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没写东西,是因为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今年11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上。按照计划,2024年1月1日会正式实施。
最近这段时间,随着不少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导出台,银行业的未来众说纷纭。说实话,现在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转向太快,比如屋漏偏逢连夜雨:民生银行可转债撤回的深度复盘中民生银行发行可转债就被监管质疑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而最近则又出现了要求银行对所谓白名单房企提供无抵押流动性贷款的吹风。类似的窗口指导、指示、指令、指挥层出不穷,但是稍有从业经历的人都会暗戳戳问一句:这要求有正式发文吗?
没错,干这行的,首先要的就是留痕。没有正儿八经的留痕文字,那底下的银行也只能学东南互保的南方督抚:此伪诏也!毕竟出了坏账上面又不负责,在宏观经济的大格局和微观仕途的小心思之间,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而《商业银行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是正经的发文。目前用的标准还是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时隔十年的大修,毫无疑问将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2013年的出台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那时的中国银行业还处在股改摸索阶段,以至于监管不得不给了5年的监管过渡期。
如今时过境迁,行业的水平和实力有了长远的提升。新的《办法》将给出未来十年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哪些可以多做,哪些可以少做,哪些是鼓励的,哪些是不支持的,读懂这些才能了解未来各家银行的决策依据。
《办法》由正文和25个附件组成,总计35万字。细拆下来,做十篇博士论文都不止。我尝试从宏观层面做下定性分析,后面也会陆续更新。相信各位从业者在以后的很多年都会和《办法》打交道,不急,有的时间。
一、资本充足率
《办法》是按照巴塞尔协议最新版的精神,结合中国本土现状拟定。最核心的是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监管最核心的指标,这个东西不达标,银行就开不了门,就这么简单。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对应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RWA)
公式就是如此朴实无华。举个简单例子,假设银行有100亿资本,资本充足率是10%。我们知道,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放贷款,然而不同贷款之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一个信用转换因子(CCF)作为权重,计算出RWA。
假设做CCF为100%的贷款(比如普通的公司贷款),资产规模可以做到1000亿。假设做50%权重的贷款(比如按揭),则规模可以做到2000亿。
监管给出资本充足率的下限,银行自己想办法去尽可能提升资本储备(提升分子),再有选择地在不同业务之间分配资源(降低分母),这样才能保证资本充足率尽可能高,远离挨监管鞭子的区间。
二、影响
《办法》中细致给出了银行各项业务的CCF,CCF小的业务占用的资本小,CCF大的业务占用的资本大。考虑到银行扩充资本较难,涉及到增资、扩股等复杂资本手段,出于节约资本的目的,银行只能尽可能将业务投向CCF小的业务,避免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窘境。
银行一般面对的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RWA也对应这三大类,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占整个RWA一般接近90%,毕竟银行主要经营信贷业务或类信贷业务,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大白话讲,对手方不讲信用不还钱的风险)。
信用RWA计算几乎涉及到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按照普遍的银行对公、零售、同业的业务分类来看:
1、对公业务
对公类业务细化了公司贷款的CCF,区分出房地产贷款、投资级公司、小微企业、公共部门实体等分类。其中将中小企业的权重由100%下降到85%,投资级公司由100%降到75%。
将所有房抵贷(包括经异性物业抵押等)纳入房地产风险暴露(不限于购买房产),基于LTV确定权重。LTV是Loan To Value的缩写,即贷款价值比,常见于抵押贷款和按揭贷款。假设某客户想买一套房子,估值1000万,银行只能提供700万按揭贷款,那么银行这笔贷款的LTV就是700/1000=70%。这部分还涉及到“还款实质依赖于房地产产生的现金流”,整体计算逻辑比较复杂,总之就是整体CCF会降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
对公业务粗看下来,对于房地产抵押类贷款松了绑,或者说是鼓励银行往这方向投入,这一点与现在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一致的。其次,则是鼓励银行要做两头的企业,一头是特别优质的大公司(投资级公司),一般上市公司肯定算;另一头则是天天说的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在行业是永远正确的方向。
2、零售业务
在房地产相关领域和对公一样做了松绑,去掉了“用于购买房地产”的限制条件,所有的房地产抵押类消费贷、经营贷都可以归入。权重也是按照LTV和还款实质依赖于房地产产生的现金流两个维度,最低到20%,较现行的75%下降得非常有诚意。
《办法》新提出“合格交易者”概念,指在过去三年内最近12个账款金额大于0的账单周期,均按照事先约定的还款规则,在到期日前(含)全额偿还应付款项的信用卡个人风险暴露。合格交易者的权重将从零售个人风险暴露的75%下降到45%。
《办法》很明显是鼓励银行多做房抵,同时鼓励经营信用卡信用优质客群。
3、同业业务
同业的业务比较杂。
对于地方政府债从现行的20%下调到10%,在地方债大雷若隐若现的今天,很难讲这个是让银行去救火,亦或是玉石俱焚。
商业银行风险权重较当前标准有提高。权重按照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分级(A+/A/B/C级),90%以上的银行是A级,三个月内的短期保持20%不变,长期的由25%上升至40%。此外,对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次级债,权重由100%上升到150%。
整体上看,同业业务的方向是抑制,上面大概不喜欢钱在金融机构之间倒来倒去。这里有个小心机,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够高,需要发行二级资本债来提升资本,然而二级资本债的权重提升会导致其他银行购买的意愿降低,这样二级资本债难发,资本充足率就卡死了。过去银行之间互相购买资本债,互相抬轿子,这招恐怕行不通了。
对于依赖同业提升资产规模和补充资本的银行,特别是中小型银行,未来恐怕很难熬了。
三、趋势
做个简单的定性总结,《办法》给出了未来银行业鼓励方向:特别优质的大企业、政府鼓励的中小企业、跟房子相关的抵押类以及能按时还款的信用卡客群。做这些客户,会大大节约银行的资本,资产规模可以做得更大。
这个好像不是很意外,对不对?
因为所谓权重CCF就是按照风险高低来划分的,风险低的客群本来CCF就低,与其说是监管制定鼓励的方向,还不如说是把十年以来银行的实践落实到文件上。除开中小企业这种特殊政策的鼓励对象,其他所有的客群都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好客户,所有银行都会花力气争抢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一次的切换预计整体会很平稳,甚至可能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会小幅上升。总局3月出的征求意见稿,11月就出了正式稿,要是部分银行下降得很厉害,正式稿不会出得这么快。
了解了基调之后,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银行就践行《办法》精神,安心做好客群就够了?这就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方向?
没那么简单,《办法》只是从资本管理的角度给出节约资本的方向,虽然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意义很大,但它不管饭啊!好客群不代表能赚钱的客群!
比如要是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是合格交易者且从来不做分期,那这家银行肯定亏死!同理,一家银行天天去跪舔上市公司求贷款,那也绝对亏到姥姥家!
银行赚钱靠的是风险定价!不做高风险的客户,就没有高收益。如果真要是按照最保险的角度来讲,做最安全的客群,完全放弃风险定价,就是今天交行、民生、浦发的状况,净息差惨不忍睹。没有足够的净息差,就没有足够的利润留存,总有一天膨胀的资产规模会把资本吞噬干净,最后只能依靠股权补充资本。按照巴菲特的观点,这种需要股东不断补充资本才能保持经营规模可持续的公司,是十足的价值毁灭器。
未来的商业银行面对的两个极端:只做最安全的客群,只满足监管要求苟着,苟到哪一天资本充足率撑不住了,再厚着脸皮向股东(一般是央企或地方政府)融资;做不安全的那部分客群,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捞到足够的收益,如果资本充足率说不定哪天爆掉之后也向股东要钱擦屁股。
两个极端的结果都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买单,这是监管层最不希望出现的局面。所以,未来的方向只能是中庸路线,既要节约资本省着花,但也要胆大心细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大型银行来讲,资产规模都在万亿乃至十万亿,有足够的空间来调整结构,服务好客群保障资本安全,覆盖不那么好的客群保障收益,双管齐下,才能行稳致远!
但是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型银行恐怕就不太乐观了,结构调整的余地不大,守着资本安全慢慢饿死,做高风险收益可能赔死。其股东大都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企业,资本增资的希望也不大。近年以来,中小银行合并已不是什么新闻,未来恐怕更不是。
从3月的征求意见稿到11月的正式稿,看得出监管层针对当前的宏观大环境做了微调,但依靠一个资本管理办法,不足以成为逆转大势的强心剂。新的《办法》更多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部估计正开足马力计算新的资本占用情况,大家不妨关注下未来的经营指标,大体就可以看出各家银行的经营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