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苞:“走东下”悲欢透视

文摘   2024-11-08 07:00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舥艚公社"关注我们


前言阿康是地地道道的舥艚乾头村民,是这场狂飙的亲历者、目击者。他中等身材,清瘦儒雅。他生性乐观,出言温柔又诙谐,洋溢着渔民特有的直爽豪气。经历社会锻炼,他如同电视剧《繁花》中的 “ 爷叔 ” ,深谙江湖人情世故,有时又像孩子一般的天真。我请他讲述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上走私的经历。他爽快的答应。我们约好时间和地点,一边喝茶,一边畅谈。他在讲述中,不时地点燃了一支烟,从容淡定地吐出白烟,大有 “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的意味。现根据他的口述整理成《“走东下”悲欢——舥艚、芦浦沿海走私透视》一文,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真实的一幕。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与闽相邻,自古以来,两地渔民相互往返,有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传统。


1949年建国后,温州一直是对台海防前线,处于戒备的状态。“文革”结束后,全国各地万象更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松动。


1979年前后,号称“亚洲四小龙”之台湾、香港的工业品通过福建海上走私贸易的渠道,悄然地进入温州沿海地区。由于大陆的供销体制造成了物资普遍短缺,港台工业品以物美价廉的优势迅速填补沿海市场的空白,并在温州林家院(今属龙港市)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商品交易狂飙。


舥艚渔港 刘登棒摄



一、舥艚人“走东下”


现在许多媒体上都称林家院是改革开放初期浙南沿海地区最先出现走私活动的地方,其实不然,最早开始走私活动的是一批舥艚乾头人,当时称“走东下”。东是指东海,“走东下”就是下东海讨生活的意思。舥艚渔民历来靠海为生,无论从事捕捞,还是商品走私,都是为了生活,所以“走东下”一词,犹如“走西口”一样,满满的艰辛和悲壮之感。


1978年左右,舥艚乾头村部分村民利用传统海上运输的优势,与福建渔民进行走私交易,最早的交易地点在福建省长乐县阜山。阜山,舥艚渔民习惯称呼“福山”,从地理上看,这里东临闽江,西接马尾区,南邻长乐区,北靠仓山区,与台湾渔民同讲闽南话,并来往密切。随着香港、台湾的制造业崛起,大量廉价工业品如收录机、手表、布匹等输入福建沿海。山是与台商进行商品交易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居民宗族观念极强,只要同姓同宗,都视为亲人。这个地方的陈姓居民占绝大多数,而舥艚乾头渔民也姓陈,所以只要开船到此,就会受到亲人一般的招待。


1979年开始,乾头渔民从中看到商机,便参与走私活动。由于大陆纸币无法在台湾通行,而银圆可以。于是他们发动亲戚朋友收购大量银圆,到山换回了满仓的港台商品。这些商品都是大陆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其中8080、三洋牌收录机,梅花、劳力士、铁力士等名牌手表,以及五颜六色的高档台湾布等,尤其深受人们欢迎。只要这些物品一到市面,就被顾客一抢而光。


乾头渔民开始在阜山小范围内交易,还没有公开化。浙闽海上缉私队对渔船的盘查也不是很严格,所以乾头渔船从福建往返比较顺利,尝到了“淘金”的甜头。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乾头周边的老台、中段、泮河,以及芦浦、新城等地渔民也纷纷“走东下”。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交易地点也从阜山转移到东引、西引(又名清水岛)两岛之东南方向的东沙小岛(无人岛)。东引、西引两岛是福建连江县东引乡的主岛屿,旧称“东涌岛”,属马祖列岛的一部分,两岛相隔仅半华里,但周围水深,激流汹涌。这里也是大陆和台湾的分界线,台湾、香港籍巨轮停靠在东引岛外,轮船上装满收录机、磁带、电子表、自动伞、计算器、台湾布等工业品,每种商品都明码标价(也可讨价还价),来自舥艚、芦浦的渔民提着大袋银圆走到货船上,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乾头渔民阿康曾随船老大到东引岛外东沙岛边的货轮上交易,与货船老大(他们称“老板”)渐渐熟悉起来。有一次,阿康从兜里拿出一包产地宁波的“五一”牌香烟,取出一根叼在嘴上,点火,然后惬意地吞吐烟圈。货船老大看了阿康手上的香烟,就说:“我的祖籍地是宁波的,你那包烟给我,我给你一小匹布,好吗?”遇到这样的好事,阿康当然是非常乐意的。当时走私商品的定价权掌握在台船老大手里,他们可以决定用银圆、黄金或其他物品进行交换。


每次舥艚、芦浦的渔船从福建归来,随着琵琶山港门涨潮直达舥艚港码头,都会引发全民狂欢,镇上万人空巷,许多在岸上等候的亲人和股东早已望穿秋水,渔船进港靠埠后,他们纷纷上船,将手表、录音机等商品搬到停泊在东魁河畔的长船内,满载而归。也有的人等不到渔船靠岸,就纷纷跳到搭股的船上,挑选属于自己的商品。因上船拿货的人太多,场面根本控制不了,结果出现有人落水而亡。这些意外事故时有发生。


据阿康讲述,他与众人一起将满船物品搬到河船上,运回乾头村,然后来不及吃饭、休息,就在自家房前的灰坦上一字摆开,分别给各类物品一一标价,股东按参股多少(即按银圆和黄金的数量)和抓阄顺序,领取等价物品。如果是夜晚,就在门前点上多盏明灯,连夜分货。


1980年冬,舥艚、芦浦等地渔民的走私活动,开始辐射到温州沿海各县,乐清黄华镇渔民也参与了走私活动,且走私的规模更大。在巨额利润面前,有些干部家属也暗中搭股,参与走私活动。在舥艚、芦浦有些渔村,几乎全民走私。1980年至1981年,在这一年时间内,商品走私活动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当地政府根本管制不了。


黄通瑶 提供

 

二、金银之“荒”


海上走私以银圆为流通货币,但本地银圆毕竟有限,就以黄金来交易,很快黄金也不够了。原来一个银圆收购价为7—8元,渐渐涨到了20元。受利益驱使,市面上出现了假银圆,有的船老大就用假银圆掺杂进行交易。台方船老大发现后非常生气,就宣布如果假银圆的渔船,一律取消交易。


随着大量银圆的流出,温州地区出现“银荒”。不少人就到全国各地采购银圆和黄金。阿康也当过收购金银的商贩,他身携巨款,到陌生的苏北宿迁、泗阳、徐州等地不辞劳苦,挨家挨户收购银圆。后来发现这样很不安全,也不方便,于是他就想到在旅馆设点,在与同宿舍的旅客聊天中,打听哪里可以收购银圆,并承诺给出介绍费。这些人也愿意为阿康提供信息,帮助他采购到不少银圆。


收购到银圆后,如何把它带回家也是一个难题。因为火车站、汽车站都有检查点,一旦检察人员发现旅客身上带这么多银圆,马上没收。为了躲避检查,这些商贩各显神通,花样百出。阿康刚开始当商贩时,把银圆藏在马甲内,绑在身上。谁知进站后被检查人员搜身时发现,自然全部被没收。见身上不能藏钱,阿康又将银圆绞在布条中,放在网袋中,用落花生、柑橘等水果作掩饰,随手提着网袋进站。检查人员一看是水果,没有细查就放行。后来,阿康又想到新办法,即买来玻璃条,将银圆暗藏在玻璃夹层中,随身托运,以此来躲过检查。


除了收购银圆,阿康还到甘肃兰州、青海西宁等地采购黄金。当时有规定,每人身上现金不能超过5000元,一旦发现超额现金,一律没收。但5000元怎么够收黄金呢?阿康没有被难倒,他把瓦楞纸箱内壁挖空,将数万现金暗藏其中,箱中放在紫菜、虾皮等干货。从表面上看,检查人员根本发现不了。收购到黄金后,为了躲避检查,阿康把金条藏放在挖空的鞋底,再用胶布贴好。当时温州不通火车,一般温州地区的旅客都是从金华站上下车。金华火车站检查非常严格,许多与阿康一样的商贩在全国各地躲过层层检查后,在金华站被检查人员发现,搜走黄金和银圆。有了教训后,商贩们一般会选择金华站的上一站兰溪下车,或者在金华站的下一站下车,宁可绕远路来躲避金华站的检查。


有的商贩长期与金银打交道中,无师自通,学会了炼金炼银的方法,他们到乐清柳市镇的电器厂,收购废旧的电器线路板(电压控制箱的银接触点),通过配置化学溶液,提炼出白银。


总之,在上世纪80年代走私最盛行那几年,有许多像阿康一样的商贩在追逐财富之路上,敢闯敢试,不屈不挠,发挥聪明才智,发扬四千精神。当然,每个参与走私的商贩也都知道,他们头上悬着一把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来,可是面对高额的回报,他们甘愿赌上生命,在走私的刀尖上跳舞,成功者赚取大把的钞票,迅速致富;失败者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黄通瑶 提供

 

三、从钱库横街到林家院


钱库镇是江南垟交通中心,轮船直抵宜山、金乡、龙港等地。钱库横街和大魁桥一带人烟密集,商业繁荣,是商品交易的首选之地。商贩们从船老大那里换来的手表、录音机、自动伞等商品后,第一时间到钱库横街、大魁桥一带出售,同时也买到一些银圆。他们有的把货品背在身上,或摆在地上,吸引行人驻足。这些物美价廉的商品,让人怦然心动,经过几番讨价还价后,商贩卖出商品,赚得钵满盆满,顾客买到这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也欢天喜地。消息传开,四方客户蜂拥而来,每天钱库桥头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景象。

钱库横街和桥头的走私活动引起政府的注意,当地工商局和公安部门出面管理几次,但效果很不理想。后来,政府加大打击力度,让商贩有所收敛。但利字当头,这些商贩不会就此罢休,既然在城镇里无法生存,索性就转移到农村,他们选择了芦浦镇林家院村的一条小街道上交易,后来因为人太多,就转移到林家院与舥艚泮河村的交界地方继续交易,这让林家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一下子名闻四方。


在蛮话中,“院”和“县”同音,外地人还以为林家院是一个县,其实它是一个以拢壳业而出名的江南村落。据我同学薛毓训介绍:“拢壳”是俗称,其实就是贝壳经过煅烧,可以充当石灰(当地称为砺灰)。林家院村民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就从事拢壳业,渔民将船开到海中,然后用特制的拢杆伸入海底,刮走海底的贝壳。拢壳是一个技术活,技艺祖传,主要是林家院薛家底的家族人员参与。随着平阳、苍南沿海拢壳渐渐减少,他们到福建海域作业,与乾头渔民一样,也参与了走私商品活动之中。


商贩选择林家院和泮河交界地作为交易点,这里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这里靠近舥艚,地处沿海,北上鳌江、温州,南下福建,交通便利。其次,这里地广人稀,方便交易,两村的交界地超过千亩,秋稻割完后,这里就是天然的交易市场,可以容纳数万人。此外,在这里交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商贩看见检查执法人员到来,迅速作鸟兽散,方便逃避执法。


1980年至1981年间,温州、江苏以及东北等地的客商纷纷慕名而来林家院采购商品,每天的人流量少则五六千人,多则上万人。外地客人提着大包小包的钞票、银圆,坐车到鳌江车站,然后渡江到方岩下,转乘河船,走向共同的目的地芦浦林家院村,于是林家院出现了这样一幕:田间地头人头攒动,河道上轮船穿梭,村头数公里的河道上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客船,当时有人称林家院是“小香港”。在田间商品交易中,最畅销的是8080、三洋录音机、夜光手表和台湾布。邓丽君的磁带也是通过走私收录机进入大陆,她那甜柔的“靡靡之音”征服了无数青年男女,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四、铁腕执法


林家院田间市场的走私狂飙,由于走私商品价格远低于国家同类产品,因此对当地国营商业供销部门冲击最大,特别是布类商品销售量降到新低,为了打压走私势头,浙江省、温州市决定出手整治。1981年2月开始,平阳县成立打击走私领导小组,抽调公、检、法、工商、财税部门主要领导及机关干部170多人组成工作队进驻钱库区,采取“海上抓,岸上堵,市场管,要道卡”等办法打击走私。在钱库的大街小巷,或林家院广袤的田野上,商贩在前面奔逃,执法人员后面紧追,这一幕是很常见的。

阿康也当过走私商贩,体会最深。有一次,他背着一袋“田蟹仔”(称电子表)、自动伞(其实数量不多),到钱库横街出售,在街上遭遇执法人员前后拦截,走投无路,结果身上的雨伞被没收。阿康说,他认识这位执法人员,其实只要有熟人打点一下,这些东西可以归还的,但阿康是硬性人,就当是做生意亏了。


还有一次,阿康看到了打私人员惊心动魄的执法。金乡人蔡某是打私办的一名干部,正好坐船到乾头西河边上岸,无意中走进了邻居阿S的家中,正好阿S拿着10来块手表回家。蔡某见状一把抓住阿S的手,要他交出全部手表。阿S当然不肯,拼命挣脱了蔡某的手。蔡某见阿S身强力壮,无法拿走手表,就拔出腰间手枪,朝天开了一枪。清脆的枪声把阿S震慑住了,旁观的阿康也吓了一跳。最后阿S的手表也被没收,人也被抓进去。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走私活动,新成立的苍南县政府继续组织工商等部门一批机关干部进驻钱库,与边防、海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围截海陆走私活动。在高压打击下,商贩纷纷逃亡,船老大被抓判刑,走私生意也越来越难做。据阿康讲述,有一次,他的邻居渔船途经霞关南七星岛,稽私队员上船检查。船老大见势不妙,就把船上银圆和黄金打包,吊在一个浮筒上,扔入海中。虽然逃过了执法,但海上的浮筒已不知所踪,银圆也找不回来,损失重大。


这还不算严重,更严重的一次是,有一次缉私人员上船后仔细搜查,不放过一个角落,虽然找不到黄金、白银和走私商品,但是一旦发现走私遗留下来的物证痕迹,如轮船内有英文字母的包装品、有台湾布的纸卡标签等。缉私人员认定这是一艘走私船,下令拖走并肢解船身。船老大、司机、管理人员被扣留,最后都判刑。


吃一堑、长一智。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走私船老大也会想出办法应对海上走私,最常用的是他们“抱团取暖”,即联合两艘船出海,一艘载走私商品,一艘空渔船。当遇到海上缉私船,空渔船给载货船打掩护,空渔船的老大被抓,会面临坐牢和判刑的结果,但对载货船的享受分红,其损失的部分由载货船老大给予补偿。因此,一些船老大虽然坐牢,但经济上其实并没有损失。这也是在高压打击走私的形势下,渔民被逼迫出来的生存智慧。


《浙江打击走私大事记》数据显示:至1982年,苍南县政府先后取缔钱库横街、林家院、金家垟、泮河等地走私市场,查获走私案件1272起,缴获走私物资计电视机60台,收录机1010架,手表4599只,自行车11022辆,化纤制品73468米,船舶12艘,黄金368克,银圆15908元,依法查处 20名严重走私分子,罚没款 150 万元。


随着船老大和商贩被重拳打压,林家院田间走私市场如昙花一现,又恢复往日的荒凉。但是只要有利润,砍头的生意还是有人做。阿康亲眼目睹政府的重拳出击,预感走私不是长久之计,在1980春开始,就自动退出渔船的股份,还一度进入了舥艚联合检查站的工作组。当然,作为海上走私界的元老,不可能置身事外。每一趟渔船回来,阿康用银圆换取商品后,不会像其他商贩一样拿到钱库横街和林家院田间公开出售商品,而是暂藏在家中,做起了关门交易。因此,就在执法人员在田间狂抓商贩而疲于奔命之时,一些熟悉的客人和商贩悄悄地到阿康家中完成交易。


黄通瑶 提供


五、转战石狮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需求是人的本能,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需求,就会形成市场。政府打掉了林家院的交易市场,但打不掉短缺经济时期人的需求。林家院走私市场被解散,许多商贩和顾客转移到当时福建晋江一个并不出名石狮镇。


1980年12月,项南任福建省委书记,在他主政下,福建对沿海走私活动相对比较宽容,比如福建的缉私船只对海上的渔船进行盘查,而对上岸的渔船一律不查。石狮镇有很多华侨,专门卖台湾、香港的商品。浙闽沿海商贩纷纷来到石狮镇采购,由此石狮取代了林家院成为新的商品交易中心。


浙江渔民到石狮镇换取到商品后,将商品藏在渔船的暗格之中,摆上渔网作掩护,来逃避海上检查。但是古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哪怕走私经验丰富的阿康也在所难逃。阿康曾参股了一艘晋江渔船,载着一船冰糖、罐头、农药、火柴等商品运回舥艚。轮船开到崇家岙口等候涨潮,结果在候船期间出事了。当时金乡人武部一名领导正好在北岭,他看到停在崇家岙的福建籍渔船,就指挥北岭民兵连将渔船查扣。


阿康曾请舥艚人武部部长出面,希望没收船上的货物,但将渔船归还给晋江石狮人。谁知北岭民兵连不但没收船上全部货物,还将查扣的机帆船出售,这让石狮人船货两空。石狮人回到老家后,把自己在舥艚货被没收、船被出售的遭遇告诉本村人。石狮村民义愤填膺,为了报复,他们出海到泉州拦截舥艚的渔货船,同样将货没收、船扣押并出售。结果舥艚渔船连续出事,渔船是众人集资合股购买的,货没有了,可以再买;船没了,那真的是血本无归。自此,舥艚渔船走私或做生意的,几近绝迹。


随着温州沿海走私活动结束,许多像阿康一样的渔民纷纷上岸,开始从事经商办企业。1983年龙港镇成立,舥艚、芦浦一带的渔民纷纷到龙港置买房子,开店办企业,如今,光一个乾头村,外贸企业就有五十多家,应该与本村早期的全民走私的传统相关。


石狮成为浙闽新的走私活动中心后,随着国家对台贸易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987年12月17日,析晋江县石狮、蚶江、永宁3个镇和祥芝乡,置石狮市,为省辖县级市,隶属福建省,由泉州市代管,成为福建重点商贸城市。2019年9月,龙港撤镇设市,整整比石狮市晚了32年。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那场林家院走私活动,如果政府不是严厉打击,而是采取规范市场管理,那么林家院将会是对台贸易的中心,所以许多像阿康一样的亲历者无不叹息:“龙港的林家院就是现在的石狮。”


如今林家院归属龙港市,焕发了新的光彩,成为龙港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浓郁的海滨风情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可惜历史无法假设,只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放眼未来,唯愿龙港市能发扬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试的精神,在“强城行动”中更加包容,更加开放,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陈文苞 提供

该文原载《瓯风》杂志2024第二十五集(文汇出版社)

作者陈文苞笔名芦苇,高级经济师,龙港市政协委员、市作协副主席,龙港城市文化客厅负责人,业余从事文史研究。著作有《思想的芦苇》《温州试验——两个人的改革开放史》《郭心崧传》《锦绣江南垟》《陈定模回忆录》《鳌水苍山》等。





版权说明:“舥艚公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顾问:曾伟律师,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

舥艚公社
“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记事,也在这里交友”。本号创始人叶俊青,著有《门前雪》《活在金乡》《时光简记》等个人散文集,曾任《今日苍南》《今日龙港》等县域党报总编,编著《“今日苍南”获奖作品集》《同行•见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