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本来是24年9月写的,一直发不出去,今天再试试:
延迟退休的大石头今天终于落地了。群里的朋友们刷了一下午梗图,各种白发苍苍却还要上班开周会的段子满天飞,既然无可奈何,只能幽默以对。
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当前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不可持续,这已经成为了共识。无论你骂也好,哭也好,按照当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千言万语一句话:没钱!
按照目前的方案,我的退休年龄从60岁变成了63岁。其实比我想象中好,本来我还以为怎么着得65,居然还能早两年。哎,总得看到积极的一面。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就业市场的萎缩已是切肤之痛,到底是60岁,还是65岁拿退休金意义不大。真正的困难是如何能够保证40岁、50岁到退休前这接近二十年间有一份工作。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现金流,没有现金流如何生活?上海有所谓4050计划,本质是通过政策手段给予退休前无工作人群一定的现金流,保证生活,直到退休后由社保接盘。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个奇妙的想法。
对于四五十岁但又没有工作的人而言,他们其实想早点退休,拿退休金生活。可惜政策不允许,退休年龄是政策定死的,可不是想早退就能早退。
但是,这个社会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想早点退休的!
比如官员、公司高管们。以我熟知的银行业为例,一般国有行或股份行的副行长们,级别不低吧,收入也高,可是到了60岁也得乖乖辞任。国有行的董事长或行长们,最多63岁也得退。很多行为了优待这帮行长们,往往退休后会在子公司给安排个董事长位子,或弄到其他公司当个独立董事啥的,变相给予薪酬。
这帮人能力肯定是有的,除开少部分身体确实不足以支持工作的,大部分其实是想多干几年的。毕竟退休之后的养老金,肯定不如在职时的薪水高,何必跟钱过不去。
又比如像部分技能型的专家。大学里的知名教授,尤其是理工科的,到龄退休之后,往往会被返聘,继续放光发热。医院里经验丰富的医生,越老越妖,到龄退休直接回家养老未免太可惜,完全可以继续治病救人。我读书时接触到很多机械行业的老师傅,深谙模具、电气、工控等领域,实操经验丰富,即便退休之后也会被很多公司请去指导。
我们得承认,这个社会总会有人因为种种情况不想退休,想多赚点钱,当然也得有对应的人愿意去雇佣他们。只是一刀切,让他们退休,他们不甘心,可能社会也失去一批创造更多价值的人。
那现在有一批因为种种情况希望早点退休拿退休金养老的人,同时也有一批因为种种情况希望别那么早退休的人,你会想到什么?
市场化的解决方案——退休年限交易制度。
想晚点退休的人,必须购买退休年限的配额。比如63岁退休的人,想多干5年,得花钱(或者积分,或者其他什么衡量价格的变量)去购买5年延长的配额,同时放弃这5年的养老金。只要他们这5年的薪酬收入,比购买成本加5年退休金的机会成本要高,这笔买卖就划算。
想早点退休的人,不妨也把自己的退休年限挂着交易。比如63岁退休的人,想提前10年退休,就拿年限去卖,有人乐意买,那就可以提前退休。这些人提前退休之后,基本退出劳动力市场,退休金肯定不如工资高,等于用更少的未来现金流换一个提前躺平的前景。
当然,有人会说,想提前躺平的肯定比例特别高,到时候都是卖的,买家太少,根本无法形成交易。
我想到的对策是,做价格调节。因为买家的实力是不一样的,充分把级别、地区、技能等考虑进来。
比如银行行长想多干10年,可不是买10个普通员工的年限就可以哦!毕竟您是领导嘛,一个人领导几万人的银行,想多干十年,起码得购买1000个基层员工的年限吧。
又比如一个教授级的高工,想多干十年,能力强嘛,至少相当于1000个普工的年限吧。
拍脑袋定个换算公式:
1个行长=10个副行长,1个副行长=10个业务总监,1个业务总监=10个部门总,1个部门总=10个室经理,1个室经理=10个副经理,1个副经理=10个基层员工。。。编不下去了。。。
总之,既然有人想早退,又不得不晚退;有人想晚退,又不得不早退。双方都有需求,引入市场化的交易手段,用价格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流动。
想早退的人无非是想尽快被社保托底,想晚退的人则看不上社保那三瓜两枣,用双手多赚点钱(或掌更多的权)。
反正社会总有各式各样角度的不满,干脆用市场交易来调节需求。想了想,这不比碳交易市场更有搞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