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设计师,商业地产的爱与罚

楼市   2024-12-03 08:01   上海  
《2023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尚有少量存货
点击上方LOGO进入小程序了解详情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的商业活动多以自发性、小规模个体店铺形式存在,它们往往零星散布于市集与街道,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

18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掀起工业革命,物质资源与交通方式极大丰富起来,消费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零售业开始从家庭手工作坊、小店铺向综合性百货进化。

1852年,现代百货公司乐蓬马歇(Le Bon Marché)在巴黎诞生,世界上才算是有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地产。

*图据网络

乐蓬马歇不仅以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引领潮流,更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闻名遐迩。这座商场由Louis-Charles Boileau和Gustave Eiffel联手设计及扩建,Gustave Eiffel,这位后来因建造埃菲尔铁塔而享誉世界的工程师,在当时是法国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设计师。

明星设计师,作为在专业领域内已取得显著成就、享有广泛知名度的杰出个体,其姓名已超越了个人标识,成为了一种品牌象征。与这些明星设计师合作,不仅能获得卓越的服务品质,更将为项目注入额外的关注度和价值。

在Louis-Charles Boileau和Gustave Eiffel的加持下,乐蓬马歇剧院般的挑高中庭,博物馆式的大跨度天窗,交错的扶梯与回环的走廊,奠定了迄今为止大型商场的基本构成元素。

*今天的乐蓬马歇 | 图据网络

1984年,LVMH集团收购了乐蓬马歇,直至今日,这座商场依旧名牌云集,引领着全球消费浪潮。

但明星设计师的光环是一把双刃剑。

在需要持续盈利的商业地产中,明星设计师往往扮演着更加复杂的角色,他们带来的极影响潜在风险,经常让甲方爱恨交织。


商业如何借「星光」出圈?

过去的几十年里,商业地产犹如消费万花筒,已发展为集购物、社交、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

明星设计师与商业地产的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 购物中心设计

将一座大型商场打造成地标建筑,是设计师与商业最经典的合作模式。

这类项目预算充足,既然已重金请大师操刀,自然不惜再加大投资宣传推广,提高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扎哈·哈迪德的北京银河、望京及丽泽SOHO,隈研吾的三里屯SOHO,伦佐·皮亚诺的杭州天目里,都是这种合作模式下的代表性项目。

*杭州天目里 | 图据goa大象设计

- 精品商铺设计

东京表参道,全亚洲最著名的街道之一。

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上汇集了赫尔佐格德梅隆伊东丰雄SANAA等先锋建筑大师为Prada、Tod's、Dior等顶级奢侈品牌设计的旗舰店,堪称建筑与时尚最华丽的碰撞。

*伊东丰雄设计的Tod's表参道店 | 图据网络

这些店铺规模不大,但贵在精致、匠心独运。

它们不仅展现了大师的设计理念和品牌的独特风采,更提升了东京这座城市的美学气质,为都市景观增添了一抹艺术色彩。

- 英雄相惜 长期合作

明星设计师与品牌的长期合作也时常被传为佳话。

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创立的OMA工作室长久以来与Prada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从1999年Prada首次与OMA牵手旗舰店设计到2004年起库哈斯开始大玩秀场,每个方案都展示了时尚与建筑两个创意领域间的羁绊。

*Prada2024春夏时装秀场设计by OMA/AMO | 图据Agostino Osio

英国高技派宗师诺曼·福斯特更是与苹果公司深度捆绑。从苹果的「飞船」总部Apple Park,到世界各地的苹果旗舰店,福斯特事务所通过卓越的设计和工程技术,帮助这家科技巨头建立了别具一格的视觉形象,也定义了自己的建筑品牌。

*芝加哥密歇根大道苹果店 | 图据Foster + Partners

*福斯特已为苹果设计超过30个门店 | 图据Foster + Partners官网

长期合作关系能深化设计师与品牌间的默契,实现双方IP的深度融合。英雄相惜,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商业伙伴会走得更远。

- 公共艺术作品

还有一类合作关系,是通过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实现的。

如成都IFS的爬墙熊猫,深圳万象城的抱抱象,均出自艺术家Florentijn Hofman之手。它们不仅为商场带来了持续流量,也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符号,使得品牌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图据网络


明星设计师的魅力在于艺术


明星设计师对商业地产的影响是多维度的。

他们自带话题度,能与商场的宣传推广相互促进,吸引更多流量,大众对其艺术品味的认可也能对品牌自身形象起积极作用,为商场增值。

抛开明星设计师的流量效应,优质设计本身也可成为商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

独特的空间布局、创新的装饰设计或吸睛的视觉效果,能在情感上与顾客产生碰撞,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卓越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引人注目的外观造型上,更藏在细节中——

充足的自然采光、良好的通风系统、顺畅的人流导向、精心设计的扶手高度,以及整洁合理的卫生间布局,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更能提升顾客购物体验,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提升口碑吸引回访。

商场追求明星设计师的本质,是希望借助艺术的光辉,提升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

千禧年后,实体商业受电商冲击,一直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艺术商场成为了各方争夺的新赛道。在这条赛道上,K11与SKP-S以其出类拔萃的设计理念与氛围感,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香港 K11 MUSEA

*北京SKP-S 

其它购物中心则以策展的方式追赶这股风潮,如北京侨福芳草地,上海TX淮海及深圳中洲湾C Future City。新加坡的滨海湾金沙购物商城还邀请了日本艺术团队Teamlab开设永久展览,为顾客提供沉浸式的互动艺术娱乐。

*深圳中洲湾C Future City 蜷川实花插花作品 | 图据网络

移动社交媒体时代,吸睛的建筑空间与明星设计师的噱头,能为商场增光添彩。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艺术鉴赏自带审美门槛——

作为顾客,逛艺术氛围浓厚的商场不只是一种消费行为,还将为自己贴上「懂艺术 会欣赏」的标签,通过晒图打卡发圈等一系列行为,能获得愉悦的社交体验与情感共鸣。

作为商场运营方,明星设计师与艺术展览在为品牌增添文化价值的同时,更使得项目自带自然流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明星设计师是万能的吗?

明星设计师的加盟无疑能为商场带来诸多益处,但绝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首先,明星设计师的设计费用昂贵,而创新设计往往还伴随着更高的建造成本,这对于商场的财务规划和预算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次,艺术追求与商业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建筑上的成功并不总能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明星设计师往往有自己的风格,且较为强势,话语权高,为了设计牺牲空间实用性的例子屡见不鲜。

*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内部,有个巨大的柱子占据商业中庭 | 图据网络

还有一些商场,虽然在建造初期有明星设计师助阵,开业时声势浩大,却未能将流量有效转化为持续盈利。这其中的复杂性涉及到多个层面,比如设计的缺陷,甲方资金链断裂,以及有商业决策的失误等。

- 喜玛拉雅中心 

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的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由日本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矶崎新设计,包含两家五星级酒店,一个大型购物中心,艺术剧院,办公空间和喜玛拉雅美术馆。

*图据网络

喜玛拉雅中心展现了建筑师强烈的个人风格,空间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

盘根错节的异形柱体宛如大树的根系,从地下自然生长出的「森林」,有力地支撑起屋顶,寓意根深叶茂。

*图据网络

2010年开业时,喜玛拉雅中心被众多媒体誉为 「最新时尚旅游地标」,在不缺特色的上海依然能脱颖而出。

随后几年里,主打艺术牌的喜玛拉雅中心举办过不少重磅展览,如原研哉设计展、隈研吾个展、荒木经惟个展等,是当时浦东为数不多的文艺展览中心。

此外,2013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她》曾在此取景,更是将其知名度扩展到世界范围。

*电影《她》剧照

然而,这座设计前卫的商场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辉煌后,逐渐开始凋落。

时至今日,除了酒店和少数商家仍维持运营外,大部分场地已陷入空置状态。商场外野草丛生,硬地破损,甚至连立面石材都已剥落,昔日光彩不复存在。

*图据外滩TheBund

喜玛拉雅中心设计的前瞻性毋庸置疑,但它过度专注于艺术与文化等情怀概念忽视了「逛商场」这一行为本身的重要性

不少顾客曾吐槽其动线设计不佳、地下空间逼仄,影院散场楼梯尤其狭窄拥挤,体验糟糕。此外,喜玛拉雅中心的商铺未能形成有效统一的管理系统,展览、演出、影院等业态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效应。

*图据外滩TheBund

2019年,喜玛拉雅中心母公司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向警方自首,承认公司存在设立资金池、挪用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在金主倒台和运营不善的双重打击下,喜玛拉雅中心的衰败不可避免。

- 北京各大SOHO

SOHO中国多年来一直与世界级建筑大师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丽泽、望京SOHO,由山本理显设计的建外SOHO, 由隈研吾设计的三里屯SOHO,这些商业地产在开业之初都曾靠前卫的设计赚足流量。

*银河SOHO | 图据IWAN BAAN

SOHO中国的创始人潘石屹,自80年代起便在地产界崭露头角,凭借炒地皮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充分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

在住宅地产领域,他采取的是一种快速周转策略:无论是买卖还是租赁,都强调资金的迅速回流。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大胆投资后及时脱手,每完成一笔交易就是一次成功,后续问题则全部交给物业。

然而,若将这种短期的住宅地产思维应用于商业地产,就可能导致不协调的商业布局,比如下图的银河SOHO,茶饮、珠宝、地产中介与电动轮椅的商铺紧紧挨在一起,毫无规划可言。

*银河SOHO现状 | 图据网络

SOHO采用的就是典型住宅地产思维:销售租赁与运营完全割裂,招一个商户就收一份租金,不挑不拣,不管不顾。而当空间卖给了个人,运营部就失去了控制权,无法集中管理。

这种缺乏整体运营逻辑的做法,很难培育出健康的商业生态。

十几年过去,SOHO的物业空置率逐渐攀升,2024年银河及望京SOHO的出租率甚至已跌到60%以下。

*出租率计算含办公室及商铺物业,数据来源于轻盈话零售

在商业地产领域,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构建一个稳定而繁荣的商业环境,吸引并留住优质的商户和顾客,从而实现长期的增值和盈利。


写在最后

明星设计师与艺术能带来一时的流量与关注,但持续盈利还需仰仗运营方的功力。

如何才能让「明星光环」更有效地服务于商业呢?

在项目启动的早期阶段,设计师即需与招商、运营团队紧密合作,明确设计目标与商业客群,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项目期望达成共识。

商业运营团队也应积极参与设计过程,提供有关顾客体验和运营效率的宝贵见解,把控高效的空间规划与客流动线。

双向奔赴才能在项目进展中更好地控制预算,避免因目标不一而导致资源浪费。

我们的城市或许并不需要那么多网红建筑、打卡空间,商业艺术也不能只顾自我表达,而应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沟通工具,传递品牌故事


*本文封面图及开篇图源自项目官方账号



商业地产志
中国商业地产严肃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