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午后,券商板块异动拉升,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两家上海券商领涨板块,收盘时,海通涨幅8.70%,国泰君安4.79%。
莫名其妙的拉升总要找个缘由。于是,6月13日上海市委书记调研国泰君安的“旧闻”被翻了出来,传言纷至沓来,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要合并,上海市要打造一艘超级航母级别的顶级券商,甚嚣尘上。
A股有时特别可笑,多年来这个传言我听到都不下三次,一直在传,一直被澄清“不属实”。当然,我不是认为这个事就一定不会发生,只是传多了,炒多了,难免很反感。
去年10月,银河证券董事长陈亮调任中金公司董事长,而接任银河董事长的王晟是2022年从中金调过来的。所以,一时间中金、银河合并的猜想不胫而走,以至于两家公司不得不发公告澄清。
中金公司2023年的澄清公告写得很艺术:公司未得到任何来自于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或公司股东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经公司与控股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确认,控股股东不存在筹划上述传闻或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司亦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中金和银河同为中央汇金控股,两者合并,既满足了监管对券商同一股东“一参一控”的要求,也可重组出一个体量更大的顶级券商“做大做强”。中金的澄清公告只表达了问过中央汇金,但是中央汇金说没这事。从中金公司的角度,这事自身说了不算,只能等待“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或公司股东”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以后万一真有这事,中金也不存在该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
中国文字艺术的奥妙嘛,既要说清楚事实,也要留有余地。
我曾在为什么银行必须赚钱?一文中提到过,中国金融业的核心只有一个——商业银行。其实,论起合并重组,银行业这些年早就开始了!
2021年4月,山西银行揭牌,这是原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合并方式设立的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
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同意辽沈银行吸收合并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并承接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清产核资后的有效资产、全部负债、业务、所有网点和员工。
2022年1月,中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与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订立吸收合并协议。中原银行本身就是合并而来。2014年8月,开封银行、安阳银行、鹤壁银行、新乡银行、濮阳银行、许昌银行、漯河银行、三门峡银行、南阳银行、商丘银行、信阳银行、周口银行、驻马店银行13家河南省内的城商行合并组建了中原银行。
2023年8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两份批复意见,分别同意筹建河南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同意沈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北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30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机构名称规范为“辽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按照公开报道,山西、甘肃提出组建农商联合银行,四川、海南则计划成立省级农商银行。
总之,不少省份都已经或计划将省内的城商行、农商行做进一步整合,或者直白点讲,重组出更大的银行。
以河南省为例,目前的城商行仅剩两家:省会的郑州银行、非省会其他城市的中原银行。这个模式未来可能会全国进一步推广,套在我老家湖北省,相当于城商行只留省会的汉口银行和非省会的湖北银行。
为什么银行业的合并一直没停过?
过去几年,在出清房地产的同时,监管有个说法“化解中小银行机构的风险”。近些年被监管出手直接接管,或破产之后被监管组局重组的银行为数不少,恒丰银行、锦州银行、包商银行、盛京银行等案例历历在目。
这些事在舆论场的影响远不及两万亿负债的恒大。其实想一想就知道了,到底是存款放到盛京银行的人多,还是买恒大房子的人多?必然是前者。只是银行破产的问题从来不宜大事声张。因为一声张,万一有人,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对银行的安全性有质疑,跑去银行把存款提出来,就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那些没什么问题的其他银行也会被连累,最终是全行业的挤兑潮。
所以,前述被接管破产的案例,都是监管领头注入资金后,再对外发布,并再三保证储户的资金安全。
地方性的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农信社等等,明面上,资产规模小,极端依赖特定地区的经济环境,一旦环境恶化,或者银行本身经营不良爆发,单靠自身是没有自救能力的。明面之下,这些地方银行往往是本地地方债或地方房地产的助推器,虽为独立的商业银行,但常常沦为地方政府的指定接盘侠。
所以,不是银行未卜先知引领潮流,而是银行的危机一直在蔓延,只是控制在地方层面,鲜为人知罢了。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最为迫切的政治任务是做强金融,已是全行业的共识。
怎么做强?要是学习制造业,当然是组团出海,一起赚世界的钱。但是你指望国内这帮搞金融的去世界的舞台跟华尔街的大鳄、西欧的老钱、日韩的财阀过招,额,这跟指望中国男足世界杯出线有区别吗?香港的H股都整成什么样了,境外尚且除此,还海外?
做强很难,做大不难啊!
几家小银行合并,就是一家大银行。“大”不代表“强”,但“强”的前提必然是“大”,泱泱大国,难道指望县里村里的小银行来引领行业吗?
举个例子,上海素以金融中心闻名,金融中心本地居然没有孕育出龙头的金融企业,无疑是个巨大的遗憾。国有行的交行,股份行的浦发,城商行的上海银行,农商行的上海农商,在各自领域都排不上老大,浦发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更是落寞多年。证券业,所谓“沪上三屌丝”说多了都是泪,被三中一华压了一大头。保险业,老六家中只有太保一根独苗。
假如说现在上面拍任务下来,要“做强金融”。地方政府又不像中央政府可以广撒钞票,恐怕除了合并重组之外的选择并不多。
在未来几年里,地方国资控股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等或多或少都会兴起一股合并重组。
从化解风险的角度,金融机构追求大而不倒,足够大的机构不能倒闭的。一家村镇银行倒了就倒了,最多地方政府出点钱,可是一家覆盖全省的银行能倒吗?
从经营增量的角度,这一轮合并重组可以称之为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变相淘汰一批不规范的潜在中小机构,留下一些更大体量的玩家。按照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先例,活到下一个周期的玩家会很滋润。因为这些玩家体量更大,面对的竞争更小,当然代价就是客户的选择余地更小。
至于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凭印象写写近年来的合并传闻。
1、某一年传出要打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搞真正的混业经营,于是工商银行+中信证券合并传闻面世。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和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合并,这不得吊打全宇宙啊。
2、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因为名字里都带着“中信”,总被时不时拿来幻想合并。
3、平安集团收购了新北大方正集团,从而间接控股了方正证券,而平安本身旗下还有未上市的平安证券,因此两者合并,把平安证券推上市也传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