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甫:回家

文摘   2024-10-29 07:03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舥艚公社"关注我们

照片来自网络


一首“回家”的萨克斯乐曲勾起了我对“家”的许多回忆。回家,总是令人期待与思念。儿时如此,老时更如此。


家,让人欢喜让人忧。难忘的愉悦,难言的伤痛,难断的血缘情思,难舍的离别情怀。总会使人牵挂、感念与依恋。尤其是一个长时间在外的人,对回家更是满怀渴望之情。


家,不管是豪华或简陋,是富还是贫,是大还是小,只要是自己多年生活过的,有亲人在的家,就是最亲切、最温暖、最有感情的“安乐窩”。


都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家”也就没了。然而,人人都会有父母不在的一天。我的母亲在二十多年前就离世了,父亲去年刚去世。没有了父母的“家”一下子变得空前冷落,失去了“家”的味道,“回家”也显得怅然若失,甚至黯然失色。


照片来自网络

人总是在失去后才倍感曾经有的珍贵,有父母在的“家”好让人眷恋与怀念。我父亲健在时,我们分居在各地的兄弟姐妹们时常会借机相聚在父亲的“家”,说天说地,说古说今,说人说己。是一种温馨,是一回幸福,是一次“小家”聚成“大家”的亲情融合的天伦之乐。那种“家”就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游乐园。父亲离世后,他老人家住过的房子不再聚人,房中的一切物品纷纷销毁或分流,原有的家人欢聚声影已完全消失,“大家人一起”的回忆也随之渐渐远去。是悲凉,也是自然。幸好如今有“微信群”还可建一种虚拟之“家”,尚可互相交流与“会面”。


“小家”也好,“大家”也罢,其实“家”就是人生暂时停息的一处驿站,是很快就会过去的一时风景。


过去所说的“回家”大多是指回到比较稳定的、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的栖居之地。然而,现在许多人的“家”往往会随着发展而变迁与分散。几十年来,我们“大家”的家也是如此。从农村到城镇,从老县到新县,从县城到城市。从原来的一处“大家”到分散在多地的“小家”,一大家人总共算起来生活过的家竟有几十处。正如人说“过去人多家少,现在人少家多”。


现在若问“家”在哪里?我真的一时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或大多人也有同感。因为发展之变,现在好多人的“家”与“住址”已不再是“同义词”了。我填履历表时曾经写过“出生地”“成长地”“工作地”“现住地”“原籍”“祖籍”等等,有时真的还要好好细考一番。如今若有人问“你的家在哪里?”或许只能笼统地说了,就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我家就在岸上住”等等那样,倒比较接地气。


照片来自网络


回家,其实最有感情的是老家。因为初始陪伴成长的就是老家,老家的往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还会重现在梦中。那时我的老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童年的邻居好友,有自己生活过的熟悉环境。那个老家才是真正的故乡之“家”。如今我的老家老屋已不存在,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情景,梦中曾经多次走过的回家之路也荡然无存。有时内心竟暗露出一丝惋惜,其实这本是发展的必然。


回家,其实是为了亲人的团聚。想起早年儿时住在农村老家时,每逢过年前我总会站立在老屋后门台的门槛上,举目远望北面的路,等待并盼望着从县城回家过年的父亲与大哥。虽然那时生活艰难,他们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吃的与玩的东西,但我还是特别希望早点看到他们回家的身影。这就是家人团聚的幸福,是亲情相聚的愉悦。后来因一大家人分居各地,平时来往少了,只有在重要节日时大家才借机团聚一下,重新体味“回家”之乐。然而,这种“大家”的短暂之乐也很快过去了。


回家,其实就是一种安然心态。都说家是摇篮,是避风港,是栖息的港湾。家既是童年生长的“温床”,更是老年回归的“宿地”。家并不一定那么富有,但却是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暖巢”。如历史上的一些官员总是把“衣锦还乡”“告老还乡”“荣归故里”等等作为远离纷争与烦杂的最后归宿之处,其主要意义也就是“叶落归根”的一种宽慰心态。


人人都要有一个家,但很少有一个永久不变的家。无论“小家”或“大家”都是构成“国之家”的重要“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大家”的富强才能带来“小家”的幸福;“小家”的发展才能推动“大家”的强盛。


家,就是“安身”的屏障;回家,就是“安心”的寄托。


                                                    刘登棒 摄


作者陈敬甫,笔名陈又陈,龙港平等希贤人,现客居舥艚及杭州。1958年3月生,大学文化,1984年入党,会计师职称,行政级别副县级,曾任苍南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苍南县司法局局长。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





版权说明:“舥艚公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顾问:曾伟律师,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

舥艚公社
“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记事,也在这里交友”。本号创始人叶俊青,著有《门前雪》《活在金乡》《时光简记》等个人散文集,曾任《今日苍南》《今日龙港》等县域党报总编,编著《“今日苍南”获奖作品集》《同行•见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