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邮惠万家2023年报:独立直销银行的困局说了邮储银行旗下的邮惠万家银行,今天再来看看另一家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
百信银行成立于2017年9月,由中信银行出资70%,百度出资30%,公司全名“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出资最多,占了公司名四个字的三个当然合理。
后来引入加拿大养老基金作为股东,目前各股东持股比例为:中信银行持有65.70%,百度公司持有26.03%,加拿大养老基金持有8.27%。
公司董事长吕天贵是中信银行的副行长。
2024年4月新换的行长(也是第二任行长)寇冠之前是中信银行科技信息部总经理。
首任行长李如东之前历任中信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助理,网络银行部总经理助理(主持工作),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不久前李如东官宣任命为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
可以说,百信银行无论是股权,还是实际经营,都牢牢掌控在中信银行手中。
百度在百信的存在感比较稀薄,仅向董事会提名了两人,均为非执行董事。百度的角色更像财务投资者,在实际经营中没太大话语权。
百信的资产规模为1125.11亿元。这算什么水平呢?
在A股上市的42家银行(以2023年年报数据计)中,排名最末的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规模1863.11亿元。百信银行大概勉强算东部地区的一家农商行水平。
中信银行自身资产规模9万亿,百信资产规模约为1.2%。相较于邮惠万家占邮储的千分之一的水平,百信在母行体系的重要性是要高出一点点。
在中信银行体系内,百信银行的资产规模高于天津分行(1106.73亿元),低于宁波分行(1210.94亿元),绝对算中游分行的水平,规模比中部的南昌、太原分行,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分行,都要高。
百信2023年营业收入45.34亿元,净利润8.55亿元。成立7年,已实现盈利。
贷款余额799.72亿元,从年报的内容推断,主要是以“好会花”为代表的面向零售客户的消费金融产品。因为资产中贷款占比较高,普通商业银行中会有一定比例的金融投资资产,收益率比贷款低,所以百信的总资产收益率(0.82%)要高于母行(0.77%)。
不良率1.36%,拨备覆盖率303.76%,在银行业也算得上不错的水平。
因为百信不是上市公司,年报仅披露了关键指标,缺少诸如净息差、非息收入等结构性的信息,能聊的不多。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倒是可以下一个结论:百信银行作为一家独立法人银行,可以说已经具备活下去的能力和本钱。我在邮惠万家2023年报:独立直销银行的困局一文中指出,直销银行最大的问题是和母行的业务重合度太高,有没有单独成立独立法人的必要性是值得商榷的。
换句话说,假如母行哪天有打算吸收百信,百信是有跟母行和母行内有竞争关系的部门掰扯掰扯的实力。
首先,自身已经盈利,能养活自己。虽然跟母行有授信等关联交易,但盈利指标、资产收益等比母行的平均水平要高。做得烂被吸收,情有可原;做得不烂也要被吸收,说不过去。
其次,自身的规模已经不小了。撤销百信银行,相当于撤销了一家天津分行。既然系统内规模比百信小的分行一大把,盈利差的更不少,这些都能苟活着,没理由放着已经颇具规模的百信收拾。
再次,自身可以讲和母行不一样的故事。中信银行内部,公司金融分部要强于零售分部。按照分部利润贡献,公司金融占比55.9%,零售金融21.3%,金融市场23.1%。零售金融甚至不如金融市场,可谓短板。
而百信的直销模式,几乎完全对应零售金融。母行的零售条线不行,子公司这方面拿得出手,这正好形成互补!
中信银行的个人用户1.37 亿户。百信银行的总用户数9835万户,并号称用户规模增量连续三年达到1,500万户,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当然,我们知道这些数字并不代表实际的活跃户,水分都是有的。但成立不过7年的百信银行,获客的数量级快赶上成立37年的中信银行,相信足以让高层满意。
今天的百信银行几乎相当于东北分部的体量,而东北分部是靠哈尔滨、沈阳、长春三家分行合计84家支行堆出来的,从资源和人员投入上,未必有百信划算。要是哪家分行的公司业务再有几个大客户暴雷,还真不如把钱投到百信。
我相信中信银行内部做手机银行、财富管理等零售业务部门,估计暗戳戳地都想薅一薅百信的客户资源,甚至推动内部整合吸收百信。
可以类比看,前些年有些银行会成立专营的信用卡中心,把信用卡业务单独拆出来垂直经营。近些年部分银行发现信用卡业务单独做投入不划算,又把独立的卡中心整合回了母行的零售体系。其实无论独立也罢,整合也罢,归根到底是看独立之后的机构自身经营能否起得来,要是起来了,面对母行有竞争关系的部门的邀约,自然有底气说:NO!
就目前来看,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是把路走出来了。
之前分析过的邮惠万家(邮惠万家2023年报:独立直销银行的困局)、招商拓扑(关于拓扑银行的深度复盘),最大的问题在于母行邮储、招行均是零售见长,单就成立法人独立展业,首先就要面对母行业务部门的虎视眈眈,做不起来,别人说你瞎折腾,浪费资源;做起来了,人家说你内部竞争,影响母行业务部门的业绩,这还做个锤子?
某种程度上,百信幸运地在2017年启动,争取到了稍瞬即逝的窗口期,打好了基础。再做大规模挺难,毕竟国内零售金融领域早已红海。但作为一家小而美的银行,就那么经营着,中信银行不会有什么损失,说不定还有额外的惊喜,那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得说一句,百信有一点特别鸡贼,成立时选的英文名是“AIBANK”,早早锁定了AI的字眼。这要是在A股上市了,靠着破名字,趁着AI的风口,估值得炒到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