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40911期
人参与附子应用的宜与忌
作者/重庆王辉武
人参的忌与宜
人参是中药的代表,多少年来是治病救危,防病延寿的上品,《神农本草经》一连用了八个动词,即: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并称“久服轻身延年”。临床上最常用,疗效明显。《伤寒论》中用人参的方剂有22首,《金匮要略》中用人参的方剂有29首之多,《本草纲目》中介绍用人参的方剂有62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性的养生热潮兴起,服用人参补益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滥用人参也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传统认为,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脱,益气,健脾,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临床上凡气虚不固,肺气不足,脾气虚,津液不足,心神不安,智力下降者都宜用人参。除此之外是不宜用人参的,或禁忌用人参者。临床上我们记住人参的功效很容易,但如何正确运用人参,防止在用人参时产生不良反应,注意其慎与忌,这是大多数患者与医生容易忽视的。
我们常说,“用药如用兵”,每味药的功效是该药之优势,但“是药三分毒”,这又是每味药的劣势。因此、在遣用人参时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副作用,在充分了解其不利因素之后,目的不是弃而不用,而是谨慎使用,或通过配伍后运用,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了。
首先,关注其慎用。
(1)补气防滞气:凡脾胃实邪、湿邪或热邪停滞,症见胃腹胀满、疼痛、嗳气、吞酸嗳腐、呕吐秽浊、舌苔白厚或黄腻、脉弦劲有力者,当慎用人参,如临床必用,当配伍陈皮、佛手等;气虚之人,体内又有实邪停滞时,要特别注意。一般新病多实,也不能过早遣用人参。
(2)表证而邪正难分时当慎用:以小柴胡为例,其方后注:“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3)益气易升阳:人参益气主升,凡血分有热,肝阳上亢,烘热上冲,吐血,衄血,咯血,面目红赤,眩晕,上重下轻,走路不稳等有上逆趋势的病证当慎用,或配伍代赭石、石决明等潜镇之品,以制其升阳之弊。
(4)扶正防碍邪:中医治病十分重视“因势利导”。对于气虚外感,有实邪在表,又有气虚体质者,此时当扶正祛邪。遣用人参有几点讲究,如剂量不可过大,时机不能太早,以免补气而碍邪气之外出。如系风热之邪在表,初起还得忌用人参,尤其是外感又兼咳喘者,应慎用人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少阳病用柴胡加减法》告诫“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5)性温恐助热:本来人参的温性不强,有些书上还有“微温”的记载,但近几十年来,可能是人工栽种人参中的化肥农药的应用,或气候、生长周期过短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不少患者有服后出现燥热的现象。本来人参有生津之功,现在的人参用后反而令口渴口干者增多。因此凡阴虚内热,症见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大便干结、尿少色黄、黄痰脓痰、舌质红赤、舌苔少或无苔、脉细弦而数等,当慎用人参。必须用时,可配伍生地、麦冬、川石斛以制其温。
其次,注意体质类型。
体质是人体生命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对临床用药的宜忌有着重要影响。
前人有“苍黑人宜少投”的告诫,即凡体质壮实的体力劳动者要少用人参;现代多数青壮年嗜酒,且房事过度酒生湿热,房事伤阴,阴虚则内热,用人参当慎,或配伍葛根、白蔻仁、苡仁或山栀子用;“诸痛不可骤用”人参,此说在于“痛则不通”,人参补气,有滞气之虞,故大多数痛证虽有气虚的表现,也不宜大量久用,以免加重症状。
此外,“斑疹初起”“产后瘀血”当慎用人参。斑疹初起,正气不虚而热毒炽盛,不可使用;或产后虽虚,但有瘀血在内也不可孟浪,当然如配伍益母草、红花、桃仁也是可以用的。对于婴幼儿纯阳之体、肥胖的痰湿体质以及脏躁兴奋、情志抑郁者(常有四肢无力的症状,酷似气虚之疲乏),应谨慎遣用人参。无病之体,欲求长寿者,切忌过用人参,只有经中医辨证确属气虚者方能服用,且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附子在《本经》中列为下品,主要是因为有毒。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势是公认的扶阳第一要药。
回忆初入临床时,对附子的看法是“又爱又怕”。爱附子是因为它能治疗很多疑难重症;怕附子是因为附子偏性大,又有毒,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副反应,甚至中毒而发生医疗事故。所以恽铁樵曾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作为中医,如果连附子都不会用,或者因畏其毒而不敢用,是一件不光彩之事,起码是业务不过硬。所以祝味菊说:“附子是心脏之毒药,又是心脏之圣药,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之特长、医之能事毕矣。”可见,用附子是衡量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张仲景是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21方,37条;《金匮要略》用附子11方,16条。附子性热,善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仲景为何喜用附子、桂枝、干姜等辛温药呢?有学者认为,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关。竺可桢在“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附子的功效全面,用对了,确是保命之要药。汪昂总结其功效时说:“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当然也有畏附子为虎者。如《本草崇原》就有“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痛毒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的记载,把附子说得太可怕了。其实,他说的是中毒、过用和用之不当的毒副反应。正确运用附子不仅安全,而且疗效很好。
附子在临床上应用很广,疗效特别好的适应证首推阳虚火衰证和疼痛证。临证时,不应忘记遣用附子。
一、用于阳虚火衰证
四逆汤
1.亡阳证需要附子救命,代表方如四逆汤。方中附子的剂量特别重要,剂量小了坐失良机,达不到救逆的效果,剂量太大又有中毒之虞,必须经过医者的仔细权衡而定。山西老中医李可善用破格救逆汤,用附子3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山萸肉60~120g等治疗心衰垂危急证亡阳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学的方剂教材中,常用量为5~10g,该方超出常规用量很多倍可知其剂量之大。笔者认为,李可当时地处山西,又是农村,加上他亲自煎药,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不分昼夜频频喂服,掌控疾病发展的阶段,这些都很重要。现代城市门诊用附子时,应注意安全,不可孟浪。
2.男子阳痿,性欲下降,女子宫冷不孕,附子可配伍熟地、山萸肉、肉桂、杜仲、炒菟丝子等,如右归丸。
3.脾肾阳虚,久泻久痢,如附子理中丸。
4.阳虚水泛而浮肿,如真武汤。
5.黄疸久治不愈,呈深黄而晦暗,舌质淡者,如《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
6.阳虚外感风寒,如桂枝加附子汤。
二、用于诸疼痛证
1.风寒湿痹。附子配乌头效更好。
2.阳虚头痛。如《三因方》治偏头痛,年久不愈,用姜制附子与高良姜为末,茶调服。
3.胸痹,胸痛连背。《金匮要略》薏苡附子散用炮附子配薏苡仁研末服,治胸阳不足、阴寒阻滞之胸痛。
4.腹痛。《伤寒论》少阴四逆,泄利下重,用四逆散若腹中痛者加附子;《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用附子配大黄、细辛,治寒实内结,胁腹疼痛便秘者。
5.痛经属阳虚者,炮附子配伍当归,等量为末,称小温经汤。
附子是一味好药,但因其药性峻烈,不会用就会导致不良反应,故传统早就有一些禁忌。如《本草汇言》说:“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因为有毒,孕妇当禁用;传统的十八反中,附子慎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配伍,虽然历代有一些争议,但至今尚无权威研究推翻“十八反”,临床上仍应遵守。
关于应用附子的安全问题,这是大家关注的,十分重要:
首先是炮制的问题。这当中的问题很多,需要临床医生与药师交流沟通,了解附子的炮制水平与质量,尤其新到一个地区去临床,必须首先了解当地的用药习惯与注意事项。
其次是附子的煎法。①用于止痛的煎法:为了保存附子止痛的有效成分,建议将制附子捣为玉米粒大小的颗粒加开水煮 10分钟后,尝之不麻口,即可服用。②用于回阳救逆的煎法:现代有研究认为,附子的回阳救逆作用与其强心作用有关,而附子强心的有效成分之一的“消旋去甲基乌头碱”是一种耐热的物质,煎煮时间越长,疗效越好。③用量问题:原则是小量渐增。一般来说,温阳用10g,救逆用20g,止痛用30g。④用附子的指征:“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可以总结为三字,即微(脉)、萎(精神靡)、畏(畏寒而怕冷),在临床必须严格按中医辨证才行,且要考虑环境、体质(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时令、地域等相关因素。
第三,舌象是掌握是否用附子的重要和比较客观的指征。一般来说,凡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白腻或厚腻白滑而润泽者可用。经验告诉我们,判断寒与热不取决于苔之黄与白,而取决于舌质之红淡、津液之多少,以及舌质有无明显齿痕。质淡多津是水湿壅滞之铁证,可用;有瘀致舌淡紫、暗紫、深紫者可用。
第四,巧配伍,目的在于减毒增效。配干姜,相须为用,“附子无姜不热”,二者能温中止逆,一走一守,可谓最佳组合。相使为用,配参芪治气虚欲脱;配白术治寒湿;配生地(大剂量30~60g),附子用3g,为“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绝”之意。凡用附子量超过60g时,都应配甘草60g,或加生姜30g,或蜂蜜30g,可使其更安全。
总之,附子之禁有五,即面赤、舌红苔黄糙、谵狂心烦乱、尿短而赤、脉数而有力,此为阳热实,不可用。用附子后,应关注者有三:首先了解睡眠如何?用后安然入睡者,吉;其次躁动心烦者,凶;第三是小便多者吉,小便少或无者凶。三症皆亢进,则表示附子量大,应减量或停用。
值得说明的是,任何药物的宜与忌都不是绝对的,当以证候为准。如火神派医家认为在生理方面、阴阳之间当以阳占主导地位;就病理而言,是以阳为主的阴阳二气遭到破坏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谓阴虚,实则为生理本质的阳不足,阴之失常,仍不能脱离所重视的阳气不足的根本。故附子对阴虚证,只要配伍得当,不但不必禁用反而有协同作用,这就是“阳生阴长”的道理。
当然,万一临床发生附子中毒,应及时采用中西医方法结合抢救。中药可用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90g水煎,在洗胃以后服用;也可用生甘草60g,防风、黑豆各30g,加水1500mL,蜂蜜150mL,煎煮取汁,分次冲服绿豆粉 30g。
《经方》声明:本刊的读者定位为临床医师,请勿仿方抓药(后果自负),中医需要望闻问切,请查阅“【经方便民】《各地经方门诊信息》2024版”就近面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