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国房地产报》发布社评文章称,对于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从2022年10份开始,基于房地产形势和市场调研,我们持续发出调整的呼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认为,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策,改变市场预期,我们就能用时间换空间,早日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
呼吁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这篇文章的特殊在于发布在中国房地产报。
其官网表示,中国房地产报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地产首席财经融媒体。1992年创刊以来,一直以地产公共意见领袖身份,影响着中国房地产业官方、行业、开发商三股力量,成为我国报道住房保障、人居建设、城乡统筹的最大新闻平台。
这是住建部下辖的报刊,是中国房地产最权威的发布平台。
既然是官媒,是否代表降存量按揭利率的事就板上钉钉?
不是,文章用的依然是“呼吁”。呼吁谁呢?当然不是住建部了,住建部管不了银行,真要管的了也不需要出来“呼吁”。
真正管银行的,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另一个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住建部的喉舌发文,呼吁金融口的上级机构尽快下调存量按揭利率,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结合招行行长王良在年中业绩会上的表态:没有收到监管机构针对个人存量房贷转按揭的要求,也未针对个人降低存量房贷征求商业银行意见。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口的相关部门,至少目前还没有就此事展开正式的沟通。
金融口,不愿意接招。
因为降存量按揭利率,剜的是金融口的肉。我在为什么银行必须赚钱?一文中解释过,银行必须确保一定的净息差水平,才具备资产扩张的能力。银行具备资产扩张的能力,才能给金融监管部门未来宏观调控提供弹药。
如今银行业的净息差普遍认为已经跌破危险水平,继续下调存量按揭利率,只会让银行业的境况雪上加霜。
很明显,这不是住建部的KPI。
很多时候,大家总喜欢用一盘大棋来形容某些决策,好像任何一个政策都是一个连环计的一环。
然而,但凡在大的公司或组织待过的人就知道,很多时候的决策都是各部门利益博弈的产物,并没有一个至高意志可以如奇异博士一般,未卜先知,看过一千万种的演变路径,得出一个最妥帖的方案。
我不喜欢用“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来粗暴地形容,用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来类比下吧。
那是我刚工作时的事了,距今也快十年了。
那时银行发行信用卡,普卡是有弹性的年费政策(如今也差不多),即一年刷满6次可免掉当年的年费。年费不多,根据卡种,100-300元不等。但是,每年总会有些客户忘记刷卡,或者压根忘了有张卡,便会收到年费的账单,客诉就来了。
对此,银行有标准的应对流程。
如果客户不满,可以进线客服热线,向客服说明情况,客服会和客户约定几天内,刷满6笔,可以把当年的年费免掉。
但是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客户进线抱怨这事,也有不少由监管或其他相关机构转过来的投诉,客服部有些不堪其扰,希望从源头上解决此事。
于是,他们提了个需求,当客户下个月账单会出年费时,通过短信、微信或者APP推送的方式提醒客户赶紧刷够6笔。客户提前满足条件,自然就不需要耗时耗力来找客服处理了。
然而,当这个需求在讨论阶段时,却被产品部直接拍死。
所有人都很不解,这事既解决了客户的问题,也减轻了内部的压力,大好事,为什么不同意呢?
产品部一句话顶回去了:我部每年的年费有数亿元的营收考核指标!
产品部是利润中心,又是数亿元的营收,成本中心的客服部只好悻悻然闭嘴。
这就是大公司内部的行事情况。客服部的出发点当然是对的,产品部也同意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产品部的KPI衍生出了这个问题,客户体验也得为营收让路。
当时我还想,从公司的总体上讲,每年为了客户年费的问题,要投入客服大量人力物力去解决,同时客诉带来很高的声誉影响,这背后的潜在成本未必不比那数亿元年费的营收高,完全可以找财务部门核算一下,看看那个需求背后的账能不能算得过来。
当然,我人微言轻,自然推动不了此事。后来我明白了,即便财务部门通过种种方式算出了,提醒客户年费之后节约的成本,比赚的年费要多,领导也不会同意做的。
每年实际到账的几个亿,绝对比一个需要精确证明出投产价值的需求更直观。
每个部门都会说“以客户为中心”,但是每个部门的“以客户为中心”跟其他部门都不一样。
当然,正因为此,领导们就必须要把“以客户为中心”时时挂在嘴边,至少保证大部分时候确实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可是,每当有些麻烦事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的时候,总会有些部门的“以客户为中心”比其他部门的“以客户为中心”更“以客户为中心”,最后得出的方案就不那么“以客户为中心”了。
把“以客户为中心”换成“降低存量按揭利率”,道理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