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第六百四十九期)

职场   2024-12-12 00:00   上海  

管理者论述

绿城品牌的特征,主要界面由产品来展现。而产品背后是人、产品即人品,所以“人”是绿城品牌的机理、灵魂。产品背后的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是如何组织、按照什么在组织的?是如何运营、在运营里呈现出哪些特征?这是品牌研究比较深入的一个层次,在公司建设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讨论。


(摘自绿城创始人宋卫平先生《管理者论述》,2003年12月讲话)


外部资讯

 External information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意见》提出,发展智慧住区。支持有条件的住区结合完整社区建设,实施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与管理,提高智慧化安全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支持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等自助服务终端在住区布局。鼓励对出入住区人员、车辆等进行智能服务和秩序维护。创新智慧物业服务模式,引导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提高居民服务便利性、可及性。发展智慧商圈。建立健全数字赋能、多方参与的住区安全治理体系,强化对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住区消防车通道、安全疏散体系等隐患防治,提升城市住区韧性。《意见》还提出,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房屋建筑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消除机制等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2024年11月26日)


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深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建立设施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全面掌握现状底数和管养状况。编制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消火栓(消防水鹤)、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新建市政基础设施的物联设备应与主体设备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旧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应区分重点、统筹推进,逐步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模拟仿真、情景构建、快速评估和大数据分析,提高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建立涵盖管线类别齐全、基础数据准确、数据共享安全、数据价值发挥充分的地下管网“一张图”体系,打造地下管网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全流程的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地下管网建设运行可视化三维立体智慧管控。强化燃气泄漏智能化监控,严格落实管道安全监管巡查责任,切实提高燃气、供热安全管理水平。落实居民加压调蓄设施防淹和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水质监测,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加强对城市桥梁、隧道等设施的安全运行监测。统筹管网与水网、防洪与排涝,健全城区排涝通道、泵站、闸门、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水库等应急洪涝联排联调机制,推动地下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及其连接通道等重点设施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强化地下车库等防淹、防盗、防断电功能。


(二)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改善城市出行为切入点,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深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车联网”发展,逐步稳妥推广应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加快布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提升车路协同水平。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应用,满足智能交通需求。加强城市物流配送设施的规划、建设、改造,建设集约、高效、智慧的绿色配送体系。加快完善应急物流体系,规划布局城市应急物资中转设施,提升应急状况下城市物资快速保障能力。加快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聚合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道路、城市建筑等多类城市数据,为智能交通、智能停车、城市管理等提供支撑。


(三)发展智慧住区。


支持有条件的住区结合完整社区建设,实施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与管理,提高智慧化安全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支持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等自助服务终端在住区布局。鼓励对出入住区人员、车辆等进行智能服务和秩序维护。创新智慧物业服务模式,引导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提高居民服务便利性、可及性。发展智慧商圈。建立健全数字赋能、多方参与的住区安全治理体系,强化对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住区消防车通道、安全疏散体系等隐患防治,提升城市住区韧性。


(四)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


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依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和底图,全面动态掌握房屋建筑安全隐患底数,重点排查老旧住宅电梯、老旧房屋设施抗震性能、建筑消防设施、消防登高作业面和疏散通道等安全隐患,形成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建立房屋建筑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强化数据共享,在城市建设、城市更新过程中同步更新房屋建筑的基础信息与安全隐患信息,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面、功能完备、信息准确的城市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消除机制,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防雷、防火性能,坚决遏制房屋安全事故发生。


(五)开展数字家庭建设。以住宅为载体,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实现系统平台、家居产品互联互通,加快构建跨终端共享的统一操作系统生态,提升智能家居设备的适用性、安全性,满足居民用电用火用气用水安全、环境与健康监测等需求。加强智能信息综合布线,加大住宅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投入力度,提升电力和信息网络连接能力,满足数字家庭系统需求。对新建全装修住宅,明确户内设置基本智能产品要求,鼓励预留居家异常行为监控、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智能产品的设置条件。新建住宅依照相关标准同步配建光纤到户和移动通信基础设施。鼓励既有住宅参照新建住宅设置智能产品,对传统家居产品进行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在数字家庭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居民个人意愿,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六)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打造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提升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协同水平。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加快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推动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与升级改造。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三维(3D)打印等相关设备集成与创新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强化信息技术与建筑施工管理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七)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测绘遥感、城市运行管理等各有关行业、领域信息开放共享,汇聚基础地理、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三维数据和各类城市运行管理数据,搭建城市三维空间数据模型,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信息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应用,强化与其他基础时空平台的功能整合、协同发展,在政务服务、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救灾、城市体检等领域丰富应用场景,开展城市综合风险评估,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合理划定防灾避难空间,为科学确定不同风险区的发展策略和风险防控要求提供支撑,提高城市空间韧性。


(八)搭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加强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加快构建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体系,加强与城市智能中枢等现有平台系统的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分级监管、协同联动。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与应急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商务、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气象、数据管理、消防救援、地震等部门城市运行数据的共享,增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开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常态化综合评价,实现评价结果部门间共享。


(九)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


组织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加快突破城市级海量数据处理及存储、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图形引擎、建筑机器人应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建立完善信息基础数据、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等技术体系,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依托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培养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十)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探索建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强化政策引导。


按照风险可控、商业自主的原则,优化金融服务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增加中长期信贷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创新数据要素供给方式,细化城市地下管线等数据共享规定,探索建立支撑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模式。加强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利用,夯实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数字化底座,充分依托底座开发业务应用,防止形成数据壁垒,避免开展重复建设。鼓励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及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十一)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


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传感设备和智慧应用安全管控,推进安全可控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对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保障。强化网络枢纽、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抗毁韧性,建立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应急体系,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监测、通报预警和信息共享,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抵御能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担当作为,加强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住房城乡建设部要牵头加强指导和总结评估,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转载自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公众号)


绿城播报

Green Town broadcast

联盟创新,多维助力社区活力上新


在当前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的政策推动下,物业服务在宜居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随着园区服务供需品质要求的提升,如小区物业服务中心利用率低下、社区文化品牌缺失、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难以满足业主对生活品质的多元化和升级化需求,导致满意度下降。


湖州达昌府小区自2020年初交付以来,随着业主的陆续入住曾面临类似挑战。绿城咨询集团与湖州中房至诚物业在“绿城服务绿联盟”合作框架下,于2024年通过团队入驻,从物业服务、场景设施、社群活动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试点,助力达昌府物业焕新升级,实现“新思维,新气象”。


















入户大厅是小区品位的象征。在品质提升前,快递包裹在约50平方米的区域内堆放,影响美观且存在些许安全隐患。提升过程中,提升团队从达昌府业主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新规划居民休息区,利用置物架减少空间浪费,划分出微型消防站和休息区,并重新粉刷墙面,采用羊毛毡设计了便于文件展示的物业通知区。



改造后的居民休息区


态绿化是达昌府的一大特色,树木种类繁多,四季常绿,宛如一个天然氧吧。为让业主更深入了解小区的绿色生态,提升团队邀请专业园艺专家为口袋公园等人员密集区域的树木挂牌,赋予每棵树木独特的身份,让业主在休闲时也能学习树木知识。


此外,针对小区内功能缺失的建筑,提升团队与第三方公益方合作,提供花苗和工具,邀请业主参与种植,共同打造一个立体的共享花园,让美丽共享。




物业服务中心的视觉形象也得到了提升,业主一进门,便能清晰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和物业工作的进展。




这些细致入微的改造,不仅提升了达昌府的居住环境,更增强了业主间的互动和归属感。如今,小区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业主们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也更珍惜爱护这片家园。




“社区达人”一词源于未来社区邻里和教育场景的构建,在达昌府整体提升中,我们引入了“达人思维”。由于交付时间不长,业主特长资源有待挖掘,提升团队首先考虑引入外部优质资源成为“社区达人”带动达昌府业主,随后逐步发掘小区内有特长的业主。



过程中,我们与国家电网湖州吴兴公司合作,邀请属地供电所台区经理罗勇担任社区的“低碳达人”,通过用电安全宣讲和公益维修电路,提高业主的安全用电意识和低碳生活习惯。



从运动健康需求出发,我们邀请湖州知名瑜伽社主理人允熙老师担任达昌府的“运动达人”。在允熙老师的带领下,热爱运动的业主们开展了“唤醒秋日”晨间瑜伽活动,在景色宜人的绿意中,与自然为邻,与健康为伴。



在达人们的引领下,社区活力逐渐被激发。为促进邻里间的联系,丰富业主的生活体验,我们对业主群体进行了分析,打造了几个标志性品牌社群,形成系列活动。


目前,已成功组建针对儿童的“达昌府·奇妙观察团”,针对健身运动的“生活有动静”,以及促进资源共享的“共织俱乐部”三个社群,吸引超过300名业主参与,获得了业主们的高度评价。





在社区生活的日常中,物业与业主不可分割,如何让二者双向奔赴成为了本次提升的核心课题。于是,提升团队从服务的多维度切入,全方位地让物业成为业主们的“心头好”。



暖心关怀,倾听业主声音


在提升团队的建议下,物业管家对小区内独居老人开展一对一结对,日常上门关心,帮助处理家务,仅需一个电话,结对管家便会上门。


同时,物业邀请热心业主组成业主议事会,每月一次的议事会中,业主们根据自己和邻居的需求提出建议,物业则根据这些建议进行合理落实,并邀请议事会成员监督,让每处变化都得到认可。




空间共享,满足业主精神需求


由于达昌府公共空间面积不足,且周边缺乏城市书房,给喜爱阅读的业主带来不便。为此,提升团队征得物业同意后,整改物业服务中心二楼的开放式会议室,添置、分类书籍,无会议时成为社区共享书房及业主自习空间,居民的书籍也可以放在此处进行漂流阅读。


达昌府通过这样的空间共享模式,为业主提供了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



通过本次“绿城服务绿联盟”项目团队带来的这些创新服务和活动,达昌府物业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更走进了业主心里。业主感受到了物业的用心、关怀,社区氛围变得更加和谐。物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共同构建了一个温馨、互助的社区环境。


业主盛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之前遛娃大多选择公园和商场,小区活动品质提升后,每一场儿童活动她都报名,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收到照片,她常说现在的管家简直就是美好记录者,帮孩子留下了难忘的童年记忆。



达昌府的蜕变,不仅提升了居住品质,也成为了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展现了现代社区管理与业主自治相结合的典范。


绿城咨询以服务咨询业务为载体,传递服务价值,与行业共生发展。我们致力于将服务运营的经验化作成长的种子,播散物企与街道社区的田园,共建民生善治的城市之林,与委托方和业主共享项目品质提升之美、企业经营提效之美、城市服务向善之美。



我们相信,通过专业的服务咨询,能够真正激发社区的活力,提升物业的价值,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期待与更多的物企和街道社区一起,共同打造更加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空间,让每一位业主都能享受到品质生活的美好,让每一座城市都能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转载自绿城咨询公众号)


领导智慧

Leadership

 服务创新  不是一场打动自己的表演


(转载自刘润视频号)


出品:美好生活服务学院

文字:户梦瑶(浙北区域)

排版:户梦瑶(浙北区域)

责任审核:杨雨铎


美好生活服务学院
绿城是一所大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