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提问,我的回复(4)

文摘   2024-11-24 23:05   江西  

【后台私信】

一位老师问,什么是三三原则?

指的是RBC、HGB、HCT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RBC×3=HGB,以前呢,HGB是g/dL单位,现在是g/L,所以现在就是RBC×30HGB

HGB×3HCT,但是呢,这个HCT算出来后,需要除以10,如下图:

(来源《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

是不是上述内容有点繁琐、弯弯绕绕,那简单点:RBC×30HGB、HCT×3=HGB














1、 请老师能给讲一下淋巴瘤,骨髓瘤,异淋的区别比较。

从标本类型上,反应性淋巴细胞(异淋)较多出现在外周血,淋巴瘤和骨髓瘤可出现在骨髓、胸腹水、甚至脑脊液等标本中。淋巴瘤在外周血极少见,目前我这里外周血只见过一例淋巴瘤侵入外周血,导致散点图中异常的案例,具体可见文章《原始?异淋?淋巴瘤!

从年龄上来说,反应性淋巴细胞在儿童多见,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年人或老年人也可见,但需要甄别是否为EB病毒导致的反应性淋巴细胞。淋巴瘤和骨髓瘤,一般是成年人、老年人居多见,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基本年龄段会在65岁以上多见(专著上又写的是50岁以上),但近期自己遇到的一例却是56岁,可见文章《旧瘤未愈,又添新“瘤”,原来贫血也不简单》。

从预后来说,反应性淋巴细胞(异淋)一般只要积极诊治,不会引发不良结果,如儿童的传单久拖不治会导致噬血细胞综合征。

而淋巴瘤若是侵袭性强的,往往结果不太好,我个人理解哈,不一定对,供参考:淋巴瘤分侵袭性强和惰性淋巴瘤,而惰性较好理解,就是比较懒、比较安静,不喜欢随处乱窜和折腾人,那这种基本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一些,但也不排除少数惰性的向恶性转变(懒人变坏)。

多发性骨髓瘤本质上来说就是浆细胞,只不过这种浆细胞不是正常反应性浆细胞增多,是一种恶性增殖罢了。

从形态上来说,反应性淋巴细胞(异淋)是胞体大,大于4个红细胞,胞浆量多、胞浆深蓝色,以前会划分三型异淋,现在不具体划分,一般传单血片,能见齐三型异淋。工作中发现恙虫病的老年人,血片中的浆细胞型异淋,有点预示疾病不太好,有点严重的指向,可见文章《虫子咬一口,散点图都错乱了》。

淋巴瘤的细胞特点,形态多样,因为淋巴瘤本身就是一个大类,下面有很多小的分支细类,如我们熟知的毛细胞白血病,它的胞浆就是毛絮状、毛绒绒样。但整体而言,淋巴瘤细胞胞体大的很大,小的又很小,胞体和胞核有规则、不规则,胞核还有扭曲、折叠样,核仁往往颜色更深、深蓝色一样(像深夜里拿着灯照狗的眼睛一样发绿)。

骨髓瘤形态不必多说,异常浆细胞,胞体大小不一,胞核数目多少不定,外形不规则,背景红细胞缗钱状可辅助辨别这是浆细胞的方向。

讲完课件,第一个听到这个问题,顿时短路了,很难回答,需要比较的东西多,从发病机制、人群特征到散点图到形态特点,太多需要逐个剖析,只能说工作中遇到了,还是要多结合患者的相关检查和表现去分析。
















2、 请教一下,24岁,男,临床诊断带状疱疹,散点图有异淋表现:涂片见45%裙边样异型淋巴细胞,加做EB病毒阴性(—),这种情况异型淋巴细胞是带状疱疹导致的还是往其他方面考虑呢?

这种情况的异淋就是带状疱疹导致的,就是病毒感染所致。血清若还有的话,加做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定性或定量检测。不应该做EB病毒定性或定量。

我想这位老师一定是被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就默许这就是EB病毒,确实目前很多异淋大于10%、结合症状考虑传单的案例,但是一定不要把异淋大于10%就等同于传单或EB病毒了。

直播时候说过黄河三门峡医院刘权老师遇到过一例儿童(1岁)异型大于10%伴血小板减少,在群里发来讨论,淮南妇幼保健杨国宇老师就认为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果后面一加做巨细胞病毒IgG和IgM定量,就是阳性!此文章今天就发布了《一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思考--淋巴细胞的反应性增生?还是异常淋巴细胞?》。

关于疱疹病毒和异淋,自己之前也有一篇文章,可见《异淋16%、PLT低,EB+噬血?No!》,如下图所示。











3、冷凝集温育的时间太长了,有其他办法吗?

是指冷凝集温育时间30分钟太长了吗?如果是,只能说目前处理冷凝集比较快速便捷的方法就是使用网织红通道,因为此通道里面据说有旋涡震荡加41℃高温孵育,可以解决部分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的标本以及冷凝集标本。

如果是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没有网织红通道,那只能和我一样,37℃水浴箱温育30分钟了,除此别无他法。

要说末梢血即刻上机测试,我觉得也不太行,因为患者血液本来就是遇冷就凝集,即便是采集末梢血,我想在微量吸管时候,也会凝掉。因为冷凝集素一遇到冷,就会把红细胞成团凝集起来。

要说采集末梢血后,即刻加入到含有37℃温稀释液的试管内,倒是可以尝试一下。只是这37℃温稀释液也是需要提前温育好的啊,并没有省时省力。

冬天如果遇到三大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的冷凝集标本,而医院又对报告时间限定的很紧,那没办法,基层医院只能超时了。













4、冷凝集的标本温浴后红细胞上来一些,MCHC正常了,但是涂片依然有红细胞聚集,还需要处理吗?

以涂片为准,还能看到红细胞有成堆成团凝集,说明冷凝集素还存在,只是比较微弱了,这时候并没有完全孵育到位,还需要继续处理。

可以试着把温育时间延长,如再次温育10分钟、20分钟、30分钟试一试(加上之前的温育30分钟),那总时间就是40、50、60分钟。

MCHC回到正常范围了,我们就会认为冷凝集纠正完毕了,有时也存在坑,如有一次直播就讲到了MCHC 340g/L(参考范围是316~354g/L),竟然是一个极弱的冷凝集,温育后发现MCHC竟是324g/L。


















5、冷凝集和戊肝有关系吗?

这个我不敢说绝对没有关系。因为这次的直播列举的数据表,可以看出冷凝集是一个不挑年龄段、不挑寒冷和夏季、MCHC不分高低的特点。

在直播中讲到,冷凝集是一个常见于继发某种疾病的现象,所以它和戊肝之间,我觉得会有关系,只不过我没见过、或者大家很少见、或者目前没有报道。这位老师可以分享一下案例,共同交流学习探讨。

关于戊肝的案例,让我想起一例患者肝酶指标就是高,做了乙肝正常,传染病三项(艾丙梅)正常,最后继续深究肝炎病毒分类,发现是戊肝所致,可见文章《罕见病例:戊肝引起的急性黄疸型肝炎》。
















6、最近儿科不少幼儿肺支凝集法多阳性,血象很多在2万左右,涂片发现不仅有异淋,还有中幼及晚幼粒核左移,多用阿奇霉素治疗。是感染严重还是和用阿奇也会有这种现象?

考虑感染严重,毕竟血象都在2万(WBC 20×109/L,千和万是以前的叫法,部分老师可能不太懂,这里做个解释),而且还有中晚幼粒细胞,这是有核左移表现。

这位老师可以关注下CRP、PCT、IL-6的数值结果,或许看血片中性粒细胞胞浆的中毒颗粒是否增多增粗,间接佐证感染的程度。直播讲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增多增粗、加上异淋5%~6%,或许是支原体感染的一个方向。

另外肺炎支原体,确实是使用阿奇霉素,血象的异常跟药物的一些副作用无关,注意甄别。















7、冷凝集跟溶血有什么关联呢老师。我今年年初就遇到一个。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好,第二次就一直溶血。

建议可以把文献下载过来仔细研读:刘京倩,张凤奎.冷凝集素疾病的诊疗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6):524-528

大致原理就是激活了补体,由补体介导参与了溶血。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温凝集的概念,与冷凝集截然相反,温凝集标本如果在37℃温育,会进一步加重溶血,导致红细胞下降的更快。

这位老师遇到的第一次还好,第二次就溶血了,小心温凝集以及是否产生了不规则抗体,可以查下Coombs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血清中的游离抗体)。
















8、冷凝集怎么定血型?冷凝集是盐水抗体吗?

跟正常的血型步骤一样,只是卡片法加完正定型和反定型,需要将卡片放置在37℃干浴箱中,温育至少10分钟,破除冷凝集的影响,此法可能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很强的冷凝集素可能无法完全破除。当然有些血型自动鉴定仪器,自带有37℃孵育功能,可以使用仪器解决。

还有一种方法,将患者标本离心,吸出部分压积红细胞,洗涤3次,配置两支2%红细胞悬液,放入37℃水浴箱,待用。

用患者自身红细胞吸附掉冷凝集素。去除冷凝集素:将洗涤好的1支患者自身红细胞与患者血浆按照1:1的比例混合,血浆中的冷凝集素抗体会与患者自身红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从而降低血浆中冷凝集素抗体的浓度,置于4℃的冰箱内进行冷吸收处理,在4℃时表现出的凝集现象明显,冷凝集素抗体活性最高,放置1小时,每隔15分钟轻轻震荡,使红细胞与血浆充分混合。)

1小时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地吸附情况,镜下红细胞有凝集现象,说明患者自身红细胞吸附了患者的冷凝集素(抗体),离心取上清液。反复3次。获得的血浆含有的冷凝集素就很低了,放入37℃水浴箱,待用。

按正常血型鉴定,加入卡片法的各个孔,卡片放置37℃干温箱,孵育至少10分钟,离心。

也有说法是使用盐水法鉴定血型,这个可能输血科老师比较擅长。冷凝集素是IgM完全抗体。

















9、请问淋巴瘤患者血常规一直冷凝集,温浴和网织红通道都不能解聚,只有血浆置换才能解聚,还有其他快捷方法吗?

没有,这个可能是强冷凝集标本,因为网织红通道都无法纠正。血浆置换需要注意的是,吸出多少的血浆量,必须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量。

或许你可以试一下这个方法:使用预稀释模式。将EDTA管混匀,吸出部分全血到含有稀释液的试管中(血球仪的预稀释模式有规定的比例,需咨询工程师问清楚比例关系,避免少加或多加全血量,影响结果),将试管置于37℃温育30分钟,混匀,使用预稀释模式测试。

我这边体检正常人的预稀释模式与全血模式比对不通过,所以一直没有尝试预稀释模式检测标本。

目前关于冷凝集标本的处理方式,以37℃温育、RET-O通道、预稀释、血浆置换多见,至于其它方法,我这边暂无听闻,也可能自己视野有限。


















10、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或者骨髓瘤患者白细胞太低,片子推不薄,细胞识别有困难,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这种就是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生活患者。骨髓瘤患者白细胞低,其实就是因为球蛋白高,中和了红细胞膜表面的负电荷,导致红细胞间接的“聚集”在一起,所以才难以推片。

其实这个应该是角度问题,你可以试着把推片角度压得更低一些,比普通推片的角度更低,其次需要慢推,才能把血膜拉长、拉薄。最重要的是,推片滴加的血量不要多哦,一般3~5微升即可,血液多了也不容易推片。

一般骨髓瘤的患者比较贫血(HGB小于70g/L),我这边都比较容易推片呀。

(图片取自公众号:司南说检验)















11、请问刚刚说的预稀释模式比对,是用正常标本做比对还是冷凝集标本做比对?

首先我们在测试一个模式的可行性时候,必须是先拿正常体检人的标本进行验证,只有正常人的比对通过了,才能下一步去验证异常标本的可行性。

我这边预稀释模式验证时候,使用了体检正常人的全血(三系正常、MCV正常,WDF正常、直方图正常)测试了一个结果A,混匀标本,吸出特定量的全血加入到特定量的稀释液中(全血与稀释液的比例,咨询自家工程师),混匀,使用预稀释模式测定得到结果B,但这两个结果差距大(如HGB相差10g/L左右),于是我们弃用了。

如果你那边正常人的预稀释模式通过了。那可以试下遇到冷凝集标本时候,看下预稀释模式的数据如何。当然这个冷凝集预稀释模式的结果,肯定是需要和冷凝集温育后的结果(或者网织红通道的数据)做个对比,才能知道冷凝集预稀释模式的可靠与否。














12、请问预稀释模式不能纠正吗?

我这边预稀释模式,即便是拿正常人的标本都不能比对通过,岂敢再拿冷凝集患者的标本去纠正、去比对?

但凡事无绝对,每家实验室使用的血球仪不同,说不定有些老师的血球仪再预稀释模式和全血模式下,两者数据能有较好的一致性呢,也是可以尝试下的。















13、老师试过用稀释法吗,比如用温盐水稀释2倍再上机。

这个真没试过,也没想到过,确实是一个新路子新方法。

下次遇到了可以试试,这样的话,对于强冷凝集的标本(温育和网织红通道解决不了的),说不定有意外的收获。

稀释方法:来源于茂名市中医院邓敏丽老师的分享,如下图:















14、血常规的质控MCV、MCHC项目,做过一段时间后,有漂移的趋势,怎么处理?

考虑质控品用的时间太久了,加上质控品反复冻融,有溶血、红细胞碎片、小红细胞等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一些质控项目逐渐漂移或脱靶。

这个时间一般是使用了10天或15天就会有数据漂移的趋势。需要更换新的质控品重新测试。

另外,存储时间太长,即便新质控品放置在冰箱内从未拿出来过,细胞也是有凋亡破损,从而导致新质控品可能也会有项目脱靶情况。

检验笔记
一名主管技师,五家公众号原创作者,记录检验科工作中点滴案例,共同学习与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