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科研新动向
✦
Nature Communications
<食管鳞状细胞癌>
研
究
背
景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达57.2万,死亡率高达50.9万例。ESCC在亚洲和非洲的发病率尤为显著,尤其在中国,ESCC占所有食管癌病例的90%以上。尽管治疗方法取得了进展,但由于ESCC的侵袭性强且晚期诊断率高,其预后仍不理想,五年生存率不到15%。目前,分子机制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全,个性化治疗策略难以开发。因此,深入了解ESCC的分子特征,寻找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影响预后的关键分子异常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全基因组、转录组及深度学习模型,探索120例中国ESCC患者的异质性,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设计
患者队列:共纳入120例未经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采集肿瘤及配对的正常组织,另外收集65例患者作为验证队列。
RNA-seq实验:提取样本RNA,构建测序文库后进行150 bp双端测序。
数据分析:使用SOAPnuke和Salmon进行数据清理和比对,RNA-seq数据归一化后进行差异表达和GSEA通路富集分析。
亚型聚类分析: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算法对RNA-seq数据进行无监督聚类,将样本分为4个亚型。
免疫细胞浸润分析:使用CIBERSORT和Danaher方法估算肿瘤样本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确定免疫亚型。
全外显子测序(WES):使用Agilent SureSelect捕获外显子区域,Illumina X Ten平台进行测序,使用MutSigCV等方法鉴定驱动基因。
深度学习图像分析: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全片病理图像的特征,筛选出亚型特异的组织学标志物。
体内外功能验证:在体外使用ESCC细胞株进行XCL1基因过表达实验,并在裸鼠中进行SFRP1的肿瘤生长实验。
核心结果
1. 转录组亚型分析(Fig. 1):
使用非负矩阵分解(NMF)方法将120例ESCC患者分为4个亚型:分化型、免疫原型、代谢型和干性型。
干性型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最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干性型患者的预后显著差于其他亚型(P = 0.028)。
分化型主要由角质细胞分化基因(如LCE3D、CDSN)定义,免疫原型由免疫相关基因(如MS4A1、CXCL9)定义。
干性型的标志基因包括WFDC2、SFRP1、LGR6和VWA2,且免疫相关通路显著下调(如干扰素-γ信号通路,FDR < 0.05)。
2. 免疫浸润分析(Fig. 2):
根据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种免疫亚型:C1(低免疫浸润)、C2(高免疫浸润)和C3(自然杀伤细胞高表达)。
C3亚型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标志物(XCL1, XCL2, CD160)显著高表达(P < 0.001),且总生存率最低(P = 0.019)。
在C3亚型中,XCL1与LGR6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 = 0.40, P < 0.0001)。
3. XCL1高表达的ESCC细胞特征(Fig. 3):
XCL1高表达的细胞中,药物代谢通路(如细胞色素P450通路)显著上调,细胞周期基因下调(Wilcoxon检验,P < 0.001)。
XCL1高表达的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IC50值显著增加(P = 0.007)。
XCL1过表达可显著提高KYSE-150、KYSE-180和KYSE-410细胞系中5-FU的耐药性(KYSE-150,P = 3.11e-5;KYSE-180,P = 6.5e-4;KYSE-410,P = 0.025)。
4. 基因组变异分析(Fig. 4):
干性型肿瘤中,NOTCH1和EP300的突变频率最高,分别为39%和26%(Fisher's检验,P = 0.018和P = 0.008)。
EP300突变显著降低患者的总生存率(HR = 5.248,P = 8e-06)。
EP300突变样本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样本(Wilcoxon检验,P < 0.01)。
5. EP300突变与干性亚型的关联(Fig. 5):
GSEA分析显示,EP300突变的样本中,干性亚型的基因集显著上调(NES = 1.36,FDR = 0.05)。
EP300高表达样本中,干性基因集和XCL1高表达基因集均显著上调(干性基因集:NES = 2.49,FDR < 0.0001;XCL1高表达基因集:NES = 1.47,FDR = 0.014)。
小
结
本文通过整合分子和组织学分析,研究了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亚型及其分子机制,揭示了不同亚型的特征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利用多组学方法结合深度学习模型,深入分析了120例中国ESCC患者的样本,提出了四个主要亚型,并探讨了干性亚型与免疫逃逸和预后差的关联。以下是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ESCC亚型分类:通过RNA-seq分析,ESCC样本被分为四个亚型:分化型、免疫原型、代谢型和干性型。干性型表现出最差的预后,与免疫活动下调和干性相关基因(如SFRP1、LGR6等)高表达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机制:干性亚型的ESCC细胞表现出自然杀伤细胞标志物(XCL1、XCL2和CD160)的高表达,这与较差的免疫浸润和预后密切相关,提示肿瘤通过NK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实现免疫逃逸。
EP300突变与预后:干性亚型中,EP300突变频率显著增加,且EP300突变与更差的患者总生存率相关。EP300突变或过表达的肿瘤具有更强的干性特征和免疫逃逸能力。
深度学习图像分析:开发了深度学习模型,提取和分析了不同亚型的组织病理特征,揭示了各亚型在组织学上的差异,证明了该方法在预测分子亚型上的潜力。
功能验证:体内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SFRP1和XCL1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证实了其与肿瘤干性特征和耐药性之间的关联。
-END-
文字丨本人编写,如有补充,下方留言即可
(后台回复“241018”即可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