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2024年的第一个月就要过去,往年这时候不少银行的快报都会出来,让市场红火一下。今年就极为冷清,粗略扫一下,目前大行里只有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公布2023年业绩快报。再就是杭州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三家城商行也公布了业绩快报。
必须先说明,业绩快报不像季报、年报是强制披露的。像四大行,就没有发布业绩快报的习惯。其他银行则是有些年会发,有些年不发。招行、中信则是多年的传统,每年1月必发快报,相当于年报的抢鲜版。
既然监管没有强制必须发快报,愿意发的银行很明显就是对于公布业绩有底气的。前述5家发了快报的银行都是净利润增长,好事嘛,当然抢着说,生怕别人不知道。
与此相对的,值得关注就是正式年报发的特别晚的银行。4月30日是年报、一季报披露的最晚时间点。一般业绩过得去的银行,差不多都在3月底前发去年的年报。有些银行喜欢卷的,会提前一点到3月中旬。国有六大行中除了交行外,均是3月29日(话说,交行抢早一天有啥意义么,这不无聊的内卷吗。。。)。
业绩不好的银行,则会选择在4月30日把去年的年报、今年的一季报一起发,把两个坏消息放到一起公布,就等于只有一个坏消息。把大行的2023年报预约披露时间查了一下(下图),拖在最后一天交作业的是浦发、华夏。
公允点讲,两位卧龙凤雏也还是有区别的。浦发去年虽然发的晚,但好歹年报(2023-04-19)还是比一季报(2023-04-29)早了10天。华夏则是从2020年就保持了同天发布年报、一季报的“优良传统”。谁的处境更糟一点,一目了然。
我一般很少分析快报,因为内容披露的实在太简单。中信的快报只说了收入、利润、资产几个关键指标。招行稍微好点,额外披露了不良指标,但从分析的角度,还是不成体系。只能简单探究下过去一年银行业绩的概况。
招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4%,归属本行净利润上升6.22%,总资产上升8.77%。中信的情况类似,营业收入微降,归母净利润和总资产增长。
营收负增长,而净利润正增长,应该靠的是银行业的隐藏调节手段——释放拨备。这一点从招行的拨备覆盖率从450.79%下降到437.70%可以佐证。因为欠缺更进一步的明细,我不好评估具体的影响权重,详细的等年报公布之后可以推算。此外,也不排除压降了管理费用的可能,股份行领头羊有没有做人员优化倒是值得关注下。
总资产上升,说明银行还保留着扩张的趋势,贷款都还能放的出去。
营收下滑,则是隐忧逐渐显露,贷款的余额在增加,但是收入却在下降,这就比较麻烦了,说明资产被配置到了收益不高的地方。正面的解释可以是,因为过去一年风险下行,银行主动压降风险,将资产配置到更稳妥的客群,所以利息收入微降,这是银行主动风险管控的结果,预期之内。
有意思的是,招行、中信的营收下降,但杭州、长沙、齐鲁营收却都上涨了,增速均超过5%。我揣测,可能是大行主动放弃了部分高收益(高风险)的客群,调整自己的风险结构;这部分高收益的客群被地方上的城商行、农商行接盘,从而贡献了它们的营收增长。这符合监管对于不同层次银行的经营定位,不知是否会导致几年后的地方性银行不良上升?
净利润上升是释放拨备导致的。后续肯定有人跳出来说:银行在“造”利润,美化报表,掩盖不良。这就纯粹是恶意抹黑,银行的拨备本来就是设计成逆周期调节用的工具,收入下滑的时候释放出来平滑利润,让利润不至于大起大落,这时候用正当其时。
还有必要说的是,这次是招行自2002年上市来,除了2009年外,首次出现营业收入的负增长。比2009年好的是,至少这次净利润还是正增长。
领头羊的增长熄火昭示着行业的不妙,可以预计2023年各家银行的表现都是类似的,营收负增长(有的负的多,有的负的少),利润从大跌到微增之间(看各家的拨备释放情况)。
净利润是可以调节的,但营业收入却是一笔一笔贷款利息或者理财佣金踏踏实实赚回来的,美化的余地很小,营业收入的下滑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增长的乏力!我们当然希望这不过是不景气行情下的偶发,也许政策一刺激就能妙手回春,也许这是一次增长时代的落幕,谁知道呢?
PS:我惊讶地发现,中信银行自2002年以来,除开这次,营业收入一直保持正增长,连招行都吃瘪的2009年也是(不过2009年的净利润也是负增长,但比招行负的少)。其实把历史往回看,绩优生也不总是绩优生,盛衰只在弹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