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例尿液中的钟形虫

文摘   2024-09-03 15:27   江西  


检验工作难找,待岗老师可点击康强小程序查询,略尽微薄之力



作者 | 徐奕胜

单位 | 赣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在尿液中,细胞、结晶、管型等有形成分在工作中并不少见,即便出现有难以辨别的,也可在检验教科书、专家书籍中找到答案。


但对于尿液中一些极为少见的“不速之客”(如水源污染进来的水中生物),检验人员在形态辨别上就会稍显吃力,且检验书籍、医学类教科书并不记载此类,就需要我们跨界学习一下。




案例经过



一如往常忙碌的上午,当自己在镜检某尿液标本沉渣时,发现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游动的生物,拖着细长的尾巴,头顶一个钟的形状(像寺庙里的钟),缓慢的向前移动。


可移动了一会,就无法向前,在原地呆着,利用尾部做弹簧状的伸缩式运动,不得感叹:太神奇了!第一次见到此种生物。于是赶紧利用电脑、手机拍摄下来。


图1  倒挂的“钟”


图2


图3  手机拍摄


看到“钟”的形状,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钟形虫。但问题来了,自己也仅在公众号见过此虫,且图片并不是非常清晰、尾部也没有这么细长。其弹簧式的伸缩运动,也用视频记录了下来。



担心自己会辨认错误,于是向闫立志老师请教,很快得到了回复,确定是钟形虫,考虑污染的可能性。


想起在检验公众号中,曾看过两种少见的虫:轮虫、钟形虫,两种均为水生生物,在尿液中检见,考虑外界水源污染所致。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曹兴午老师分享的轮虫案例,还是有致病性的,导致患儿哭闹、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此次检见的钟形虫会不会在偶然间进入尿道,产生致病性,还是单纯的污染尿液而已?


查看患者信息,女,75岁,临床诊断:脑梗死。尿沉渣镜检:WBC+2/HP。



在低镜下搜寻了15个左右的视野,能见到4~5个钟形虫,如果是污染,那污染源的虫体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是偶然间进入尿道,那患者的症状一定会非常明显,查询电子病历,患者主诉并未提及泌尿系症状。


于是,下病房问患者是否有泌尿道症状,如何采集尿液标本,并查看病房及卫生间可能存在污染源的容器,如面盆或其他容器。


看年龄,75岁老年人,行动不便,可想到容器盛装的可能最大。最终也确定此次检见的钟形虫是外界污染所致。



关于钟形虫的形态辨认及图谱,翻阅文献及网络检索,终于在《水生生物学》一书中找到答案!其相关知识总结如下[1]


01
钟形虫属于浮游动物、原生动物、纤毛纲、缘毛目、钟虫属(归属顺序由高到低)。浮游动物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或其形成的简单群体。
02
体呈倒钟形,小膜围口区的口缘往往向外扩张,形成围口唇(也就是顶部范围)。从反口面伸出的柄,内有肌丝,能伸缩(也就是尾部)。
03
钟虫属种类极多,多栖息于多污带和中污带及肥水池塘的水生植物上,常大量附着生活。有时也大量固着在枝角类、桡足类等甲壳或附肢上,在养殖的幼虾被大量固着发生死亡,会对水产养殖带来严重危害。


(钟虫属常见的种类)


尽管此书不是医学、检验类教科书,而是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专业用的书籍,也不妨碍我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此书除了介绍钟形虫知识外,还意外发现它也讲解了轮虫的知识,这一次的跨界,可谓是收获多多啊,感兴趣的检验师可搜索下载阅读。

轮虫的形态模式图


同时,自己也在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钟形虫的相关报道甚少。阅读2013年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报道的《中华绒螯蟹体表的钟形钟虫重描述及其系统发育地位分析》发现:蛋白银染色法、硝酸银染色法、活体观察对其形态观察比较好,也知道其细长的尾部叫“茎”,表面光滑,最长可达400um,难怪最初自己发现时,它可以拖个这么长的尾部进行游走。




案例分析




尿液中见到钟形虫、轮虫,多考虑污染因素,需与患者沟通采集标本的方式及查找可能存在污染源的容器。例外的是,患者若有泌尿系统症状,需考虑到是否进入尿道导致,结合临床还是非常重要的。


不慎感染泌尿道,目前临床上暂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曹兴午老师发现的红眼轮虫,治疗方法是:碳酸氢钠片口服和0.5%雷夫诺尔冲洗,而对于钟形虫,根据书中关于原生动物的生态分布和意义,影响因素有:盐度、温度、PH、氧气、有机质。如需在实验室进行试验,需将虫子培养成功,腐败、污物条件或酸碱性环境等,若按一定条件繁殖成功,治疗则可反其道行之。


钟形虫有没有可能污染传播呢?答案是有的。在原生动物生态分布特点描述中:原生动物分布广泛,易传播。这主要与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有关。当原生动物遇到不良环境,如干涸、严寒、温度剧变等,可形成包囊结构,不但能抵御外界恶劣环境,并能有效传播种族,因为包囊极易以风为载体进行漂移传播,散落在环境适宜之处进行繁殖。它也可通过水生昆虫、甲壳动物、爬行动物、鱼类、鸟类等携带传播。




总  结




虽然此次的发现是污染导致,虚惊一场,但对于形态学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它的到来告诉我们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医学。



【参考文献】

[1]赵文.水生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6


END

检验笔记
一名主管技师,五家公众号原创作者,记录检验科工作中点滴案例,共同学习与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