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推出了一项规模空前的化债方案,总额高达10万亿人民币,地方债务上限也相应提高了6万亿。在未来三年内,每年将有21000亿资金投入,而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将通过地方专项债再安排4万亿,每年8000亿,专门用于置换隐性债务。此外,对于即将到期的棚改隐性债务,政府也放宽了还款期限,允许延期至2029年,无需提前偿还。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在资金供应上将不会短缺,确保了地方债务的稳定。
这次的化债其实就是把原本地方高利息的隐性债务变成低利息的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一般指那些不放在正常报表上面的,所以一般很难知道具体金额到底有多大,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这一次就是专门针对地方模糊的14.3万亿隐性债务,中央决定给一年支援2亿,三年一共给6万亿,再从后面每年新发的专项在里面每年抽出8000亿,五年加起来总共4万亿,总共加起来就是10万亿用来化解地方不好统计的隐性债务。地方的债务风险就一口气被压下来绝大部分,而且专项债利率要比隐性债务利率要低很多,这样置换后,地方五年就能够省下大概6000亿利息。这6000亿不管是搞地方基建,发消费券也好,总比拿去还利息要有意义。
2023 年各地专项债付息情况
此外,此次政策的实施,不仅仅是应急处置,而是向主动化解转变,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从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这一转变有助于地方政府将原本用于还债的资源释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
关于市场对特别国债的预期,虽然此次没有新增特别国债,但中国政府的负债率只有67.5%,远低于720个国家的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这也侧面显示出中国未来还有很大的举债空间。财政部表示,2025年将提升四次扩大专项债的规模和用途,以进一步支持经济发展。因此,即使此次没有提及特别国债,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政策空间依然充足,未来仍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支持经济发展。
未来待定的规模“想象空间大”:
① 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
② 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
③ 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方面,正研究制定政策细则、推动加快落地。
对于A股和港股市场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会经历震荡,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一政策调整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控制财政政策预期,避免市场过快上涨,可以让更多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到市场中来,实现财富的增长,进而带动消费和经济的复苏。这样的“慢牛”市场,更符合国家和政策的目标,能够带动更多人恢复信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另外,政府强调,不应过分关注地方债务,因为核心支出和项目将得到保障,债务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控制新增债务,即控增量,而不是处理存量债务。政府将帮助处理存量债务,但不会再无节制地增加新债务。这类似于贾府的大观园,政府提供资金以维持生活,但不允许继续无节制地挥霍而不工作。
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强调,资金应该用在有产出和回报的项目上,促使地方能够自力更生和循环发展。这意味着,政府将鼓励投资于那些能够带来实际产出和回报的项目,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一些地方因财政紧张而向企业额外创收,甚至涉及远洋捕捞等非传统领域。政府认为这种势头必须得到控制,以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稳定。政府强调,必须统一明确标准,确保企业有稳定的预期,避免无效投资和黑洞式的投资。
政府还强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负债,而在于资产。全球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债务问题,但关键在于如何将现有资产做大做强。通过提升实体资产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国际话语权,可以自然消化债务。政府鼓励投资者关注资产的内在价值和回报率,而不是单纯依赖债务扩张。
但是政策出来后的10月8日,A股下跌。很多投资者会有疑问,十万亿到底算不算财政刺激政策?为什么市场会觉得与预期落空?10万亿规模不小了,市场为什么不买账?后续会对资本走向产生哪些影响?
有一种解读认为,似乎规模上与市场预期不一致,其实不对,主要是钱的使用方向上与市场预期并不一致。因为这10万亿全部针对的是化债,而不是新的投资增量,化债就是以前历史的窟窿借新还旧,置换旧有债务,它并不带来新的增量。而且这些钱并不是一步到位,那6万亿要分3年,每年2万亿,而另外的4万亿则是分5年,每年8000亿,也就是说最多一年2.8万亿,这个规模对填坑化债效果是有的。
那什么是增量?比如投资新项目,产生拉动效应,包括对企业的补贴,对居民消费福利端的补贴,收入分配上多给一些钱分到居民端,这些都是增量,其实用来填坑化债的,不能直接作用于产生新的生产和消费,这才是市场对于政策预期有落差的地方。不否认的是,这次发布会上蓝部长已经说过了,置换了地方的债,地方就腾出了很多的资源可以去做别的,比如拉动经济,但这里问题在于有的地方并没有余力再发展新动能,只有以前的历史包袱,现在帮地方卸下了历史包袱不假,但地方也没有新的余力去提振投资或者是补贴消费,也就是说增量这部分将来也得由中央的财政来支援。
化债得靠中央,寻找新的增量,投资或者是消费也得靠中央,而如今只落了一只靴子,也就是说这10万亿只解决了化债本身,增量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其实增量接下来还要走一步看一步。看美国,美国刚降息25个基点,这属于美联储的基本操作,同样也没有超出市场预期。甚至可以讲,在美国大选基本上尘埃落定的过程中,明年特朗普上任,新任期之前,美联储不会有太大动作,因为特朗普一旦上任,他的政策对内减税,同时要用货币政策刺激一波,这就意味着后面美联储必须留足弹药来应付新一届的白宫领导班子。
当下美联储面临的难处是什么?美国国内有通胀风险,物价还有可能进一步上涨。毕竟美国一边在降息,一边房贷利率还在上涨,这反映了什么?美国在资产端通胀的压力是颇大的,从这个角度看,美联储其实是想暂缓降息的,但接下来特朗普一旦上任。
2025年中国真正增量的财政刺激,不管是发债,还是更强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多少还是取决于美国的降息节奏。所以这次会议上并没有对这件事儿有非常清晰的路径和节奏说明,毕竟要见招拆招。接下来如何寻找增量?注意蓝部长在发布会后面的这番话——中国目前全口径的政府债务共85万亿,中国政府的杠杆率只有67.5%,比主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政府杠杆率都低,这才是关键。这句话意味着后边中国是有进一步增加发债空间的,一方面要看美国降不降息,有没有提供给全球发债放水的空间,第二,中国也不可能一下子让中央的财政赤字背负太高,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赤租率以前是控制在3%,就是再翻倍,也不可能实现短期巨额的扩张。
既然地方全靠中央财政赤字挑大梁,中国短期的市场预期就不能建立在长期预期透支的基础上,眼下无论是汇率、黄金还是资本市场,都将面临比较长的持续波动时间。无论是外贸出口,新一届美国政府的贸易战,关税壁垒和中国的应对措施都将带来一轮轮不同的变数。当下最积极的信号就是开始正视地方的隐形债,终归要解决掉这个潜在雷,才能逐步走回经济复苏的正轨。在基本面没有彻底改变之前,不要去赌任何所谓的重磅消息。
在本轮化债政策的推进下,部分行业预计将从中受益,尤其是那些在解决拖欠企业款项问题上具有较高关注度的行业。根据2023年年报数据的分析,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各行业被拖欠款项的程度:企业应收款项占比(应收账款和票据与长期应收款之和占净资产的比重)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数据显示,装修装饰、医药商业、专业工程、基础建设等行业的应收款项占净资产的比重较高,超过了80%。这些行业的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化债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缓解这些行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改善企业的现金流。
另一方面,军工电子、环境治理、轨交设备等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长,超过了150天。这意味着这些行业的企业在资金回笼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化债政策的推进将有助于加快这些行业的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通过化债,这些行业的企业能够更快地回收应收款项,从而增强其偿债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
中国10万亿化债计划市场表现不一 分析:救市“连续剧”未完待续
https://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241111-5330344
10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出台,A股第二波上攻来了?
https://finance.sina.cn/stock/ggyj/2024-11-08/detail-incvkcqk3775169.d.html?v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