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40914期
登革热的临床彩图
作者/张复春、杨富春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通过伊蚊为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8~10月。临床上以突发高热、恶寒、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出皮疹为特征。病程约7~10天。本病起病急、传播快,但一般预后尚好。
【看图识病】1《登革热的临床图片》
图片1:登革热结膜出血
图片2:登革热止血带束臂试验(+)
图片3:登革热,充血性皮疹融合成片,中间可见皮岛。
图片4:登革热,麻疹样皮疹
图5:登革热,下肢出血性皮疹。
本文图片来源:科学出版社《登革热》。
科学出版社《登革热》前言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本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威胁着全球近60%人口的健康。登革热传播迅速,20世纪曾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登革出血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近几十年来在东南亚、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南美洲一些国家的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这些地区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登革热于 1873 年首次在厦门发生流行。1930~1945年间,曾在台湾广东及湖北等地发生过流行。1949~1977年,我国大陆一直未发现过登革热。直至 1978 年,广东佛山暴发流行以来,几乎每年都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流行,我国已分离出所有型别(4型)的登革病毒。自1980年以来,广州市曾有6年发生较大规模暴发。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东南亚等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国家的商务活动及人员交往日益增多,输入性病例造成登革热流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目前,登革热的防治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巨大挑战,尚缺乏防控登革热传播流行的有效措施及特效的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系统介绍登革热基础知识、临床诊治及疾病控制进展的专著。在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黄炯烈教授的提议和组织下,我们在完成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治及疫苗研究”的基础上,特地邀请国内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了《登革热》这本专著。全书共十五章,全面系统介绍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学、传播媒介、预防与控制及疫苗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国内外登革热研究的前沿水平,尤其是最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登革出血热诊治的进展。另外,本书首次刊出尚未发表的珍贵资料及图片,对指导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登革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山大学姚集鲁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俞守义教授等前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并在百忙之中审阅书稿;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和黄炯烈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胡丙杰博士等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经方》声明:本刊的读者定位为临床医师,请勿仿方抓药(后果自负),中医需要望闻问切,请查阅“各地经方门诊导航2024版”就近面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