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情丝

文化   2024-12-06 00:01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从小到大,地瓜一直是我的最爱。无论是蒸、煮、烧、烤,我都迷恋着它糯香甘甜的口感,温暖亲切的味道。
每一个成熟的秋天,树叶在脚下堆积金黄的时候,我们农家小院里都会堆满刚刚收获的地瓜。母亲日复一日地坐在长条凳上,用锋利的地瓜刀切瓜片。白生生的地瓜干摊满了屋顶,在阳光下闪耀着莹莹鳞光。
父亲忙着在院子里刨地瓜窖,把一些紫油油的大地瓜整齐地码放在里面,用沙土一层层覆盖起来。之后还会有青红的萝卜和碧绿的大白菜一起放到里面,窖顶上盖上一层厚厚的玉米秸和一层厚厚的黄土保温。
日子清苦,孩子们都瘦弱。没有任何营养品可以买给我们吃,母亲就自制甜品。她把鲜地瓜擦成细细的瓜丝,盛在大面盆里,清水没过瓜丝寸许,静置一晚上,将瓜丝捞出,盆里便积了白白厚厚的一层地瓜淀粉。母亲把多余的水分倒掉,用大铁锅熬熟淀粉,加一点白糖,一碗碗舀给孩子们喝。
捞出的地瓜丝,母亲用来熬制地瓜粥,放一些黄豆和绿豆,灶底的火焰红通通的,锅里的粥越熬越稠,越熬越香。母亲精心熬制的淀粉入口滑爽清甜,地瓜粥绵软糯香,让她的四个孩子在北风凛冽的冬天里保持永远的温暖。
农村的孩子上学要早起,读完两节早自习才能回家吃早饭。母亲怕我们腹中空乏,身体寒冷,不能专心听课,每天晚上都会在滚烫的灶火里埋上几块地瓜。等我们都睡熟了,母亲收拾停当了屋里屋外,把灶里的地瓜翻一个身,才会放心睡觉。早晨起来,顶着满天的繁星,两手抱着一块热乎乎的烧地瓜,一路走一路吃,手不冷肚子里也暖和,两节早自习课的时间精神饱满。
没有长足个的小地瓜,母亲蒸熟切片,均匀地摆在盖帘上,放在秋日的阳光下晾晒,晒透了用笼布袋包起来小心存放。一片一片裹着白粉的地瓜干,咬在嘴里非常筋道,越嚼越香,是我们冬天不可或缺的暖胃小点心。
我们的老家是石油基地,大冬天的很多石油工人在北风呼啸的野地里勘测作业。工作之余,他们喜欢躲在我们背风向阳的草垛和墙根下晒太阳,母亲心疼这些浑身沾满了油泥和草屑的年轻人,总是把热腾腾的地瓜粥和烧地瓜拿给他们吃。下雪的时候,还会在灶坑边点一堆豆秸火,给他们烘烤冻得通红的手脚和湿漉漉的棉鞋。
其实,那时候的粮食和烧柴都很缺乏,幼小的我问母亲怎么舍得送给他们,母亲笑呵呵地说:“出门在外,都是孩子,看见他们就看见了你们,他们吃了用了娘心里也一样舒坦。”
北风吹起来了,雪花还没有飞扬,冰凉的空气里飘散着烤地瓜的香味儿,丝丝缕缕地牵起了我不老的乡愁。
(摄影 张小蕊)
作者简介:崔向珍,东营市文联签约作家,山东省作协会员,第五批黄河口文化之星。入围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有多篇文章入选中考真题、中高考模拟阅读题及初中语文随堂教材。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