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期讲过《血常规之看图辨真假》,通过散点图去讲解案例,以数值为基础,以图形为突破口,以镜下形态为标准,寻找那隐藏起来的真相。
第一期中,几乎都是2022年12月的散点图,这次就以2023年开始讲起。
【案例一】
患者,女,59岁,临床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
WBC 5.58×10⁹/L,RBC 3.0×10¹²/L,HGB 101g/L,PLT 159×10⁹/L。
其中MCHC 370g/L有点引人注意,查看血球仪界面,未见冷凝集报警(RBC Agglutination?红细胞凝集),却见Turbidity/HGB Interf? (乳糜血导致的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推片镜检,未见红细胞聚集成堆成团。此时另外一个想法油然而生,难道是电解质紊乱。
于是查询生化报告,果然电解质有问题。
钾离子:2.72mmol/L
钠离子:114.5mmol/L
氯离子:69.8mmol/L(危急值)
查询病历得知,患者因“反复胸闷再发呕吐1天”入院,翻阅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第12页,关于MCHC临床意义就有写到腹泻、呕吐,可引起MCHC升高。
简单理解它的升高是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缩了。
而要想达到浓缩,自然能想到的因素就比较容易找了。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我能快速锁定方向?
答案是,不能。初看这个结果,结合当时冬天,我有考虑冷凝集,但是经过温育和血浆置换2次后,MCHC依然是高的。
如图↓,血浆置换2次后,MCHC 363g/L。
【案例二】
患者,男,63岁,临床诊断:不完全性偏瘫。
WBC 6.69×10⁹/L,RBC 2.88×10¹²/L,HGB 122g/L,PLT 128×10⁹/L。其中,MCHC 387g/L引起注意。
既往结果展示,MCHC 均是在360g/L左右徘徊,这次却突然起跳到387g/L,结合当时1月1日,天气正冷时候。
嗯~冷凝集!
查看血球仪界面,只有Turbidity/HGB Interf? (乳糜血导致的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虽然没有看到冷凝集的报警(RBC Agglutination?红细胞凝集),抱着试一试心态,将标本放置于37℃水浴箱30分钟。
时间到,取出,立即上机测试。
温育后:RBC 3.29×10¹²/L,MCHC 347g/L
对比温育前:RBC 2.88×10¹²/L,MCHC 387g/L
即便当时没有推片镜检看形态,结合当时天气,也可证明,该患者血液标本确实存在冷凝集现象,且是轻度的冷凝集。
同时,对比之前的MCHC结果在360g/L左右,是否之前的结果也是有冷凝集趋势呢,非常微弱的那种?
或许,我觉得应该是·····
这里再说个题外话:南方冬天比较冷,冷凝集标本或许较多,若每个都推片镜检,全是人工推片、染色、干燥、镜检,真的非常费时费力,会堆积很多报告未及时处理,自动推片染色机和阅片机不知何时才能用上。
【案例三】
患者,女,76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WBC 11.22×10⁹/L,RBC 7.93×10¹²/L,HGB 125g/L,PLT 822×10⁹/L。
其中MCV 54.0fL,特别需要关注,这个红细胞大小可谓是非常小了。
由于我们血小板用的是阻抗法测试得出,会受到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浆质体、白细胞碎片等干扰。
经过推片油镜估算,真实值血小板仅有380×10⁹/L。比仪器的测试值少了一半。
如果822×10⁹/L的血小板发出去会怎么样?临床会考虑骨髓增生性疾病,必要时会用上羟基脲药物…
处理完这个,正巧,又有另外一个患者也是一样问题。
患者,男,64岁,临床诊断:震颤
WBC 4.80×10⁹/L,RBC 5.3×10¹²/L,HGB 89g/L,PLT 308×10⁹/L。
五分类结果未见异常,但是MCV 57.5fL,依旧是老问题,小红细胞需要注意了。
但最终这个患者的血小板影响不是很大。因为看血小板直方图便可知道,前一个822×10⁹/L的PLT直方图后端抬起的比较高,说明小红细胞的影响更大。
【案例四】
患者,女,86岁,临床诊断:肺部感染
WBC 5.67×10⁹/L,RBC 1.0×10¹²/L,HGB 57g/L,PLT 164×10⁹/L。
其中,MCHC 达到523g/L,远远大于复检规则的380g/L,查看血球仪界面,发现冷凝集报警信息(RBC Agglutination?红细胞凝集)。
同时,由于考虑是比较强的冷凝集,放大红细胞直方图,可见后端曲线有一个明显的凸起,这就是成堆成团的红细胞通过测试通道时所引起的变化。
将标本温育30分钟,上机测试,MCHC 降到326g/L,红细胞提升至 1.72×10¹²/L。
备注栏:标本冷凝集,本次结果已纠正。方便告知下次检测同事,上次标本存在的相关问题。
最后看下患者本次与历史结果比对,嗯,符合上了。
【案例五】
患者,男,82岁,临床诊断:重度贫血
WBC 2.7×10⁹/L,RBC 1.19×10¹²/L,HGB 66g/L,PLT 195×10⁹/L。
其中MCHC 516g/L有点显眼了,高度怀疑是冷凝集。
而对于HGB 的变化,从44g/L到72g/L,再到66g/L,可认为是输血后引起的升高,再由某些患者自身因素(如消化道出血、手术、一段时间循环代谢后)的下降。
通过查看MCV的变化即可发现该患者输过血。因为入院时MCV 118.8fL,隔天就降至103fL,能想到的只有是输了正常人血液后,患者的红细胞与正常人红细胞进行了混合,导致MCV被平均化了。
这里再引申出一个话题,输血后,一定能看到红细胞直方图双峰吗?答案是:不一定!需要看输注的量和次数。
由于MCHC升高,查看血球仪界面,可见冷凝集报警信息(RBC Agglutination?红细胞凝集)。
但与【案例四】不同的是,本案例竟然未见红细胞直方图后端的小凸起,同时也没有看到红细胞双峰,真是不可思议啊。
将患者标本温育30分钟,拿出测试,MCHC降到333g/L,红细胞提升至RBC 1.9×10¹²/L。
所以,对于冷凝集的血常规标本,MCHC大于380g/L,就一定能看到红细胞直方图后端的小凸起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这例就是特殊。
果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案例六】
患者,女,2岁,临床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WBC 29.09×10⁹/L,RBC 5.19×10¹²/L,HGB 97g/L,PLT 466×10⁹/L。
单核细胞比例23.8%,查看散点图竟然有灰区。
染色镜检,可见反应性淋巴细胞17%。
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却是阴性的。查阅病历,患儿因发热6天入院,而出现EB病毒VCA-IgM阴性这种情况,或许跟患儿免疫力不佳有关,当然也不排除试剂的方法学有局限(或许换个厂家试剂就阳性了呢)。
【案例七】
患者,女,71岁,临床诊断:大面积脑梗死
WBC 19.67×10⁹/L,RBC 4.6×10¹²/L,HGB 137g/L,PLT 256×10⁹/L。
五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达28.9%,正常范围是0.5~5%。
查看血球仪界面,发现端倪。
放大WDF散点图,竟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散点重叠到了中性粒细胞散点里面。
熟悉散点图原理的老师自然就能想到答案,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所致。
因为胞浆内增多增粗的中毒颗粒,把中性粒细胞的侧向散射光间接的加强了,仪器就误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你的血球仪SSC判断的分界阈值出现了紊乱,导致白细胞分类错误,这种就是硬件版本问题,需要工程师来调试了。
【案例八】
患者,男,59岁,临床诊断:创伤性休克、多发性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
WBC 12.74×10⁹/L,RBC 2.52×10¹²/L,HGB 77g/L,PLT 26×10⁹/L。
研究参数IG竟然高达69%!
IG是指幼稚粒细胞,包括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
推片镜检,发现假性Pergel-Huёt畸形,它多见于重症感染或者一些血液病患者。
细胞特征是胞核的发育不良、不分叶或者仅分两大叶(像眼镜一样)。但它的胞浆却是正常的中性粒细胞胞浆。
结合患者的诊断,不难猜测出这是一个车祸所致的严重损伤且感染较重,血象结果及形态符合临床。
【案例九】
患者,男,73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3级
WBC 6.34×10⁹/L,RBC 4.72×10¹²/L,HGB 122g/L,PLT 231×10⁹/L。
唯独五分类结果中淋巴细胞比例77.6%。查看血球仪界面,散点图有异常。
放大WDF散点图,可见淋巴细胞散点与单核细胞散点融合。
推片镜检,发现24%的原始细胞,该类原始细胞当时自己敲定是原始粒细胞,部分原始细胞胞核有凹陷,似杯口细胞。后来患者去了市里三甲医院,骨髓报告提示AML-M2a可能。
这个案例当时发现时,比较震惊,因为是三系正常的血象,很多老师会想当然的审核出去。
随后自己写了篇文章《听说这个结果很多人会发出去?》,浏览量竟然上万了。
OK,以上是本期内容,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