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庄厚土丨杨敬秀:屹兹斗门庾有粟——读刘绍宽《重修阴均东魁两斗门记》

文摘   文化   2024-09-14 07:02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舥艚公社"关注我们


【编者按】

“舥艚公社”公众号开设专栏“厚庄厚土”,专门刊发研究和涉及刘绍宽先生的文章。

刘绍宽,字次饶,号厚庄。厚庄是一个人,是一摞文献,更是一个厚厚的村庄,厚庄是温州(特别是龙港)这一片倾注了众多像先生这样贤达之士的智慧和情感的厚土!厚庄先生心无旁骛,淡泊名利,扎根乡土,造福乡梓,因热爱而坚韧,因坚韧而厚重。厚庄先生是龙港最具代表性的精神面相。

本期推出龙港市刘绍宽研究会会员、龙港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杨敬秀的最新力作屹兹斗门庾有粟——读刘绍宽《重修阴均东魁两斗门记》”,以飨共勉。

舥艚阴均水闸  林勇


刘绍宽撰文、马公愚书写的《重修阴均东魁两斗门记》碑刻,树立在如今的龙港市舥艚社区的阴均殿。阴均殿,民国《平阳县志》作阴均庙,位于阴均山麓,阴均埭旁,为祭祀南宋时期的平阳县令汪季良而倡建。


斗门,又作陡门。《刘绍宽日记》载,1929511日,刘绍宽“伸纸欲作《陡门记》”,恰有他事,估计没写成。17日,作《重修阴均东魁两陡门记》。193110月11日,“马公驭来,示以余所作《重修阴均陡门记》稿有误字,乞改正,俾书之。此《记》,陈倬甫求马书也。”陈倬甫,刘绍宽的学生,因捐赠田地筹办平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44年教育部特授予一等奖状,省政府题送“培植师资”匾额。马公驭,名范,初字公驭,后改公愚,著名书画篆刻家。今读载于《厚庄诗文续集》中的《重修阴均东魁两陡门记》,与碑文有数处出入。


一、流德海涯


原平阳县的两处陡门,一是万全的沙塘,一是江南的阴均,都建于南宋,都关系到一地的水利,至关重要。不过,两处陡门也有不同之处,刘绍宽在《沙塘陡门纪念祠记》中作了概括:“顾阴均距海近,水泄出浦即入于海,无内外涨淤之患,修治为易。沙塘当海涨地,陡外之浦愈涨愈远,故修浚则岁久而益难。”因此,它们的命运也不同:万全的沙塘陡门,随着时间推移,斗转星移,地形变迁,原有的效用渐渐失去。而江南的阴均陡门则恰恰相反,“阴均依山为固,水势冲刷,外塗不能涨,故历数百年,至今而不废。”


县令汪季良和乡绅林居雅首倡建筑阴均陡门,造福一方百姓,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据南宋杨简的《永嘉平阳阴均堤记》,阴均陡门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令汪季良偕林居雅既筑土堰于阴均山麓,外御咸潮,复兴水闸三间,以备水潦。”而宋末元初林景熙《重修阴均斗门记》载:“阴均斗门者,金舟东西四乡之水赴焉,嘉泰(疑为“嘉定”——笔者)汪令君季良所创也。其毁家以相,林君居雅也,今故碣犹在。”元朝的陈高《陈君惠泽记》载:“宋嘉定中,林君居雅所作,于以捍海而潴水,溉田凡四十万余亩。”明朝的林诚祖《平阳州重作阴均水门记》云:“吾州南濒大海,沃壤百里,宋嘉定间,令尹汪季良偕乡士林居雅始为筑堤,以捍潮汐,而建阴均水门于魁江之上,盖以蓄疏众流而备旱涝者也。”清朝徐恕《重修阴均陡门记》则说:“宋令汪侯季良相度经营,实创其始,义民林居雅倾家助役。埭陡告成,民食其利。”


因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民国《平阳县志》为之作传。《汪季良传》,其中有云:“季良守法便民,不夺所见,不屈所行,慎刑简役,政尚宽恕。”郡守杨简亲书“令君汪公遗爱恩波”八字。《林居雅传》,其中写道:“林居雅,号回川,金舟乡艾阳人。嘉定初,邑令汪季良创筑阴均埭兼建陡门,居雅与郑万全兄弟及陈子直等各倾家助之,阅岁而成,旱潦不患。”


清嘉庆间,吴履墀在燕窠埭另筑东魁陡门。民国《平阳县志》有《吴履墀传》:“履墀未仕时,于嘉庆庚午创建东魁港陡闸,倡捐千余金,躬任其事。”同治间,郑观岳、夏成瑚进行维修。民国《平阳县志》也为郑观岳、夏成瑚作传。阴均、东魁两陡门都由郑氏子孙世代管理,凡有板闸废缺,每年都予以修理,以确保陡门正常运转。


《重修阴均、东魁两斗门记》刘绍宽撰文 马公愚书丹并篆额

林勇 提供


二、河洛之思


鳌江之南,原野辽阔,东北濒临江海,水出西南诸山,荪湖注入江南运河,而乌石岭、鲸头及金乡诸山水也分流来注入。江南运河分为南北。据民国县志,自钱库分别通达将军岭脚及金乡之河为南运河,自钱库分达直浃河及江口步之河为北运河。南北运河绵延几十里,支分派别,控带翼引,于是,江南垟四乡诸水,皆汇于东南之东魁河,由阴均、东魁二陡门导入东海。


如若遭遇大旱,川流涸竭,非连得大雨不易满盈。若是雨水过多,江南则承接南港之水,决塘而入,地多陡少,泄水不易,往往淹浸兼旬,为害尤烈。因此,对于江南垟应当进行水利方面的整体考虑和长远规划,民国《平阳县志》载:“今欲为根本之解决,必合南港、江南两镇全局通筹之,若南港水暴涨时,障使不入江南,则港乡既有伤潦之患;脱决障而入,则江南亦弥受其害。”因为江南多受南港之水,仅仅依靠阴均、东魁两陡门尚不足以疏泄,但是,缺少这两者,则显然是不行的。


阴均、东魁陡门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了石材倾斜陷落的情况,导致在干旱时,内河之水渗漏,流到大海,使得内河容易干涸;反过来,海潮盛时海水又沿着缝隙进入内河,使得河水变咸。陡门附近的数万亩田地,因为咸水而不能灌溉。居民饮用,也要去数里以外汲取淡水。由于生产生活很不方便,于是众议修筑陡门。


地方公推陈云章(陈倬甫)、夏绍俅(夏克庵)、方国琛、李森负责其事,而由吕颐、方嘉养辅助,并请政府出台政策,就江南田粮,每两捐银元三角,带征三年,作为经费。决议后,即由陈云章等人事先筹借,以便动工。工程从1927年农历八月开始。当时瘟疫盛行,不少工匠传染了疾病,陈云章就延医购药,与吕颐、方嘉养等人竭力调护,督促工程,孜孜不倦。工程于当年十二月落成,计费银元二千七百多。第二年,征收所得银元仅一千五百多。所亏空的千二百余,都由陈云章先出资垫付。陈云章提出把他的出资列为私家捐助,请政府豁免带征一年,减轻百姓负担。乡人则说,此为尽欢竭忠之举,这样做,恐怕后难为继,应当赓续带征,以偿还陈云章。刘绍宽认为,陈云章的请求,以及乡人之决议,都是出于义心,并非矫揉造作。


《重修阴均、东魁两斗门记》局部特写  林勇 提供


三、故碣犹在


八百多年前,阴均陡门初建时,林居雅以全部家产相助。清朝东魁陡门修建时,郑观岳也出资二千余金。在太平盛世,尽倾一家财产,承担一乡之事,还是勉强可以承受。如果遭遇天下多故,情况则可能完全不同。


《吕氏春秋》记载,鲁国法律规定,凡是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如果能够解救回来,解救者可以从官府得到一笔赏金。子贡赎出了鲁国人,回到鲁国,却客气推辞,不接受奖金。孔子说:“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孔子认为,子贡这样做是不对的。子贡经商做买卖,财力雄厚,当然不在乎这一点小钱。但是,普通人就不一样。再则,子贡这样做,似乎显得道德高尚。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接受赏金并无损于其道德,而不接受赎金则没有必要再去做赎人的事情了。反之,子路拯救了一个溺水者,那人家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鲁人必拯溺者矣。”对社会风气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刘绍宽说:“而夫子之言此者,岂非权衡于义之精哉?”


刘绍宽从江南迁居平阳县城,了解到万全沙塘陡门失修的原因,长年积累淤泥,排水不畅,伤害庄稼,影响农业收成,农民意见大。沙塘陡门关系到瑞、平两县的水利。前几年,两县绅民集中讨论,疏通淤泥,修筑陡门。刘绍宽也参与会议。不过,彼此拖延,没有结果。然而,在江南垟,情况却完全不同。刘绍宽对此深有感触。居乡做事实属艰难,而能够做到意气相投,同心协力,则非常不容易。刘绍宽认为:“然后知吾乡人士,每有义举,一唱百和,不旋踵而即底于成者,正能以义相淬厉之为可贵也。”清朝的余丽元《重筑江南燕埭陡门记》也说:“吾故曰‘经费难,得人尤难’,果得其人,则人事可代天工而齐地力,又岂独一陡门乎哉?”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林景熙《重修阴均斗门记》有歌曰:“今侯昔令,前汪后皮。屹兹斗门,流德海涯。海涯之德,河洛之思。后有作者,其视兹碑。”林诚祖《平阳州重作阴均水门记》也有歌曰:“水门之隳,我田污莱。我民苦饥,水门之复。我田既熟,我庾有粟。孰惠我民,公侯之仁。”都是对这种精神的歌颂。


民国《平阳县志》收录了刘绍宽的《水利小序》。其文曰:旧《志》水利,塘、埭、陡、闸各自为类,不分乡区,不足以见其乡水利之得失,且存废诸迹并收不分,且有因地异名而两收者,益令人茫无稽考。兹于塘、埭、陡、闸各随其乡,河道而分隶之,并略举其得失以备参镜。其废埭、陡、闸,亦各附其乡之后,俾于兴废有所考览焉。在这里,刘绍宽对塘、埭、陡、闸的考核方法作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今天,江南垟的水利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原来的阴均、东魁陡门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新的舥艚阴均水闸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江与海的交汇处,挺立着伟岸的身躯,开启了新征程。然而,作为曾经的重要水利工程,千百年以来凝结了江南垟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汗水和智慧的阴均、东魁两陡门,仍然伫立于东海之滨,就像慈祥的翁媪,静静地看护着平衍而膏腴的江南田土,得蓄泄之宜,免干溢之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舥艚阴均水闸 林邦威摄


作者杨敬秀,龙港市刘绍宽研究会会员,龙港市第一中学副校级协理员,高级教师。有文章发表于《厦门日报》《玉海文化研究》《乐清文史》《温州教育》《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现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等报刊。



   

版权说明:“舥艚公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顾问:曾伟律师,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

舥艚公社
“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记事,也在这里交友”。本号创始人叶俊青,著有《门前雪》《活在金乡》《时光简记》等个人散文集,曾任《今日苍南》《今日龙港》等县域党报总编,编著《“今日苍南”获奖作品集》《同行•见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