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的追踪

文摘   2024-08-11 23:25   江西  

【前言】

对于一个案例而言,有始有终是最佳的,特别是对于血液病来说,因为基层县级医院几乎就没有能做完MICM所有流程的病例,而自己挖掘的血液病案例基本只有开始和随访诊断,不妨碍我们对病例分析的热爱。

今天不聊血液病,说一说追踪了两年的一位患者,一位夏天冷凝集的患者。

【案例经过】

8月9日,一位熟悉的患者名字吸引注意。

患者,男,71岁,临床诊断:心脏瓣膜病。凝血四项提示:PT 39.2秒,APTT 55.8秒。

熟悉血凝岗位的老师,一下便能想到答案:华法林所致。

这位患者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曾在2022年5月炎热时候发现血液标本存在冷凝集现象。

趁此又是炎热时机,何不验证下他的冷凝集素还在不在了。

于是将离心后的枸橼酸钠管重新混匀多次,立即上机测试,血分析结果:WBC 5.02×10⁹/L,RBC 3.57×10¹²/L,HGB 107g/L,MCHC 340g/L,PLT 33×10⁹/L。

由于是离心后混匀的标本,血小板低可以理解为离心导致血小板聚集。而MCHC却正常,于是进行冰箱4℃冷藏30分钟,再复测。

这次MCHC 341g/L,RBC 3.54×10¹²/L,跟之前没变化呀。难道是时间不够?于是,继续冷藏30分钟(也即是相当于总时长冷藏1小时),再复测。

MCHC 340g/L,RBC 3.54×10¹²/L,好吧,这下彻底相信患者的冷凝集是不存在了。

【案例回顾】

把时间拉回到2022年5月2日开始说起。那时他的血常规结果,WBC 4.02×10⁹/L,RBC 2.71×10¹²/L,HGB 114g/L,MCHC 444g/L,PLT 242×10⁹/L。

红细胞报警栏也有冷凝集报警信息,同时可见红细胞直方图后端小隆起。

那天自己并未上班,查询看到LIS显示患者有退费记录,于是猜想这结果同事并未报告,也未进一步温育处理,或许是告知患者隔天(5月3日)再复测末梢血。

因为我查到5月2日该患者有退费记录。

等到5月8日自己上班了,发现患者MCHC 373 g/L,与5月3日的MCHC 327 g/L,差距有点大啊。

RBC与HGB也是差距有点大。查询5月3日的HGB 131g/L是在窗口血球仪检测的,说明 5月3日确实是复检的,而且是末梢血上机测试的。

查看5月8日(静脉血检测)血球仪端的结果,发现红细胞报警信息是乳糜血干扰。

自己点开放大红细胞直方图,可见RBC直方图后端一个比较小的隆起,说明应该是冷凝集。

于是37℃水浴箱温育30分钟,重新上机测试,RBC 3.8×10¹²/L,HGB 113g/L,MCHC 340g/L,红细胞上升了,MCHC下降了,红细胞报警栏正常了。

放大红细胞直方图,后端小隆起显得更下沉一些了。

【案例分析】

(1)特殊情况下,枸橼酸钠管可以用于血常规检测,只是PLT需要乘以1.1系数后报告。若枸橼酸钠管离心了,自己发现有时混匀多次后,做出结果与EDTA-K2管无差异,但有时离心后再混匀多次,做出结果却不理想。

如本案例就是,枸橼酸钠管离心后再混匀测试,PLT直接掉到33×10⁹/L,这可能与不同患者的血小板结合力有关吧,有些离心后,血小板互相聚集(结合)的并不是很强,就能被混匀摇散。

(2)夏天其实也是能见到冷凝集,只是此类案例很少罢了,不过观察该患者,只有5月3日是比较强冷凝集,5月8日就是弱冷凝集,或许这是一过性的冷凝集,后面就逐渐恢复了。

夏天出现冷凝集,文献报道是说它的冷凝集素温度阈值调高了,比如我们常见是冬天4℃就冷凝集,它竟然可以在25℃出现冷凝集(25℃左右一般是实验室的温度环境)。

(3)因为外科手术治疗使用的人工瓣膜或成形环,对于人体均属异物,均有表面形成血栓的风险,这就需要某些药物去抵抗血栓的形成,所以心脏瓣膜病患者,基本需要长时间服用华法林。

用药过量,血液处于相对不凝状态,易发生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针眼及外伤后出血难止等,甚至脑出血等意外;

用药不足,人工瓣膜或成形环上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便随血流运动,流至比自己小的血管后便会停下堵住血流,引起组织的缺血、坏死,比如流至脑部引起脑梗等。

(4)至于患者5月2日和8日为何出现了冷凝集,成了谜。是因为当时放入支架?不是,因为患者从2022年1月开始便定期复查PT。

通过这次的冷藏试验,再次验证了冷凝集是一过性的现象。

【结束语】

近期未更新状态,是因为事情比较多。

检验笔记
一名主管技师,五家公众号原创作者,记录检验科工作中点滴案例,共同学习与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