想象出发的。
因此,他满眼都是“杂事儿”,多到无法接受,只能选择离职。
2、不珍惜做事的机会
任何一项工作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都是有价值的。工作本身就没有大小好坏之分,但是有会不会做,能不能做好的分别。
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师兄来说,在有机会做事,但还没有资格“挑活儿”的阶段,就应该专注于事情本身,思考怎么把每一件小事儿做好,赢得客户满意,进而获取更多做事儿的机会。
但由于他的“挑活儿”,没有耐心做好手边的事儿,自然也不会有做大事儿的机会,甚至会失去所有的做事机会。
3、学习能力不足
初入职场,有些迷茫很正常,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选择也很正常,但是能否从困惑中走出来,以及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从困惑中走出来,非常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大师兄已经有了两段不成功的职场经历,但是没有清醒地认识到问题所在,还在抱怨公司的工作安排不合理,部门对他的规划不清晰,不能清醒地认识失败,也就很难获得成功。
我会为大师兄的未来担忧,如果他再增加一段短暂跳槽的经历,恐怕很难再找到新工作了。但就是因为他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吸收营养的能力,工作一年半,依然对工作没有正确的认知,即便我再同情他,还是坚决放弃了给他工作机会。
大师兄还在倒霉式的“怀才不遇”,我却连干杂事儿的机会都不愿意给他。
前两天,跟一个刚刚毕业一年的同事聊天,她给我讲了她奉劝一个同学的小案例,颇有道理。
同事说她很庆幸当时跳出了本专业的舒适圈,选择了更有挑战也更有意思的岗位,而她的同学却因为求稳,选择了专业对口,但是没有意思、自己也不喜欢的工作,做了一年,想要跳槽。
同事给她的劝告是,除非你做好了比刚毕业的时候还要低姿态许多的心理准备,否则还是踏踏实实好好工作吧,因为毕业生身份只有一次,只有在那个阶段,公司对你的要求是最低的。
现在你已经有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公司就会按照职场人的标准要求你,评估你,但是你的能力和认知水平还跟刚毕业的时候一样,没有对工作本质的认知,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业绩,是很难获得好的工作机会的。
所以,大家要珍惜自己的毕业生身份,更要珍惜进入职场后的每一次做事机会,把每一件事都做好,每一个扎实的脚印都可以在你的简历里闪闪发光。
否则,如大师兄一般,一味地“挑活儿”,没有对工作的理解,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能力的提升,真的很难找到好工作。
反观早已不是职场新人的我们,是不是也时常出现大师兄的影子?
我们是否清楚接手的每件事情与组织目标有什么关系,是否保有做事的热情,是否专注目标,是否在意每一次做好手边的事儿,是否持续关注自己的能力提升?
希望大师兄的故事,可以提醒职场新人不要走弯路,更可以提醒职场老人别忘了工作的本质,保持生命的鲜活,拥有职场竞争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