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庄厚土丨刘绍宽:颜李之学的守道者
文摘
文化
2024-09-23 06:56
浙江
“舥艚公社”公众号开设专栏“厚庄厚土”,专门刊发研究和涉及刘绍宽先生的文章。
刘绍宽,字次饶,号厚庄。厚庄是一个人,是一摞文献,更是一个厚厚的村庄,厚庄是温州(特别是龙港)这一片倾注了众多像先生这样贤达之士的智慧和情感的厚土!厚庄先生心无旁骛,淡泊名利,扎根乡土,造福乡梓,因热爱而坚韧,因坚韧而厚重。厚庄先生是龙港最具代表性的精神面相。
本期推出龙港市刘绍宽研究会会员、中国政法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张喆的最新力作《刘绍宽:颜李之学的守道者》,以飨共勉。
龙港白沙 照片来自网络
颜李学派是十七世纪(清初)在中国北方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创始人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与李塨。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它是十七世纪中国思想界中对传统思想文化有所突破的一个新的学术流派。
在温州平阳的白沙刘店(现辖属龙港市),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代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里不仅孕育了无数名士,更是维系着一脉相承的学术精神。从南宋时期的刘轸,到清末的刘绍宽,这个家族始终秉持着心学的修养,坚定地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刘轸以“悟”为宗,通过内在修养实现道德的提升;刘天益继承父志,忠于儒家孝道,而刘绍宽则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将家族的心学传统与颜李之学结合,积极推动知行合一的实践。白沙刘店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个学术传承的守护者。这里的刘氏家族,用他们的智慧与行动,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光辉的文化记忆。
刘氏家族的心学传统与学术传承
刘轸,字德舆,号了境翁,南宋时期温州平阳县人,出身于平阳学统的重要士人家族。据《宋元学案》记载,刘轸是平阳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师父徐谊的“心学”思想,并以“悟”为宗,强调通过内在修养来达到理想的德性。刘轸隐居不仕,潜心于学术研究,著有《诠心指要》,可惜此书现已佚失。《诫子箴》中提到刘轸“忤心而能乐处,则忤者终顺也;快心而不预防,则快者终害也”,这段话体现了他对个人修养和内在省察的重视。
刘轸的儿子刘天益,字谦中,也在父亲的影响下继承了家族的学术传统。据明•弘治《温州府志》和《嘉靖浙江通志》的记载,刘天益在南宋嘉泰元年(1201)时,以布衣身份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并向朝廷上书极陈时政,展示了他的学术深度和社会责任感。刘天益性至孝,曾为母亲撰写《思母篇》,展示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儒家孝道的深刻理解。
刘轸和刘天益父子与清末温州平阳著名士人刘绍宽家族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刘绍宽是刘轸的后代,并在清末时期将家族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刘氏先祖开创宋季以降的平阳学派,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子宜(徐谊)之学……与金谿陆氏同调……而德舆父子亦谓子宜之传,今考其言,诚不相远,类为次之,以见平阳学派,此别为一宗。”刘绍宽不仅继承了刘轸和刘天益的心学思想,还进一步发展了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颜李学派将内在修养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林勇 提供
颜李学派在温州的复兴
颜李学派发端于清初颜元与其弟子李塨,以强调道德自觉与知行合一为核心,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谈性,主张以实学为本。颜李学派的思想强调实地的修养与实践,认为“学问之道,首在正心,重在实践”。但这种强调实践和自我反省的学说,在明清时期一度受到忽视,直到清中期思想家戴震(1724-1777)编写《颜氏学记》传其思想遗绪,方才受到一定的关注,进而在温州地区被传承发扬。温州的知识分子发现,颜李学派的道德性和实践性为他们提供了应对社会动荡和道德危机的有力工具。
首先注意到颜元思想的是瑞安人金晦(1849-1913)。金氏年少追随瑞安进士孙衣言学习,负笈孙氏诒善祠塾,同治十一年(1871)考取廪生。但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金晦因忤逆地方学政被革去廪生功名,即使开复学籍后仍不事举业,甚至在灯笼上书写“革生”大字夜行于市,众人皆以为狂。举业受挫后,金晦周游各地讲学谋生。光绪十四年(1888),金晦受张家堡杨镜澄之邀,前往平阳杨氏家塾课读子弟,杨氏外甥刘绍宽附学,从此与金晦结下师生之谊。除了日常课读外,金晦在平阳以《颜氏学记》为凭大力推崇颜李之学,吸引了一批年轻士子随其游学,主要成员还有杨子訚、朱次庄、朱子昭、陈质甫、张幼亭、鲍竹君、陈雨亭。
刘绍宽不仅在学术上推崇颜李学派的思想,更在实践中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他积极参与地方教育和社会事务,推动地方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刘绍宽在平阳和温州等地开办学堂,注重教授学生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学问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落实。他在《东瀛观学记》中详细描述了他在日本考察教育制度的经历,指出实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
厚庄教育史馆(龙港六中校园内)的刘绍宽铜像 林勇提供
刘绍宽对知行合一理念的深化与实践
此外,颜李之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修身。这与程朱理学有很大的不同。程朱理学强调静坐和读书,是一种静态的修养;而颜李学派更强调在实际生活中锤炼自己的道德,是一种动态的修养。这一点与阳明心学有相似之处,阳明心学强调通过自省和实际行动来实现“知行合一”。
一个晚上,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刘绍宽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聚会聊天。大家喝了些酒,气氛轻松,聊起了平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刘绍宽感慨地说:“好议论人短长,积久则德性必薄。凡人誉人多伪,毁人皆真心也!”他认为现在的人喜欢议论别人的短处,时间久了,自己的道德品性也会被磨薄。人们在表扬别人时常常不是真心的,而批评时却是发自内心。他对世风日下,人心浮躁感到很不满,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已经被世俗的偏见和成见遮盖了。他们说,喝酒畅谈让人轻松自如,像是从生活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一样。
为什么这些士子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真诚,反而变得虚伪拘谨呢?刘绍宽在编写《平阳县志》时提到,以前的平阳是个偏僻的地方,人们生活安稳,各自安于本分,没有被世俗的繁华冲击,因此人与人之间比较真诚。而现在随着交通的便捷,商业的发展,城市的风气逐渐变得浮躁,而乡村还保留着一些质朴的传统。
颜李学派的学生大多是居住在村庄和小镇的地方精英,他们深感浮华的社会风气威胁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也让人们失去了自主的道德感。因此,金晦要求学生们要高度自律,保持真诚的道德生活。刘绍宽的学生王理孚这样描述颜李学派的学生:“顾君(刘绍宽)律身行己特峻洁,与子昭、雨亭、幼亭皆能严取与,慎交游,而于世俗嗜好屏除一切。”也是从金晦学习这一年开始,刘绍宽每天写作日记,以此作为反省和提高自己的方式。
刘绍宽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他去世,共写了五十五年。对他来说,写日记、静坐和诵经都是面对自我、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他在日记中告诫自己:“日间作事,须时时检点,时时镜验,方合自强不息,进德修业之旨。”为什么自我身心检摄关乎“自强不息”和“进德修业”呢?刘绍宽进一步做了解释:“自强在诚敬,诚非一味老实,总在理直无愧怍;敬非一味畏葸,总在持之以正不落下风。……刻刻务去徇人之见,凡妄思多起于此。”刘绍宽认为,自强和诚敬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真诚,这种真诚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约束。因此,刘绍宽写作日记不仅仅是记录日常的私人笔记,而是修养自己锤炼道德的重要媒介。林勇 提供
颜李之学的当代意义
颜李之学作为一种强调实践与道德自觉的学说,继承了心学的“知行合一”理念,但又在实践上更加注重行动的意义。颜元和李塨认为道德不是停留在口头的教条,而是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不断磨练和验证。这一思想与王阳明的主张一致,都是在强调实践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颜李之学中,“知行合一”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是对个体道德自觉的要求。颜李学派的学者们,如金晦和刘绍宽,通过日记和自我反省等方式,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反思来实现道德自我完善。他们主张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提升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依靠口头的道德宣言。这种强调实践的理念,为我们今天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道德自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高大上的学问,而忽视了地域学术的传承和实际的应用价值。这种倾向导致许多人在思想上追求宏大而抽象的目标,但在具体行动中却缺乏实质的落实。颜李之学提醒我们,真正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思想的创新和理论的建构,更在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颜李学派的学者们通过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道德修养来自于行动中的反省和内心的真诚。这种自我反省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自我检视和修正来实现。刘绍宽通过五十多年如一日的日记书写,还会在信件中自白对弟弟劣行约束不力的悔悟,由此不断反思自己的坐言起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平阳的颜李学群士人算得上是末代心学的卫道者与颜李之学的传承人——他们既是在国家内外交困的风雨里呼唤着经世和实用,也是在人伦日败的处境里对道德和心学修养的坚守,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不可磨灭的人格光辉。
厚庄日记(《刘绍宽日记》,从1888年至1942年)
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五卷本 林勇提供
作者张喆,龙港市刘绍宽研究会会员,中国政法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版权说明:“舥艚公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顾问:曾伟律师,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