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小红书
——《大学》读后感,持续更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顺序和规律就接近大道了。
“你不要本末倒置了。”
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修身是《大学)中提到的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只有抓住了根本性的事物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其他事情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要想突破,想往高处走,自己的德行更是重要。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了应该达到的目标就会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就能静下心来,心境安定了,才能周详的思虑,有了思虑中立的行事方法,才能处事得宜,达到至善的境界。
当我自己确定目前最需要什么的时候也就有了志向。知道一切都是积累的道理,多试几次,也就放下了急躁,懂得慢慢来。做减法,集中心力,只是读书积累,只是围绕目标展开行动,走得慢,走得稳。
人不再飘在理论中,而是扎根在路上,心思安定,行稳致远。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正心是修身的前提。
人有喜怒哀乐惧等情感,也很有可能为这些情感所支配,成为情感的奴隶。“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很形象地描绘出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样子。
心不在焉的,看见一件东西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听见声音却仿佛没听到一样,吃着东西却不知道什么味道。
这让我想到自己,以前也很爱边吃饭边玩手机,刷着手机上的信息,吃着饭菜,但是又不知道嘴里的饭菜是什么味道,只是机械般地进食。这是自身被贪婪,被好奇左右,被新鲜所刺激,于是——吃饭也心不在焉。
“正心正念”不难,离我们不远,可从吃饭、起、卧、行坐……这些日常的行为中来端正自己的内心。
吃饭前我就会放下手机,我甚至会多留一些时间闻一闻饭菜的味道,再拿起筷子吃饭。
我有充足的时间向大脑传递信号,现在应该专心吃饭,然后才开始动筷。每一口咀嚼放慢些,只想这一口饭菜是什么味道?
这样的训练,我虽然吃着和平时一样的食物,却多了不一样的味道,能在吃饭中获得宁静,喜欢这样的专注。
以端正的心思来驾驭情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形成并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能够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比起快乐,我更喜欢平和,我的喜怒哀乐也都在,只是不会再一时高一时低。
当我得到时,我不会兴奋到极点,因为这意味着我失去时就会痛苦万分。
当我失败时,我也不会痛苦到极点,一是因为失败不代表我差劲,二是因为失败与我而言只是反馈,三是因为我能保持一份自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我们不能缺少的,但如果我们不能保持自察自醒,就会受情感左右,心思就不会端正。
“正心”不是要求我们完全摒弃情欲,也不是禁欲,而是用理智驾驭情欲,不被情欲左右,真正成为这具身体的主人,更好地修身养性。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喜好某人却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某人却能知道他的优点,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太少了。
这就是修身的关键,克服我们情感上的偏见,哪怕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能从他身上学长处听意见,然后围绕“修身”去学他的优点。
还是慢慢来比较快!
祝我们今天也有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