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筱彩
近年来,银行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科技投入质效不断提升,数字金融建设助推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场景覆盖广、交易频率高等特点,通常是前沿技术应用的试验田,同时也是银行通过科技提升服务效率最为典型的业务板块。在零售业务中,信用卡同时具有支付和信贷两种属性,在资金借贷方面支持循环账期、部分还款、各类分期、取现及多余额计息规则等功能,业务相对复杂,对科技底座的系统支持能力要求较高。在信用卡核心系统的建设初期,银行通常会根据自身技术能力以及规划做出不同路线选择,目前部分银行采用自建模式,部分银行选择外包托管。随着我国信用卡行业从高速发展阶段步入稳定规范发展阶段,业界出现了一些关于信用卡核心系统建设模式的新探讨,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系统建设模式的选择
其实,关于系统建设模式的选择问题此前并无争议,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特别是一些科技公司成立并涉猎相关业务,这一话题受到一定关注。
要明确的是,自主建设和外包托管各有长处,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在自主建设模式下,银行科技部门可以从科技视角将信用卡业务和其他核心系统进行一体化的科技规划和治理,有利于银行的整体科技架构建设与维护;在外包模式下,银行可以通过专业化社会分工实现“轻装上阵”,能够低成本、快速获得业界先进系统支撑的成效和同业经验,从而助推业务高质量发展。从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开展之初就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自建或是外包模式,随着业务发展,大部分银行一直沿用原模式,少部分银行则从自建系统转向外包托管或从托管回迁到本行自建系统。
在信用卡核心系统建设模式的选择问题上,科技能力、费用投入、数据交互等方面的情况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到底采用自主建设还是外包托管的模式,我们还应该看到更多“冰山之下”的情况。
二、系统建设模式选择需考虑的问题
1.人力资源的统筹
信用卡核心系统建设耗时、耗力,从时间上看,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相比费用上的投入,人力资源尤其是专业人才的问题可能是更大的挑战。
在系统建设阶段,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至少需投入上百人,若加入迁移、性能测试、数据中心等环节和部门,总投入可达上千人。从近几年开展了信用卡核心系统建设项目的银行情况来看,即便在有外部项目厂商提供数百人的支持之下,银行自有人力投入也不会低于200人。在系统上线后的长期运维阶段,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大幅增加运维人员的数量,由于运维与开发技能不同,前期开发人员很难直接转化为运维人员,后期可能会出现开发人员大量冗余而运维人员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
因此,在进行信用卡核心系统模式选择决策时,银行必须考虑如下问题:当地是否能够招聘到并留存足够多的专业人才?如与厂商合作,厂商的项目人员资源是否长期保持充足且不会多项目冲突?在系统建设和运维周期,银行内部是否能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转入运维阶段后,前期开发的冗余人力如何妥善安置?在强调降本增效的当今形势下,对于无显著技术实力和大量专业人力储备的银行而言,需要全面考量。
通过业界观察笔者发现,有部分银行通过建立科技子公司来解决人力的问题,在建设项目完成后尝试采取To B能力输出的模式以分摊持续且巨大的人力成本。由于目前国内银行系科技子公司相关信息披露较少,这条商业路径效果尚待观察。
2.业务与科技的平衡
信用卡核心系统不是单一系统,而是支持全业务流程的系统群,核心系统与众多外围系统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了科技人员的支持,业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主力。在整个建设周期中,无论是需求阶段还是建设阶段,业务人员都需要与科技人员高度融合、联动工作,建设周期一般不少于2~3年。从实际情况来看,资深信用卡专业人员不足是很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有限的业务人员既要兼顾当下市场情况,又要同步支持科技建设,其所面临的挑战巨大。
此外,在费用方面,自建系统需要大规模资金持续投入,从近几年新开展自建项目的银行情况来看,建设阶段的总投入达数亿元。除核心系统之外,信用卡业务还需要数十套外围系统的支持,核心系统与外围系统之间的交互、改造以及后续运维也需要不少的资源投入。
我国信用卡行业经历了40年的发展,目前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同业和非银机构的压力之下,银行对增量用户的抢占争分夺秒,对存量用户的运营绞尽脑汁。在市场机会转瞬即逝的情况下,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到最重要、最紧急的板块之中。时间就是机遇,未来3年可能是信用卡行业最后的关键时间窗口,一旦错过市场机会,银行即使拥有优秀的科技能力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3.系统后续运维与业务持续性发展
评价一套系统是否能真正有效支撑业务发展,并非在建设阶段而是在更长期的运维阶段。信用卡业务市场导向极强,各家机构玩法多样目不暇接,想要取得市场主动性无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做市场的领先者,不断给予持卡人超预期的功能服务,这对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前瞻性预测水平要求极高,考验银行是否能够“想得到”;二是盯紧市场动向,紧跟领先者的脚步,加快功能的同步升级,考验银行是否能够“跟得上”。这两种途径都离不开信用卡系统群功能的及时迭代开发。在自建模式下,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对业务的理解和行内特有流程提出业务需求,科技团队对本行业务情况和系统架构较为熟悉,可针对需求进行个性化系统改造;在外包模式下,基于相对共性的业务需求,银行有机会“搭便车”,享受系统的统一功能迭代,对于银行的个性化需求,外包机构可以结合丰富的行业经验给出合理化建议来进一步优化系统改造。
如果把建设阶段比作“攻坚战”,那么运维阶段则是更重要的“持久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信用卡各项功能迭代加速,消费者“用脚投票”,同时监管要求也持续细化,每年政策法规、监管机构和各卡组织的合规性改造要求对于银行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工作量。目前市面上的厂商多侧重建设阶段的项目能力,运维能力相较薄弱。在系统建设完成后,如果银行在系统运维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外部支持,以“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业务创新和系统迭代,必然要增加自身资源的投入。
4.合作方的选取
从行业情况来看,真正能做到完全自研系统的银行寥寥无几,多数银行的自建项目选择与厂商合作,所以无论是选择自主建设还是外包托管,银行都需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其筛选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是“硬实力”,包括技术能力和满足监管要求等方面的能力。分布式架构是新系统架构选型中的必选项,但这也增加了系统开发和运维的难度,合作伙伴对于开源技术的储备、掌控以及管理能力极为关键。此外,针对外包托管模式来说,银行还需要考虑合作方对于监管要求的满足情况。二是业务战略的稳定性。合作方的公司属性、业务领域的深耕情况、经营业绩等都可能影响其业务战略的稳定性。例如,当业务持续亏损时,厂商可能会进行战略调整、转变业务方向、服务“烂尾”,业界已有类似案例,这会让银行陷入骑虎难下之境。三是科技能力之外的助力。其中包括厂商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对市场的前瞻性洞察、对整体行业及同业的了解情况、能否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及与各类生态场景的链接能力等。四是与本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关系。银行同业之间难免存在竞争风险,独立的第三方科技公司则避免了这份隐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共有400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不同银行之间的资产规模、业务模式、经营情况分化显著。银行科技建设的节奏和步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战略部署,不能一蹴而就。
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众多银行面临的业务挑战可能比科技挑战更为严峻,科技上的建设并不能弥补业务上的短板,合理分配有限资源,通过业务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当务之急。仅从信用卡业务来看,与系统建设模式选择相当的议题还有运营策略、场景建设等,建议银行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全面、科学地进行决策,从长计议。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康超
征稿启事
《信用卡运营》——杂志重点打造的品牌栏目,关注信用卡营销、风控,数字化经营以及产品、业务、技术等的创新应用等,携手业界推动信用卡高质量发展。
《技数派》——解读行业新技术应用,分享数据模型应用案例,推动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赋能业务功能价值提升。
《法律事务》——解读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探讨法律热点和前沿问题。
投稿要求:投稿须为未发表的原创作品,内容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及行业实用性;字数2000~6000字。
投稿邮箱:ccc@fc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