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个秋天

文化   2024-12-04 00:0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连续三年,我和故乡的感情联系,都和秋有关,都和9月相连。
2022年,办理完正式退休手续,我彻底打扫了我那间办公室。把沙发挪开,扫了灰尘,拖了地;把办公桌抽斗擦干净,把书橱抹了又抹;锁了门,交了钥匙。我心空了,没处落脚。于是,急忙于9月6日携妻回到老家,守着妈妈,转悠故土,寻求安慰。
在飞机上,我想,能下雨就好了。秋雨是我心中故乡最美的秋景。天随人愿,回家后,遇上了秋雨绵绵。晚上,我坐在院里,听雨。据说,听雨还是一件雅事,我这个大老粗,因为喜爱还雅上了。
就是在这雅的晚上,我跌坐在院内雨水里,把小腿给坐骨折了。9月23日做手术,到能下床,已是两个月之后。故乡的这个秋,就这样,被我错过了。
2023年9月,已在老家待了一年。妈妈不跟我到山东,9月19日,我独自回了黄河入海口。这个秋的深意,又和我擦肩而过。
今年,我是9月15日回到故乡的。又是9月!我本想四五月份就回家陪妈妈的,因为单位让我给青年职工讲黄河、讲文化,地方部门、市电视台约我录像谈黄河和黄河文化,走不开。最后给上级单位举办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作完报告后,便迫不及待定了机票。就在这时,市里一个单位约我介绍黄河和我关于黄河文化的思考,我说了时间限制,人家只好说以后安排。
说实话,我很愿意去讲,讲黄河,谈我心里的黄河文化。一讲这个,我就人来疯,就激动,就有创造的动力和激情,调动自己的情绪和所学、所想、所得,写好讲义。我干了一辈子黄河,对黄河有感情,说起黄河和黄河文化就抑制不住骄傲。但我对故乡更有感情。
一个不钟爱生他养他,给他智慧的故乡的人,很难对别的产生深厚执着的爱的。这是我对自己有负于朋友热情相邀、信任、认可的歉意的辩解。却也是真心话。
弟弟去咸阳机场接我,情绪不高。说是自己嫁接的阳光玫瑰今年挂果不错,就是种植的太多了,遍地都是,卖不上价,三两块钱还没客商来。弟弟说,都是网上闹的,说吃阳光玫瑰如何不好。又叹息,经济不好,人们消费能力不行云云。
弟弟果园有八亩地。原先的品种是夏黑,每年还能挣个三几万。夏黑好管理,阳光玫瑰需要搭棚子,管理费事,周期格外长。弟弟看阳光玫瑰几年前几十块钱一斤,当时也卖到七八块,加上一般亩产六七千,好的能到一万斤。就眼热,要嫁接。
他的想法,我反对,小弟妹反对,更重要的是,他媳妇也反对。大家出主意,你实在要嫁接,就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原因是,都一哄而上嫁接了,几年后一定供大于求,价格一落千丈。
弟弟未置可否,却在弟媳去娘家办事,他生米煮了熟饭。天有不测风云,嫁接的葡萄管理进入关键期的时候,2023年年初,弟弟脑出血。由于治疗及时,捡回了一条命。不能干活了,侄子们极力要求不要了,弟妹可惜,坚持要自己管。关键时,弟妹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竟然管了下来。产量有了,价格如期下降,没了效益。
弟弟感慨,中国农民不敢见啥东西缺,一缺就完了,很短时间就不缺了,就弄成狗屎价了。
农民愿意看见啥东西缺,他们有奋斗的目标。这是一个艰难的转身,在坐办公室的人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多难啊!由一个品种换成另外一个,不说投资收益不确定,就是劳累,还有漫长的没有收益的管理、付出、等待,就够折磨人。
在故乡的秋天里,过去我听说过,一斤鲜花椒4块来钱,摘一斤3.5元。没办法,很多人把花椒树挖掉了。甜柿子,过去三四块钱一斤,去年降到不到两块。今年价格1.3元算好的。明年新栽的树盛果期也将到来,命运如何已经定了。
这样无序的跟风,看缺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调节的最现实的表现。我纳闷了,现在互联网发达,大数据在发展,难道各级政府组织人,对数据进行分析,分享给农民,做到信息透明,让农民有个基本的判断依据,很难做到吗?
这可是一件明显的有意义的事情,有现实的巨大的损失作为参照,有盲目性造成的危害扎眼刺心,有农民巨大的心血付诸东流质问良心。当初,我听说重建农业合作社,很让我思绪联翩了一番,这样形成一张全国网络,一张敏感的,活生生的,可见、可摸、可信的网络,把有用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农民。
现在看来,我还是乐观了。
弟弟和弟妹在挖葡萄树了。挖了,把树枝拉回来,妈妈好几天都在摘枝子上的树叶。妈妈说羊最近还有青草吃,把树叶摘下来,晾干,打包,冬天吃。妈妈摘树叶,还摘出来一塑料袋葡萄,妈妈提溜着,很高兴,和我说,你吃。
弟妹从卖葡萄的难——白天天天去镇上卖,晚上去县里卖——到现在挖葡萄树,从未埋怨过弟弟一句话。她说,只要跟羊身体好好的,比啥都好。平静祥和的日子,就是这样在爱与理解、宽容、忍耐、不懈怠中过着。
我和妈妈去看小叔,到了泾河川道。妈妈不解地看着肥沃不缺水的川道,玉米长得弱不禁风,少产没量的样子,说,这里的玉米咋还长得不跟咱那的(我们那是旱塬,缺水)。我一看,确实。玉米秆很细,挺不直腰杆。玉米棒,不仔细看就看不见。我也纳闷了,这可是泾河肥沃的泥沙淤积的平展展的土地,是著名的李仪祉修建的泾惠渠灌区啊。咋会这样?我听说去年玉米卖一块三四,今年不到一块。这里的人们有先见之明,早早知道没啥收益,失管了?
我和妈妈喜欢在去通往北边邻村的柏油路散步。妈妈看着路边地里低头耷拉脑袋的玉米棒子,说,你看:“玉米棒投降了。”妈妈说着,自己笑了。
我问这是咋了?妈妈说,缺水呣,玉米棒根根上营养不足,早干了。
我熟悉的这片地,年年不落,季季不空,都被种上了。不管收不收,人都不耽误土地、节气、农事。现在这个时代了,还不免把希望交给天来左右。
9月底,和弟弟去淳化县润镇卖葡萄,表妹梅听说了,赶了过来看我们。透着蓝天的云,还滴答了几滴雨。表妹触景生情,说,天不下雨,今年的麦子可能种不上了。表妹说得轻飘飘,我听得沉甸甸。我不愿意相信,就说,我们下边玉米还没大面积收,你这就急着种?弟弟说,这里是山区,比咱那节气早,地气凉,再晚,就不出苗了。
地很干。长寿娃叔路边地里种的紫花苜蓿,干缩着,不长。看看天空无云,心里着急。有时间就看手机里的天气预报。看五六天后的10月初有雨,“心忧炭贱愿天寒”,愿到不愿意相信。
到了日子,凌晨四点,果然下雨了。小弟刚给漏雨的房屋搭了彩钢顶,把整个屋子护了起来。雨滴在彩钢瓦上吵闹得厉害,叫醒了我。我披衣下床,站在黑暗中的院里看雨、听雨、喜雨、乐雨、醉雨。
我双手合掌,对天晃着,嘴里念念有词:老天爷,谢谢,多下点,下大点。果然,雨大起来了。如此三番五次之后,我困了,又上床睡觉。在雨声中,睡到了七点多。雨还在下,妈妈还没起床。我又站在屋檐下,双手合掌,向天祈祷,雨眼见大了起来。我压抑着心内的喜悦,就这样和老天爷互动着。去看看我夜晚起来放置的雨量计——一个上下一般粗的铁皮大缸子,缸子底已经有20毫米的雨水了。雨还在下,我想能下到30毫米就好了。我查了百度,说种麦子,下雨10—30毫米就行。30毫米就是最好的了,我不贪心。最后,我看有20多毫米雨。
下完雨,就有种麦子的。我和小叔小婶去了洛南老家。
几天回来,看见有麦子出苗了,远看,娇嫩的绿雾飘荡在田里,煞是好看。小婶说现在种麦不知墒情合适不,赶紧让佳佳——我小弟——把麦种上。小叔说,墒不行就不种了。小弟办着养猪场,效益很好;负责绿化工程公司的业务,诚信经营,口碑好;还买了车用于婚庆出租,从他的微信看,出勤率挺高;有时还得接送孩子上学。忙得很。但我还是想让他把麦子种上。
小弟种了,又遇上下雨了。我想,心诚则灵,真好。
在我心里,粮食价格再低,也是需要珍惜的,不能用价钱高低衡量。因为对待粮食,需要一种信仰——信仰太阳、信仰生命、信仰人类的生存。
土地是我们从太阳撷取生命之源的灵物,不可冷落,不可让其失去价值。我们的劳动,广大了土地的价值和意义,同样昭彰了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对未来的希望。
现在,麦子已经绿茵茵满地了。
我刚回来的时候,国槐又开花了。妈妈指着院墙外的槐花说:“槐报来年麦。”我问啥意思?妈妈说,槐树又开花了,明年的麦子要丰收了。
我说妈啊,天这么旱,麦子能不能种上,还说不准,这阵说丰收?妈妈说,你等着看呣。
现在看来,妈妈是对的。妈妈还说:“麦收八十三场雨。”我不解地等说法。弟弟说,麦子需要八月一场雨,十月一场雨,三月一场雨。哦,我明白了。八月的雨,为了播种;十月的雨,快入冬了,让麦子扎好根;三月的雨,让麦子分蘖好。
麦子绿茵茵,安抚了我的心。我是老农民的心底,不管这辈子干了啥事,关心农事,一直秉持着。麦子绿了,我心开始浪漫了,一个多月,不爱思考,耐不下心写文章。无所事事间,心里空荡荡的。现在就从《今年这个秋天》开始吧。
今年这个秋,也有不和谐声音。
为什么要宣传门前屋后不准堆放柴草?这些柴草树叶,可是养殖的饲料。我们村家家户户养奶羊,养牛,一丝一毫都不会被浪费。这是最令人感动的物尽其用,变成财富。咱这些坐办公室的,就该来农村看看,理解啥叫创造,关注财富来源。
为啥宣传不让烧热炕?老人们习惯了热炕。热炕对他们的健康,对农村秸秆的利用,都是一大利好啊。有人向我解释,说本地是污染重灾区,经常被通报,不得已而为之。
我就不理解了,烧柴草会有什么污染,那袅袅炊烟不过是我们记忆中感人、醉心的乡愁。作物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焚烧了,那是人家内部的一个循环的平衡。污染严重,便让经济最为脆弱的农民这个群体埋单,似乎于情于理于实际,都说不过去。
在艰难的农村,在农村产业表现出极大盲目性,不断自生自灭,造成巨大投资、人力、时间浪费,没有谁去总结、无人探讨的背景下,听闻这样的不遗余力“不要不要”的宣传,让人们心悸于口气生硬的“如何如何”处罚,格外令人不舒服。我负责单位普法多年,形成一个习惯,凡事都要问一句:违反宪法吗?符合法律规定吗?法律有禁止吗?
——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啥事情,特别是行政管理,必须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要如履薄冰对待,切不可无法无天。
真置身于“今年这个秋天”,我没了置身事外的浪漫了。我的感同身受,让我成了一个心灵上,真正的农民。我希望,“肉食者”来农村,说农民话,交农民朋友,吃农家饭。接近了,就亲了,就长了农民的心,有了农民的感情,生了给农民排忧解难的想法。
老农民快断层了!农村这种随物赋形的劳动、利用、创造的意义,将要消失了。
我在垦利黄河法治文化基地里,设置了“经典与现实的唱和”这个板块。在今年这个秋天,我想展示一下:
经典: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现实:亲近农民生活,便有工作方向。

作者简介:何跃文:祖籍陕西省泾阳县兴隆镇南程村。致力于黄河河口管理。已退休。现居山东省、垦利区康居。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