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仅批设了两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和中邮邮惠万家银行。前者是中信银行和百度合资设立,后者则是邮储银行100%持股的全资子公司。
曾经招行计划成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可惜中途放弃,始末可见关于拓扑银行的深度复盘一文。
样本量太少,我先选择邮惠万家为例,看看全资型直销银行的现状和发展困境。
在邮储银行2023年年报中简单提及了邮惠万家的情况: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总额149.86亿元,净资产45.74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净利润-2.63亿元。
邮惠万家作为一家独立的法人银行,在自己的官网单独披露了年报,虽然不像上市公司那么全面,但足够一窥全貌。邮惠万家于2022年1月7日正式开业,2023年是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
资产规模149.86亿,约占邮储银行15.7万亿资产规模的0.095%,四舍五入算千分之一,规模在母行体系内撑死算一家地级市分行的水平。现阶段的邮惠万家在邮储体系内,说无足轻重有些过,但的的确确是价值不高。
净利润是负的,即便努力经营把利润转正,在邮储本身净利润864亿的情况下,邮惠万家的那点贡献微不足道。
资产中41亿“发放贷款和垫款”,35亿“买入返售金融资产”,34亿“存放同业款项”,20亿“债权投资”。
以资产结构来看,邮惠万家目前处于钱花不出去的地步,在商业银行真正该发力的贷款领域投入不足,钱主要都投向了同业、债券等更确定的领域。考虑到今年债券市场颇为火热,邮惠万家应该可以小赚一笔。
可以相互验证的是,邮惠万家的资本充足率高达68.32%,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才19.10%。这么高的资本充足率只能说明公司目前还没有将资产配置到高风险领域,导致风险加权资产偏少(也就是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母部分),对应的就是前述只占资产规模27%的“发放贷款和垫款”。
毕竟才开张两年多,贷款要慢慢放。
可是,年报中披露的不良贷款率居然高达2.28%!邮储银行的不良率才0.83%啊!
在整体43.9亿的贷款(和前述41亿的差值部分为“减值准备”)中,39.6亿为个人经营贷款,4.3亿为个人消费贷款。在邮储年报中,提及邮惠万家为农户、县域灵活用工、自雇人士等新市民群体提供便捷普惠信贷产品,已累计服务小微客户17.3万户,服务县域及以下行政地区客户数量占比达49.3%。
这年头小微不好做,县域及以下行政地区的小微更是不好做,贷款投向那里,不良高就可以解释了。
按照逾期类型划分,逾期1天到90天(含)的贷款1.17亿,逾期91天至1年(含)0.6亿,没有逾期一年以上的贷款。同时,年报还表示,于2022年12月31日本银行发放的贷款和垫款未出现逾期的情况。
整体贷款的逾期率已经超过4%,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22年发放的贷款仅有8955万,也就是说,43.9亿的贷款几乎全部是2023年这一年发放的,而这一年发放贷款的逾期和不良非常糟糕。
这种糟糕是以正常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的。邮惠万家的情况,有两种解释:本身贷款的风险策略出了问题;面向下沉客群,这种不良本身是可接受,只能用更高的利率覆盖。
如果采信后者,这种高不良本身是合理的,那为什么邮惠万家不把更多资产配置到贷款上,而是放到同业和债券上?更值得探讨的是,如果邮惠万家的本钱主要拿来做同业和债券,那何必成立一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呢?直销银行的模式天然就是零售端,以无网点的线上模式服务海量的零售客群,这才是所谓“直销”的精髓。做债券、做同业,母行的金融市场部、同业金融部只会做得更专业。
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不好下绝对的判断,尚需持续观察。
别看短短两年时间,邮惠万家的领导层却大换血。2023年比刚成立那会儿,董事会和管理层换了7个人:
董事长、行长、副行长、首席风险官都被换了,对于一家初创公司,力度未免太大了点。
前董事长梁世栋的经历很有意思,曾任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副处长、处长,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后又在中国人民银行担任金融稳定局副局长;2018年从人行加入蚂蚁金服,出任副总裁;2020年出任了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并自2月起任首席风险官。2022年出任邮惠万家董事长之后,2023年又调回邮储出任零售业务总监。这怎么感觉来邮惠万家兜一圈回总行,这职务还降了?
前首席风险官林嘉南是从蚂蚁挖过来的,2023年9月从邮惠万家离职。2024年1月监管公示核准林嘉南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首席风险官任职资格。在邮惠万家干了不到两年就跑回前东家,大概也能印证风险状况的不乐观吧。
说起来,目前还留任的首席信息官张宗勇也是从蚂蚁过来的。
创立之初的董事长、首席风险官、首席信息官都有蚂蚁背景。如今再看,仅剩一位,其他高管均从邮储内部调任。
众所周知,老板们空降后,为了避免当光杆司令,总得带点自己人嘛,大概率邮惠万家里少不了来自蚂蚁的嫡系。那他们的薪酬如何呢?
2023年,在岗员工449人,员工费用支出3.17亿元,人均薪酬支出70.63万元。
2022年,在岗员工440人,员工费用支出2.2亿元,人均薪酬支出50.05万元。
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要知道,A股上市银行同等口径下算出的人工薪酬,招商银行、宁波银行那几家也不过才50多万,就这还动不动被网暴银行薪酬多高多高。邮储母行的人均只有32.47万元,区区邮惠万家,这人均是不是太高了。
2022年1月才开业,大部分员工是陆陆续续招进来的,人均尚且50万元。2023年是完整一年,这人均就窜上70万了,太可怕了。
想一想,我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奥妙就在邮惠万家的工作地点——上海(因为这,近两年还收到了上海政府的开办补贴2100万元)。邮惠万家作为一家直销银行,目前大概率也没有线下的客户经理、柜员、大堂那些角色。因为线上开办,全国展业,更没有遍布全国的实体网点。也就是说,邮惠万家没有大量被平均的分母们。
算下来,邮惠万家主要就是总行的业务岗位、信息技术,和少许的人力、计财等支持岗位。创业公司主要招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工作地点又是在上海,这个水平在上海真不算离谱。再加上团队有相当一部分是跟着几位领导从蚂蚁或阿里过来的,这个钱对他们来讲,搞不好还算降薪。。。
固然高薪是可以解释的,但邮惠万家目前经营的尴尬也是显而易见。
号称累计注册用户数2055.82万人,但从实际资产情况来看,很多客户真的就只是注册一下而已。我在对邮惠万家银行的一点看法一文聊过,邮惠万家依托邮储手机银行团队的获客模式是有问题的。
如果也做存款、贷款、理财等业务,邮储总行的手机银行也在同类似的业务,人家为什么要把流量导给你做呢?如果依赖于整个邮储的网点体系,人家为什么要在手机银行指标之外,还推邮惠万家呢?
归根到底,邮惠万家最大的竞争对手还轮不到市面上的其他银行,而是内部与自己同质化的诸多总行部门。
如果邮惠万家想跟邮储错位竞争,更加下沉,可邮储本身已经是中国最下沉的银行了,再下沉的客群质量只怕更糟。2023年的邮惠万家在贷款上恐怕只是小试牛刀,不良尚且如此,再扩大规模更难想象。
哎,万事万物,总逃不开一个定位的问题。若是邮惠万家解决不了定位,人均薪酬由如此鹤立鸡群,母行恐怕不会再抱有多少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