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2023年报:西线无战事,但确实有点麻烦

文摘   财经   2024-03-25 22:11   上海  
银行界优等生招商银行2023年的年报如约而至。本周四、周五大批银行会集中披露年报,招行却选了个大周一发布,哎,非得在这种事情上卷。

对于投资者有一个好消息:2023年每股现金分红 1.972 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约人民币497.34亿元(含税),占归母净利润的35.01%。

招行的现金分红比例一般在30%左右,我记得是20年吧,分红比例提升到33%。那个时候市场正火热,等于分红比例一下子涨了10%,消息出来的时候一下子拉爆市场,大家纷纷夸招行厚道,顶着疫情的压力给投资者分红。这次从连着三年的33%又提升到35%,市场总得给个面子吧。

言归正传,回到业绩上。

1、业绩的增长从何而来?

1月的快报已经揭示了整体业绩情况:营业收入微跌1.64%;,归母净利润增长6.22%。

简单做个业绩增长因子的归总,生息资产规模增速贡献10%,净息差下滑贡献-10.4%,以量补价,整体几乎打平。拨备计提贡献了9%左右的增长,其他的非息收入、费用等略微拉点后腿,得出了整体的净利润增长

也就是,这次又(我为什么要说“又”)靠拨备计提拉了一把。拨备覆盖率从450.79%下降到437.70%。大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在200%以上,招行400%以上的拨备覆盖率足够支撑未来起码三年的利润平滑增长。这也是我在去年文章堡垒——招行2022年报读后感赞叹的,同时也是招行年报里反复提及的“堡垒式资产负债表”的体现。

在整个行业日益萧条的当下,过冬的粮食足够,就可以活到下一个春天。

2、利息收入的隐忧凸显

到了泼凉水的时候。

过冬的粮食够吃固然是好吃,但是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市场对招行的预期可不只是“活下去”。毕竟,同城那家最先喊“活下去”的地产领头羊都不一定能熬过这个冬天。招行要给行业探索方向,不然凭什么给你超过同业的估值呢?

首先净息差的表现很不妙。净息差从2.40%下滑到2.15%,下降了25个BP。细拆结构,无非就是贷款收益下降,而存款成本上升。

贷款收益中最大的贡献来源——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从5.44%下滑到5.02%,足足下降了42个基点。靠着对公贷款下滑的少,才让整体净息差还不算太差。当然正面的说法是,市场不景气,风险弥漫,招行抬高了客户准入门槛,收缩战线。

收益率下降,自然还有老办法,靠规模对冲。整体贷款规模确实在涨,小微贷款、信用卡贷款、消费贷款都在涨,唯独个人住房贷款,也就是按揭,在多年的规模增长之后,23年终于跌了37亿(从1.389万亿到1.385万亿)。招行的按揭一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过去多年招行是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蓬勃。

如今按揭余额的微跌,固然谈不上多大的影响。好奇的是,这里面到底是客户提前还款的影响大一点,还是同业市场争抢的影响大一点?要知道,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的按揭余额都是在涨。过去很多年,其他行受限于资金成本,不太看得上按揭这种“薄利”资产,如今风险下行,大家终于发现极低不良的按揭原来也是“赚钱”的!与此同时,按揭市场整体应该是处于萎缩的状态,其他行的增长是否可以视为对招行的“偷家”呢?

存款的趋势则更加让人担心。2023年,公司客户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公司客户存款日均余额的比例为57.31%,同比下降2.67个百分点;零售客户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零售客户存款日均余额的比例为56.74%,同比下降7.69个百分点。

存款定期化在目前来看已渐成趋势。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家都喜欢存定期了。招行年报中对此的描述很艺术:企业资金活化不足,企业结算资金等低成本的对公活期存款增长受限,叠加资本市场扰动下居民投资向定期储蓄转化,储蓄存款的财富属性加强,存款活期占比下降,负债成本率有所上升。

储蓄存款的财富属性加强,这句话说的真特么牛逼!如果要关注财富属性,大可去买货基、理财、基金等等产品,然而大家现在都不买了,为啥?还不是被诡异的资本市场教育怕了,只能把存款当理财用了,至少存款不会负收益吧?

等一等,招行不是还有“大财富管理”战略吗?难道大道至简,财富管理做到最后才发现是存款最好?

3、顶不上去的非息收入

“大财富管理”在年报的存在感很奇怪,提的频次不高,但也在字里行间有所指涉。一般银行只会把业务分为公司、零售、同业(招行称为“投行与金融市场”)三大板块。招行别出心裁地在三大板块之外单独设置了“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板块。

从该板块的介绍来看,财富管理客户数、私行客户数、托管规模等再创新高,自然可喜可贺。

然而,既然是财报,财务表现才是我们的第一考量。

“大财富管理”对应的是“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我喜欢称之为“非息收入”或“中间收入”。很可惜,从21年到23年,非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是28.51%、27.34%、24.80%。

21年是财富市场最火热的时候,这一年的非息收入达到巅峰,此后三年非息收入占比连年下滑,营业收入6成以上靠的还是利息收入。23年的非息收入占比甚至还不如2018年。做了三年的核心战略,营收贡献还不如六年前,这战略真是做了个寂寞!

分析非息收入的细项,说触目惊心有点夸张,但说是初具颓势不为过:

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降7.89%,

其中,代理保险收入同比增长9.33%,受银保渠道降费影响,增幅较前三季度有所收窄。去年报行合一政策实行得较晚,对保险收入的影响不大,负面影响今年恐怕是逃不过了。(具体见费率下调之后,银行的保险还好卖吗?

代销理财收入同比下降18.37%,主要是理财产品规模结构变化所致。也不知道变化在哪里。

代理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1.52%,主要是资本市场震荡下行,费率较高的权益类基金保有及销售规模同比下降。这个大家都懂得,A股,哎!

代理证券交易收入同比下降19.05%,主要受香港资本市场行情和交易活跃度影响。靠,港股,比特么A股还坑的玩意。。。

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降7.89%,主要是招银理财产品日均规模同比下降。盲猜,市场又被同业抢去了。

托管业务佣金收入同比下降8.00%,主要是权益类公募基金托管、理财托管收入下降。券商、基金公司啥的都高质量发展了,肉都没得吃,招行的汤也喝不上了。

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8.76%,主要是信用卡线下交易手续费收入下降。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2.93%,主要是电子支付收入增长。这两条合在一看,线上的电子支付在涨,而线下在降。考虑到国内其实那种纯刷卡的场景早已被扫码支付取代,这里提到的“线下交易手续费”更多应该是指境外消费,境外消费的回佣远高于国内,而招行在境外市场份额不少。地缘政治关系紧张,招行莫名躺枪。

整体的非息收入都在降,指望这玩意挑大梁,拯救下行期的收入,省省吧。老老实实回到放贷立行的传统路线,考虑下多发点利息券呗。

原来指望非息收入的占比提升可以平滑信贷周期带来的收入波动,然而发现非息收入,也就是财富管理收入的波动性比信贷还大。当市场火热时,所有人蜂拥而入;当市场低迷时,所有人夺路而逃。人性追涨杀跌的惯性比周期更加不可预测,客户放到银行的钱毫无忠诚度,所以还是把钱尽量借给客户吧,毕竟客户不能不还。。。

4、收入不行,但是别忘了还可以省钱哦

还是说说喜闻乐见的降本增效环节吧。

招行的员工人数从22年的112999人上升到了116529人,多了3530人。业务及管理费如下(单位:百万元):

工资及奖金部分不出意外的负增长,但不多,少了1.7亿。考虑到总人数的增长,人均少的更多。行业的寒气嘛,大家都不好过。

更诡异的是,社会保险及企业补充保险部分少了10.72亿!这是怎么做到的?在前文中我专门探讨过中信银行社保费用下降的问题,怎么浓眉大眼的招行也来这套?

从2019年的该项费用看起,只有20年同比少了4.32亿,但是21年马上同比就多了近20亿。我理解可以用20年疫情有社保减免解释,21年马上就补回来了。但是为什么23年又突然少了10个亿?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再跟踪几家银行出个专题。

还有更喜闻乐见的薪酬追回环节:2023年,本公司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4,415人,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4,329万元,人均追回9805元。

2022年,本公司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2,876人,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5,824万元,人均追回20250元。

23年要回工资的员工人数更多了,金额反倒下降了,是不是可以理解薪酬追回逐步下沉,低级别员工也跑不了了,呵呵。

5、勉强总结一下吧

银行业不好过是事实。我最近这段时间接到各家银行推销贷款的骚扰电话明显也多了起来。

各家的消费贷利率都在打价格战,招行的闪电贷都给我发了好几张3.2%的利息券,以至于让我很严肃地考虑,要不要赶紧把房贷提前还了拉倒。

现在的银行业有点像一战时期的堑壕战。各家都在擅长的领域无限内卷,用最低的利率、最舔的态度、最低的薪酬互相抢夺份额,一点点份额的提升付出的是无尽的辛劳,而身处其中的员工则如同在堑壕烂泥中瑟瑟发抖的士兵一样,不知能否熬到战争结束。

毫无疑问,招行拥有战场上最坚固的堡垒,在弥漫着沮丧的行业战场上,可能只有招行有资格说一句:西线无战事。

既然都读到这里了,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吧。

诸葛不亮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