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
你会管理时间吗,或者用什么留的住时间?
这个人人都会提到的时间管理的词,等到我们仔细研究的时候才会发现,我们都被时间管理这个词骗了,
事实是我们根本管理不了时间,我们试想下每天时间的流逝不会以你我的意志力为转移,我们管理的其实只是我们的注意力。
读书这件事情的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想对于我来说除了是自己学习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外,其实还是一个管理或者训练自己注意力,留住时间的最好方式。
结合售前解决方案这个岗位以及自己的近期涉猎,推荐几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01.
解决方案类
《从零开始做IT售前工程师》 徐瑞雪
深度推荐下,一本售前入门的书籍,作为一名售前从业者,我自己也曾经怀疑过这个岗位的价值,
就像瑞雪老师书中所传递的,我们夹杂在研发和销售之间,坐着飞机和高铁,写着word和PPT,那一幕幕的日常工作场景总会浮现在眼前。
我是在飞机上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的疑虑解除了,价值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学会的是赋予这个事情的意义,把客户的业务场景和自身的技术产品链接起来,连接本就是意义。
还是那句话:在B端,人人都是方案经理。
《新解决方案销售》《解决方案销售实施手册》武宝权 译
这本书是我经常性拿出来重新看的一本的书,非常经典。
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让我对解决方案这几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潜在客户兴趣,诊断客户问题,创造解决方案构想,评估及控制整个销售流程,非常系统将解决方案销售流程讲了一遍,读完后不禁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那解决方案是什么,解决方案=痛苦x权力x构想x控制流程,简单说就是要通过诊断的方式找到客户的痛点,与此同时连接到能做决策的权力人士为他们创建构想及方案,最后通过了解客户的决策流程,控制整体销售流程。
《一本书讲透IT售前》蒋珍波
近期看到的一本新书,把售前这个岗位全流程通讲了一遍,回答了很多我们从事这个岗位关注的问题,比如售前和销售的矛盾关系?
售前与咨询顾问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售前的全流程从客户需求、解决方案设计、POC、招投标等一系列的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
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书中提到的关于售前最大的挑战,“不确定情况下的竞争与风险控制”,非常的精妙,一语道破这个岗位的核心。
我们每一次和客户的交流及前期的项目运作都是把一个不确定的场景转化为相对确定的状态,除了要应对的外部的不确定性外,对自己来说保持不确定性及可能性,这也是另一种人生的活法。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大家很奇怪为什么在解决方案类的书籍中推荐了一本经济学类的书籍?我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本顶层经济运行解决方案设计的书。
书中利用一个精妙的模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把历史著名的“管仲变法”、“商鞅变法”等历史发生的的经济变革全部串讲了一遍。
每次的变革顶层设计都是一次次给当时面临的困境的解决方案。跳出工作本身看看从利益,自顶向下的经济解决方案是怎么形成的,会让我们有另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待当下的问题。
02.
商业经济类
《活法》稻盛和夫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这是一道必考题,尽管我们总会搁浅,逃避,书中还提到一个很经典的工式:人生的结果=能力x思维方式x热情,在这三类事情里面,我们需要的就是不断磨炼,充满热情,或许本就是意义。
《底层逻辑2:理解商业世界的本质》刘润
在出差路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通过数学工式,比如加减乘除、坐标系、方差和标准差,重新对商业中比如四则运算看财务报表、升级纬度二维坐标分解问题。
再比如我们平常所说的质量好、稳定、靠谱,其实用数学的眼光看,都是一件事,标准差小,也就是每一次行动之后,差异性小。
数学之美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非常推荐用这些底层的思维工具重新拆解理解遇到的挑战。
《商业至简》唐纳德.米勒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60天在早餐桌旁读完商学院,摘录其中对我影响很大的几句话:
价值驱动性的人才有什么特征
1.把自己看成公开市场上的经济产品,因为市场只会为价值付费;
2.把自己看成英雄,而不是受害者,积极主动面对挑战;
3.不要小题大做
4.把反馈当作礼物
5.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冲突
6.渴望被信任和尊重,而不是被喜欢
7.坚定的行动派
8.不要自欺欺人
9.永远保持乐观
10.拥有成长型心态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
置身事内这几个字我经常用,当把自己放到中国经济中重新理解下我们曾经所熟知的现实,正如作者所说:
“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哪怕只是五六十年,也是一个远超认知的时间跨度,信念因此重要。
1912年,溥仪退位,旧制度天崩地裂,新时代风起云涌,直到改革开放,仿佛已经历了几个世纪,但实际不过66年。
我是个经济学家,基于专业训练的朴素信念也有一个: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结构性改革》 黄奇帆
难以想象一位71岁的老人今天还活跃在主流的媒体及论坛上,看完这本书跟随作者更深一步理解,中国现有的政策改革。
以及那种深入骨髓的自我觉察,不断进步的生活方式。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描述到的:
“工作之余,闲暇时光,我最多的放松是浏览国内外财经新闻,最好的享受是阅读财经类书籍,最大的乐趣是从各类财经事件中发现规律、察觉大势。
退休后,身边的家人、朋友劝我好好享受生活,但对经济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早已成为自己的一种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
03.
思维决策类
《开窍》所长林超
很喜欢看他在B站上各类的宏观及科技的研究,这本书主要把每个学科比如热力学、工程学、系统论等等经典的学科思维,通过故事的方式写了一遍。
一个人决策力的高低,往往在于脑中的思维模型的应用,而每类学科的思想就是我们底层可以不断调用的思维模型,受益终身的跨学科思维,非常值得推荐。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万万没想到》万维钢
万维钢的书籍就是一次次不断刷新认知,我推荐了其中的两本如果有机会推荐大家都买来读下。
比如你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可以归纳为:
第一,间隔性学习,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的然后再学新的;
第二,不同场景,不同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比如老师讲一遍,自己下课后做一遍;
第三,参加测验,掌握反馈;
第四,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看完后我在想这不就是我们高中读书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吗,我们竟然不知,而且到后来慢慢都忘记了或者遗漏了这其中的步骤。
《金线》冯唐
金线原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
结构化思维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及生活必备的思维方式,而金线原理就是一个底层的原则,假设为驱动就是让我们拿到问题后,第一天就要先有答案然后再逐步论证。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林欣浩
一部不严谨的哲学史,哲学家家们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比如“世界会不会是假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可悲的到现在也没人能告诉我们这个答案。
读完后感觉有点儿可悲,人生的意义是荒诞的,没有意义,也没有绝对真理,没有人生意义,我们应该鼓足勇气,直面人生的虚无,认真面对眼前的每一个选择,这样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是不是觉得这话很虚?
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不断追问的过程,这个追问理论上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然而,我们普通人研究哲学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那些恼人的哲学问题往往追问到一定程度就自动止步了。
追问到什么程度呢?
追问到有一天你发现你和这个问题和解了,不再好奇,不想再问了。
所以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
这就像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问过“人为什么活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长大后就不再问了。你说他们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不一定,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想再问了。
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答案了。
04.
沟通表达类
《关键对话》科里.帕特森 约瑟夫.格雷尼
如何高效能沟通
这本书以极简的方式把关键对话的处理模式描述了出来,非常实用。
两大法宝,第一注意观察,确认自己一直在对话的框架中,而不是陷入沉默及暴力的状态;
第二,营造安全感,这个太重要了,安全的氛围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不过我们经常忽视这一点。
《沟通的方法》 脱不花
沟通这件事情反复被提到,而这本书的首页告诉我们“别怕,这是一场无限游戏”,在老的话题上写出新意不简单,况且还是沟通这个最难的话题。
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书中提到的结构化倾听,我们需要观察对方给我们的是情绪、事实还是期望,而面对这三类处理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里面教给我们非常实用的方法,值得细读。
《阅读的方法》 罗振宇
在很久之前,别人就告诉我,一本书没必要从头看到尾,捡你喜欢的部分去看就行。
这本书让我对这点理解的更深刻,我们究竟是对书负责还是对人负责,用交朋友的方式去读一本书,不必逼迫自己必须有所获,或许就是一种最好的阅读方法。
书中我记忆深刻那个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叫《梦华录》,我就问周围朋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偶然一天在图书馆,在这本书中正好翻到这一页,大宋东京梦华被掩埋于今天河南开封地下10-12米深处。
有本书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你就可以理解为大宋时期的大众点评,记录了生活各方面的餐饮特色。
我想这就是书和我们的关系,他像一个朋友偶然间给我们以乐事和答案。
05.
科技创新类
《5000天后的世界》凯文.凯利
作者想必不用多说,他写的《失控》、《必然》等众多的畅销书,为何是“5000天之后的世界”?
作者在书中聊到“5000天相当于是十三四年。《5000天后的世界》是我在2019年写的,2019年往前推十三四年,这段时间内社交媒体出现,然后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
再往前推十三四年,这段时间内互联网出现,从互联网出现到普及经过了大概5000天,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一次革命;社交媒体从出现到普及,又过去了大概5000天,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次革命;
接下来的5000天,会有新的技术出现和普及,又一次改变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信息社会的第三次革命。”
其实作为这一代人我觉得很幸运,或许可以见证很多历史的时刻,在这本书中作者描述了未来10年后的世界,我觉得之所以用天作为衡量或许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快到或许只有用日才能看的清楚。
《第二大脑》涂子沛
这是一本新出来的书,罗胖在一次分享会上有提到,
第二大脑是什么?
它不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应用,它是介于你和互联网之间的一个新生事物、一个属于个人的数字记忆体,是你的私域大数据,当它和人工智能的算法相结合,就可以为你提供个性的智能服务。
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需要从现在开始构建自己的第二大脑,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怎么能够形成符合自己发展路径的私域大数据,这是需要我们要去构建的。
让我想到曾看到的一个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提到演绎陈济《永乐大典》修筑的过程,我想AI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逐步打造一个自己专属的数字化的永乐大典。
《芯片战争》克里斯.米勒
这是一本2023年5月出版的新书,也是一部芯片史,更是一部大国对芯片的互博战争。
那到底什么是芯片?
芯片本质是一种电路,一种刻在半导体上的电路,被称为“集成电路”,俗称“芯片”。
这也是为什么,其实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但是有人会说“半导体”,有人会说“集成电路”,有人会说“芯片”。
中国的芯片应该如何破局呢?
了解芯片的历史之后,可以得出自己的答案。
芯片行业有它的特殊性:第一,它并不是真的全球化,关键环节其实都是掌握在几家甚至一家公司那里;
第二,芯片行业非常复杂,美国虽然能施加巨大的影响力,但是也需要依赖别的国家;
第三,芯片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就算是现在独领风骚的公司,没有赶上下一个潮流,就有可能被取代。
所以,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超车的机会。而破局的点就在与下一代的技术我们能不能拿到主动权。
读书这件事情在于聚焦,聚焦在历史,聚焦在知识,更聚焦在自己的成长;
正如罗洛.梅所说:“生活在一个焦虑的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寸的欢喜。
最近你在读什么书,欢迎留言说说你的启发。
别忘了记得点关注,人工码字,原创不易,谢谢你的转发。
个人微信:13728833102
近期由于微信改版,为了避免错过日常内容,劳烦大家动动大拇指点击一下“看一看”、“精选”,当然,最好“⭐ 星标”一下公号,这样推文发出,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栏,辛苦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