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灰区?别怕,一招让它变回来

文摘   2024-10-26 19:16   江西  




【前言】


看散点图,大家最怕看到什么?我想一定是灰区。


根据很多老师分享的血液病案例以及参加会议听到的血液病案例,基本能大致看出一个特点,那些最终确诊是白血病的患者,它的散点图必有异常,或冲顶、或融合、或灰区,或错位等。


而散点图之所以灰区,是因为患者血液里含有核酸丰富的原始细胞、或细胞形态异常/不典型、或外来干扰物裹挟或蒙蔽了细胞表面等,导致血球仪对这些异常细胞出现了误判,无法正确区分细胞种类。


之前有一篇文章讲了单独粒细胞灰区的文章,见《单独中性粒细胞灰区,你遇到过吗?》,今天我们来说下嗜酸性粒细胞灰区的案例。



【案例经过】


10月24日早上,一个患者的血常规进入眼前。


该患者血常规结果WBC 3.87×10⁹/L,RBC 1.73×10¹²/L,HGB 65g/L,MCV 112.1fL,PLT 120×10⁹/L。


五分类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达39%尤为显眼!


自己审核报告有一个习惯,只要是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参考范围上限的,都必须去看下散点图,避免出现假嗜酸情况。


查看血球仪界面,发现有白细胞散点图异常报警,中性粒细胞散点和嗜酸性粒细胞散点均呈灰区。



放大WDF散点图。


红色:嗜酸性粒细胞散点

白色:中性粒细胞散点

两群散点均是灰区,且互相不融合,说明什么?

猜测原因可能有:两群散点不融合,说明血球仪在划分种类时候,比较能清楚的判定细胞种类,简单说,可能没有误判;另外都是灰色散点,说明细胞形态有异常。

真相到底如何,还是需要镜下才能见分晓的。

既然遇到有点难度的案例,自然不会使用黄氏A液+自来水模式,必须得用回正宗黄氏AB液。

【题外话】

插个小插曲,之前在单独粒细胞灰区的文章中,有老师提及间隔一段时间复查,可以把灰色散点消除,考虑是充池或者计数时的偶然间误差。

好的,今天就拿它做个试验。

之前时间是08:17分,间隔9分钟,期间还做了其它患者标本,重新混匀该标本,08:26分重新上机复查,中性粒细胞散点和嗜酸性粒细胞散点依旧灰区。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8.1%,跟之前变化不大。

所以说间隔时间后复查可以解决灰区的老师,此处不符。

个人感觉,希森美康的血球仪在分类时候,性能还是比较稳定的,是怎么样,再次复查还是怎么样,除非第一次吸样有凝丝、凝块等干扰物。

那有老师会提问,可以用其它血球仪复测一遍,嗯,这个主意不错。不过我这里XN系列的血球仪只有一台……


回到本案例,将患者标本推片染色。


红色:中性粒细胞

其实第一眼看时候,自己有点误认是嗜酸性粒细胞了,胞浆颜色已经不像平常看的淡粉色,而是带黄色。


红色:嗜酸性粒细胞

黑色:淋巴细胞,胞核形状多变

黄色:杂质

绿色:豪焦小体,有3个

背景红细胞有些是泪滴形红细胞


红色:嗜酸性粒细胞

黑色:中性粒细胞

黄色:淋巴细胞


红色:中性中幼粒细胞


红色:中性粒细胞,那胞浆发黄的颜色,那细小的中性颗粒又密集了一些。

而真正的嗜酸性粒细胞胞浆内可见橘黄色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像鲤鱼卵一样。


红色:中性粒细胞


红色:中性粒细胞

那有没有胞浆颜色淡粉色的呢?一看就能秒杀到中性粒细胞?

有的!


红色:中性粒细胞

对比之前的中性粒细胞,此中性粒细胞胞浆淡粉色,像白衬衫一样,胞浆内中性颗粒也是稀疏存在


红色:
晚幼红细胞,胞浆嗜多色性


红色:中性粒细胞,胞浆颜色还是比较清爽的

黑色: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2个豪焦小体

绿色:泪滴形红细胞


红色:晚幼红细胞

绿色:泪滴形红细胞

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都集齐了,是骨髓纤维化吗?有点这个猜想,但不是本案的重点。

经过油镜下手工分类,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并没有38%,只有25%或27%(计数两次),而手工分类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是26%,要高于血球仪中性粒细胞比例14.7%。

也即是说,血球仪把部分(10%左右)中性粒细胞划分到了嗜酸性粒细胞。

结合镜下确实有些中性粒细胞胞浆发黄情况,也就可以解释为何两群散点灰区了。


【纠正试验】

下午时分,自己想起此患者标本,于是拿起重新复查一下。


结果依旧很稳,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9.1%。

看来排除了吸样和计数的偶然误差。只不过是血小板出现了降低,从上午的120×10⁹/L降到79×10⁹/L。

应该是血小板出现了时间性的EDTA依赖性减少。随着时间推移,聚集的严重。当然这也不是本案的重点。

于是,自己将患者标本放置37℃水浴箱,温育20分钟后,拿出测试,奇迹出现了!

血球仪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降到28.2%,和手工镜检分类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差别不大(手工分类两次,分别是25%和27%),散点图颜色也恢复了。


放大WDF散点图


红色:嗜酸性粒细胞散点


白色:中性粒细胞散点


绿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8.2%




【案例分析】


看到这,你肯定好奇为什么温育会解决这个问题呢?


个人猜测,经过37℃温育后,本来是灰色散点的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或者其他受到干扰的细胞分类,它们的细胞膜表面通道会被“间接”打开,这有利于血球仪的溶血剂在细胞表面进行打孔,并把相关分类的染液灌入到细胞内进行着色,在FSC和SSC照射下,细胞可以更加完美的体现出自身的荧光强弱,这将有利于血球仪对细胞种类的划分、判别。


另外一个猜测,就是血液标本中有某种干扰物质,且这类物质黏附于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在37℃温育时,由于温度的提升,把这种干扰物去除了,所以温育后粒子散点可以回归到本身颜色。


结合血涂片中性粒细胞胞浆颜色发黄,且有较多细小的颗粒聚集在胞浆(这种颗粒不像是中毒颗粒那样增多增粗模样),恰巧它又类似于嗜酸性粒细胞胞浆颜色和颗粒,导致最初散点灰色,加上血片并未见到冷球蛋白或者凝丝等干扰物,故第二种可能性可排除。


所以有时候37℃温育,还真是一种低廉的解决方法。


为什么我会想到用37℃温育方法呢?


其实这是源于2023年12月21日某案例无意间发现的。


那个案例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原来有9.7%,且MCHC 360g/L,起初我是怀疑有弱冷凝集,毕竟冬天时候,结果37℃温育后,MCHC只降到351g/L,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却神奇得降到了0.1%


也就是说那个案例,其实不是弱冷凝集,而是假嗜酸。


当本案例一看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8.1%,就先想到是假性升高,其次结合去年经验,温育一下看能否纠正。看来有事没事,都用温育试一下,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本案例最终我是以手工分类的为准,直接修改报告单上的数据,因为我们的备注栏不能写太多字,加上临床医生不太关注备注栏,所以只能在LIS系统上填写手工分类结果。


当然,我这些个案例可能也只是个例,需要同品牌同型号血球仪多方验证此异常标本,我相信,肯定有一样的血球仪能准确分类出来。


因为这个问题究其根本,就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SSC阈值判定问题。至于水浴后能解决,也只是我恰巧发现了而已。


如果本案例这种情况出现的多了,那就说明:血球仪需要校准啦!

检验笔记
一名主管技师,五家公众号原创作者,记录检验科工作中点滴案例,共同学习与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