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征文|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新领域 构建个人债务规划新秩序

文摘   2024-10-31 20:00   北京  


作者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 王海员


2021年1月,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包括购房贷款、购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其他消费贷款等在内的以个人为借款主体的各类贷款进行跨行业批量转让。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与落实,不良资产管理行业顺势而为,凭借创新的模式和策略在个贷追偿领域开展实践。新形势下,传承资产管理核心基因,深耕个贷追偿产业链,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领域,发挥化解个人信贷风险的关键作用,是资产管理公司(AMC)提升自身业务能力、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由之路。


一、聚焦“认知”,强化个人不良资产处置意识


1. 洞察环境,建构战略性新认知


与传统资产管理业务相比,个贷追偿行业的应收资产业务往往具有小额、分散、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率等特征,其收益主要来源于不良贷款回款额和部分滞纳金利息,以各账龄个人应收账款的“回收率”为关键指标;成本则包含业务开展所必要的固定资产(办公区间、设备、系统等)的投入、催缴过程中的呆账和坏账占用资金以及相关员工的交通成本、住宿费和餐饮费等,收益和成本的轧差分润即是行业利润。


近年来,随着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推进,市场竞买需求进一步释放;行业内个人不良贷款1年内加权平均回收率超过50%,5年内加权平均回收率超过70%,能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现金流;行业盈利水平追平甚至优于AMC传统经营领域,其参与收购个人不良资产包的积极性持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已有十余家原对公资产管理公司介入了个人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包括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富安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


因此,传统资管行业必须强化对个人债务追偿业务重要性的认知。首先,个人不良贷款市场规模已接近万亿元,而处置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4.8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2019年二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关注类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如图1所示。



根据银登中心公布的最新个贷批量转让处置规模数据,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项目数多达205单,环比增长215.38%;试点业务成交157单,规模达356.1亿元,环比分别增长196.23%和140.12%。预计2024年全年个人不良贷款本息总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发包数量突破1000个。可见,个人不良贷款处置市场蕴含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扩大,市场参与机构更加多元化。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单位扩大了机构类型,除传统的“5+2+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其他AMC”格局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等也加入了“开户大军”。根据银登中心数据,2023年以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共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45个。


再次,监管政策法规逐渐明确,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有力保障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为个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了明确指引,规范了业务和服务标准。这将有助于消除不良影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第三方偿债机构鱼龙混杂,行业面临洗牌。民间个人不良资产处置机构问题较多。合同方面,存在条款不合法、不规范或欺诈签订的现象;账户管理方面,违规操作、挪用资金行为屡见不鲜;处理贷款人款项时,暴力催收、非法追讨、非法侵占、不当处置的情况较为严重;客服领域还存在虚假承诺、误导客户的态势等。这些机构要么缺乏转型意愿,不想改变违法违规经营模式,要么虽认识到要转型,但受自身实力等限制,转型能力不足,难以承担合法合规处置个人不良资产的责任。


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个人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是大势所趋。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新增个人债务规划板块,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营结构,创新经营业态,转变增长方式,这是推进集团转型进程,实现“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重要举措。相关业务条线人员应摒弃工具理性和认知惰性,尽快学习个贷追偿业务及行业文化内涵,理清“坚持主业”与“发展多业”、“新业务拓展”与“原有主业稳定发展”、“继承”与“创新”、“激励”与“约束”等矛盾或竞争概念,把握企业战略变革的必要性、方向性和及时性,认识到“主动转型”好过“被迫转型”,努力在短时间内适应竞争市场的新生态、新方式和新标准。


2. 快速反应,实现传统能力的迁移与重构


面对个贷追偿这一新领域,相关条线、板块、部门应主动构建创造性的环境搜寻机制,在组织层面更新业务认知:关注国家宏观政策,感知市场机会与竞争压力,在对资管、个贷追偿等领域的信息解读中积极寻求新业务的突破节点;与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在对上级政策内容、地方支持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探索与尝试新业务思路;注意个贷追偿业务的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特征,对个人债务规划领域的技术类变革保持敏感,制定金融科技实践预案,争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先行者;直面新业务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积极支持和适应改变,满足新的规范准则。


一方面,沉淀对公业务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科技实践能力,动态调整业务注意力,将新规则与现存规则进行整合,追求未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在由对公资产管理转向对私个贷追偿业务的过程中,必须总结、摒弃传统业务思路,生成“处理复杂信息、衍生多行动思路”的认知处理策略,并将其与新业务中新颖和意外情况相匹配,由“自我调整”实现“自我效能”。


另一方面,新业务主持团队必须打破原有的“认知模板”,或对个贷追偿等新业务展开“元素分解—重新组合—绩效评价”的高阶理解范式,细致推敲个贷追偿业务的每一个细节,或开展广域头脑风暴,相互分享获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信息,整合组织内部成员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核心理念,以多元化“柔性认知”和“能力循环”实现实践联动。


二、聚焦“行业”,精耕细作个人不良资产规划全流程


1. 汇聚“上游”,完善个人不良资产竞拍管理


购得高质价比的资产包是顺利处置个人不良资产的关键前提。资产管理公司需根据《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或自建竞拍团队,或与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合作,招揽不良资产定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等原则,构建适用的资产评估模型体系,即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期限利差、信用利差和流动性利差为基础,辅以对资产包涉及的借款人和发包平台信息进行科学评分,构建个人不良资产的评估指导理论与评估方法,尝试建立适用于专项场景个人不良资产定价体系(如图2所示),形成对个人不良资产包的意向价格,参与不良资产供应平台的资产竞拍活动,完成个贷追偿上游工作。



2.关注“体系”,构建个人不良资产化解的支持管理


强有力的政策和技术支持是顺利处置个人不良资产的重要保障。资产管理公司应关注行政管理、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新技术管理、员工管理、内控管理等后台支撑,为个贷追偿工作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


一是做好行政管理。细化职能,设立独立个人信用管理机构处置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资产对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与综合管理团队,形成业务发展链条。确保个贷追偿依据法律法规,从经营场地、公司规模等角度配置硬件设施,关注参数设置与维护,保障客户资料和业务数据安全;参考同业制度,结合地域和资源实际,推进个贷追偿关键环节建章立制并执行相关规程。


二是做好数据管理。数据是珍贵资产。拥有和控制数据的规模以及运用数据的能力,已成为衡量金融组织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资产管理公司应高度重视数据管理工作,加大资源投入,以提升个贷追偿业务效能。一方面,做好数据存储、集成、处理等基础工作,确保业务平台采集和存储前端基础数据,建立统一调度机制,实现数据集成共享;另一方面,强化数据分析能力,遵循业务逻辑和实践,匹配多维度数据标签,搭建数据库,为建立数据模型和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三是做好系统管理。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布局智能个贷追偿赛道,持续完善各类需求:建立个贷追偿状况微观统计体系、持续优化个贷追偿业务规则管理,进行业务透视分析,提供个性化的个贷追偿报表和个贷追偿分析报告,精确制定方案策略,辅助各级领导建立“决策办公室”,更好地指导业务发展;按期推动系统功能上线与升级,维持系统完整性;完善系统资源利用率,提升系统运作性能;透过系统界面变化、功能剪裁、不同用户的职责分配和组合,提升系统的技术适应性与应用适应性,确保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


四是做好新技术管理。以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技术)、D(大数据)为标志的新技术正蓬勃发展。资产管理公司应关注其在个贷追偿领域的最新应用,实现科技发展目标。一方面,重点关注智能语音技术在个贷追偿业务的应用,应用相关软件,梳理各环节并更新模型自适应参数,迭代语音匹配模型;另一方面,常态化了解其他手段(如互联网仲裁、诉讼等)在个贷追偿中的应用。


五是扎牢员工队伍管理。在个贷追偿业务迈向高质量合规发展时,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一是尽快组建座席、行研、法务等多门类专业人才队伍。二是革新员工培训管理,制定专项计划,进行考核并排行,辅以线上知识库提升素养。三是加强传统短期经济利益指标考核,将“客户关系”“学习成长”纳入中期考核,落实严格的绩效考核监督与执行机制,为提高个贷追偿能力打好基础。


六是切实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个贷追偿业务是加强内控管理高风险因素的领域,在技术、管理、运营、第三方合作等领域都具有亟待风控的环节。资产管理公司应通过部门间的高效协同,以“定期常规检查”“不定期专项质检”“既有案件跟踪检查”为抓手,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立体式内控管理体系。


3.锚定“案件”,精细个人不良资产个贷追偿管理


“案件”作为个贷追偿活动的基本单位,涵盖了欠款户诸如姓名、联系方式、地址、信贷资料等多种关键信息。资产管理公司的个贷追偿部门应当将案件管理作为个债规划的基本着手点,努力形成精细化的思维,全力推动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做好案件导入基础管理工作,在座席团队中清晰地建立起管理层级,明确各级权限,借助智能系统创建和导入案件,同时保留个别指派功能,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标注。做好案件数据库流程管理,持续动态地追踪和更新数据,科学分类评价案件风险,精准匹配对应策略,及时更改记录状态,准确把握关键节点妥善处理可回款案件。做好案件分配管理,对常规案件进行分级,根据不同逾期天数进行分类处理,比如逾期0~3天采用短信等方式追偿,逾期4~29天进行人工电话追偿等。特种案件实施特色管理,研究分期案件专属模型,建立共债案件“黑名单”,与客户共同制定协商还款案件新方案并督促有效执行。


4.争取“支援”,强化个人不良资产外联管理


面对新赛道,资产管理公司应借助外力提升业务效能。一是外联政府机构,构筑“元治理”框架。与多部门密切合作,完善征信和失信公示制度,加强惩戒;协调司法确认债权债务,保全资产,申请限制高消费等执行,完善个人破产清算制度细节,强化治理效能。二是外联行业协会,紧密业务协作。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系,参与“个贷追偿国家标准”研制,制定规范和惩戒规则,防范“黑灰产”侵扰;遵循从业标准,鼓励员工获得相关资质;依托协会,总结交流经验,受理投诉举报,建立奖惩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建立“白名单”与“黑名单”,扩展金融科技应用,探索个人债务新解决思路。三是外联合作单位,共构行业生态。与多类机构合作,细研合作领域,贯通上下游,拓展业务范围;建立合作审批机制,从多维度对合作单位评分评级,构建个贷追偿大生态。


三、聚焦“变革”,驱动转型逻辑的深层演进


1. 战略迭代,驱动业务逻辑和经营惯例转型


对传统资管行业的个贷追偿、暴露程度、资源能力等进行分析,在渠道建设、集合主体、基础设施等方面超前运作,持续深化客户洞悉和个贷追偿业务全场景剖析,推动客户信息捕捉和订单式个贷追偿服务等环节的线上线下途径的有机结合,促动AMC对私、对公双轨运行,顺利步入“新追偿”“新零售”和“新资管”阶段;调整新业务条线的岗位职能和管理方式,打破传统组织惯例,转变经营思想、经营方式、经营作风与经营机制,建立内部专业化分工、部门协同的组织架构和组织体系,提高组织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尝试推进个贷追偿部门内的共享激励机制与部门外的社会利益共享机制;整合集团各项资产和价值链,坚持人本主义理念,重新分配任务结构与人际关系网络,考虑以自营、联合、代理、合资等方式积极构筑新业务框架体系,共享发展经验,共享意识传播,并通过向个债管理团队建立愿景、激励鼓舞、激发潜能、个别关怀等方式,促进原有能力体系向新能力体系的转变。


2. 自主学习,驱动“产学研”一体化和组织能力持续演进


转型先转脑。资产管理公司应着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全力创建学习型企业,促使员工清晰认识自身在当前时代的职能定位,密切关注个贷追偿业务的内在逻辑与焦点问题,明确清晰的学习方向,从而推动新知识的生成;充分利用社会广泛共享的知识环境,精心构建信息发布和咨询平台,为个债管理团队提供坚实的心理和认知基础;积极创新观念与理念,通过班子共同学、专题讨论、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个贷追偿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营造出浓厚良好的学习氛围,显著提升组织的整体创新、应变与整合能力。此外,资产管理公司应积极构建个贷追偿业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广泛开展全方位的交流活动,促进学习与交流,提高转型效率;联合成立专业的研究团队或专项课题组,深入加强对经济形势和市场趋势的细致分析研究,切实提高对市场行情变化的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决策能力,确保个贷追偿业务能够快速反应、稳健经营。


面对个人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新机遇新挑战,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始终秉持“行稳致远”的初心,精耕行政架构、数据应用、系统开发、科技应用、内控督导、人才招募等每一个环节,打通竞拍管理、支持管理、个贷追偿管理、外联管理等整个业务链的各个环节,稳步推进转型逻辑,充分挖掘业务潜力,全面提高追偿效能,更好地担负“新资管”的历史使命。


(本文系《中国信用卡》“创刊三十周年征文”投稿)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卡》2024年第9期
责任编辑:崔嘉桐

 征稿启事 


《信用卡运营》——杂志重点打造的品牌栏目,关注信用卡营销、风控,数字化经营以及产品、业务、技术等的创新应用等,携手业界推动信用卡高质量发展。


《技数派》——解读行业新技术应用,分享数据模型应用案例,推动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赋能业务功能价值提升。


《法律事务》——解读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探讨法律热点和前沿问题。


投稿要求:投稿须为未发表的原创作品,内容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及行业实用性;字数2000~6000字。


投稿邮箱:ccc@fcc.com.cn




喜欢本文的话,戳这里↓↓↓

中国信用卡
《中国信用卡》是由中国工商银行主管,《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主办的专业期刊,创刊于1994年的《中国信用卡》伴随我国银行卡市场快速发展,逐渐成长为业界探究产业发展策略、交流业务管理经验、推进技术创新应用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