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尾闾的水运

文化   2024-11-23 00:02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旧社会至建国初期,黄河尾闾的利津、垦利交通闭塞,对外没有像样的公路,距最近的胶济铁路100多公里。黄河便成为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水运通道。
写黄河尾闾的水运,先要说东津渡。东津渡位于‌利津县毕家村南侧‌黄河岸边,始现于南北朝,兴盛于明清,是当时黄河上最东方的渡口,故称“东津渡”。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流路在利津入海,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铁门关被河水淤没,海港码头迁至东津渡。那时候河道自张家滩冲向对岸小街,再折向西岸直冲利津城东南角,城东南角和东城门的瓮城塌陷河中,再顺着东城墙根,从东关到北关、安家庄、梁家庄、庄科、大李夹河等村,至綦家咀再折向东北。大清河(黄河)这段圆弧形的弯道,为利津城的东津渡码头兴旺创造了条件。自张家滩南端的吕家,到东关、北关,皆有石砌码头,可停靠船数百只。
在北关有大型的粮食交易市场,称为“旱市”,“大字号”商家每天在旱市设囤收粮食。运进、运出的粮食俱在北关码头装卸船。据《利津县志》(1935年本)记载:“彼时物品云集,商人辐辏,是商业兴盛时期,又是水路陆路的交汇点和货物转运地”,有“朝发洛口,夕至利津”之快捷,商业盛于周围诸县,时称“小济南”。
那时候,我的老家左家庄,在利津县城东北约40公里的黄河东岸。光绪年间,利津县城和盐窝镇左家庄的农民来这里垦荒种地,逐渐形成了村庄。由于周围土地宽满肥沃,庄稼长势良好,收成频丰,数年间便成为了富庶的村庄,有千余户,五千多口人,已经大于盐窝镇的左家庄了。为了便于区别,人们称之为下左家庄,也有叫“新左镇”的。每年秋后,乡亲们船装车载,把农作物运到东津渡,再装船运往济南。特别是棉花、花生、大豆最受欢迎,老百姓高兴地说:种这些庄稼,“腿长”、价高,能挣大钱。
然而好景不长,左家庄的富庶让土匪眼馋了。1928年4月下旬,土匪“四大团”孙振友、张和源帮,联络收买了败逃到利津的军阀张宗昌余股黄风岐部200余人联合攻打左家庄。5月14日村庄被攻破,匪兵进庄后奸淫抢掠,杀死村民70余人,全村被洗劫十室九空。
匪患刚过,水患又来。1934年9月,黄河在利津决口;合龙处(现堐东村附近)又决口,黄河向东奔腾,左家庄被淹没地下一人多深。大水退去后,村民在黄河南岸重新安庄居住,有些土地被隔离在黄河北岸,庄稼收成锐减,村庄衰败,人们的生活也大不如前。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老人还健在,每当说起老左家庄,都会流露出骄傲、惋惜和留恋的眼神。
大自然恩赐给利津人黄金水道。当地的农产品、土特产装船往上游去,济南的布匹百货、烟酒副食、石头建材等工业产品自上游来。
黄河水运讲究“船使八面风”,意思是船如果从东往西行驶,东风、东北风、东南风自然是好风,甚至是偏北风、偏南风都能借用,主要就看甲长如何巧妙利用蓬帆“翱角”借风行船。(蓬帆下角有时在桅杆左,有时在桅杆右)翱角时甲长抱紧舵杆,稳坐在太平凳,指挥一个利索的船工,双手先抓紧蓬帆的角绳,在风转向的一刹那,牵动角绳使蓬帆转变位置。蓬帆刚甩过去的瞬间,船会倾斜一下,然后立刻恢复平稳;如果操作不当会很危险,不是倾斜而是倾覆翻船了!
利津距洛口约170公里,据老船工说:从利津逆流而上去洛口,如果遇上好风,夜间也能行船,头天傍晚在利津起锚开船,第二天早上就可到达洛口;若是船从洛口放下流,遇到好风,5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利津。
黄金水道拉近了利津和济南的距离。济南开埠后,利津人开始闯济南府,本事大干大事,本事小干小事,胸前挎一个香烟盒子,在洛口码头卖香烟,也能挣钱养家糊口。慢慢的利津在济南的人多了起来,城里、商埠都有人居住,洛口码头附近居住的最多。众人还捐款买了一块“义地”,捐款数额不限,根据个人财力而为,头面人物多数捐两块大洋。义地在燕子山附近,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一位綦老先生掌管。捐款人或是利津人去世,家人找到他,他就会给死者划出一块墓地。后来文化大革命搞破旧立新,加之城市开发建设,墓地早就不复存在。想来,綦老先生也作古了吧?
1938年,黄河在河南花园口夺淮入海,黄河利津段河竭,水运随即中断。1947年黄河复归山东故道,利津段的水运重启。当时,利津已经全境解放。县城附近的农民发家致富心切,有钱财的人自己干,也有的几家合伙置办船只跑水运的,以梅家庄和小街村居多,各有船几十只。船体大小不等,有的能装6万多斤。黄河上又重现了百舸争流、千船竟帆的繁忙景象。
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私有船只统一归“利津县船队”管理,走集体化道路。据知情人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利津县船队经常从上游装运救济粮到利津。每次卸完船,船工们打扫打扫船舱收集点儿粮食,家里的人就会少挨饿。
伴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黄河尾闾的水运码头也几经变迁。建国后,黄河南岸,左家庄附近的9号坝头建了码头,是黄河下游最后一个码头。码头上泊满了“鲁西大卯子”等各种船只。码头周围有饭店、马车店,杀猪场天天卖肉。还有的乡亲们挎着馍馍、油条、水煎包,穿梭于船只间叫卖。当时,黄河在青坨子入海的流路已经淤塞,从鲁西坐船来的人需要在左家庄住一宿,第二天才能去30里外的八大组。
1964年,垦利县城迁至西双河附近。油田来了,辛垦路通车了,从县城西部直达1号坝头,1号码头应运而生。主要是装卸上游来的石头建材,用于油田开发建设。
1号码头建成后,左家庄附近的码头逐渐停止使用,装卸工都转到1号码头干活。那时候装卸全凭人力,可不是一般劳力能干的活。例如卸船时一块背板绑在背上,几百斤的石头由两个人抬起来放在另一个人的背板上,那人背起石头要走过颤巍巍的跳板上岸,再使猛劲扔到石头垛上。如果气力不足,扔的不够远,石头滚下来,轻者砸伤脚,重者砸断腿!
1号码头距垦利县城4里路。有时候装完车,装卸工会爬到车上,跟车去逛县城。可有一次,一个司机却坚决不让上,装卸工便把车号记在心中,伺机报复。果然第二天那辆车又来了,几个装卸工挤巴挤巴眼,卯足了劲把石头装成尖,然后闪开,本想让这辆车“误”住看笑话,可司机看到装完车,抿嘴一笑,然后上车一加油门就走了!气得那几个装卸工跺着脚大骂:我*死你娘,可让这小子坑死了!白白地使了一阵子憨力气。后来才打听清楚,那是一辆太脱拉牌汽车,油田汽车数它载重量最大,有的是劲!
自从义和险工向下游修了10个坝头后,黄河大溜被逼向北岸,我们小队北岸的土地出现了严重坍塌,有时候一夜之间塌进黄河几十米,老人们心疼得厉害!1969年,河务局在我们小队的地头修建了埽头。此埽头既可以防止土地坍塌,又能把大溜逼向对岸的十八户引黄放淤闸,增加过水流量,一举两得。

1971年,河口油田大开发,胜利油田又把埽头改建成码头,命名为“利津中古店料场”。主要用于装卸、储存从上游运来的石头建材,为油田开发建设服务。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河口、孤岛、孤东、五号桩、浅海五大油田都处于黄河北岸,这处码头发挥了重要作用,储存的石头一直到1983年,才由汽车全部运出。

1972年春天,黄河开始出现断流,致使黄河水运时断时续;又由于改革开放后,公路运输快速发展,且有门到门、点到点,方便快捷的优势,黄河水运急剧下滑。当时利津县船队已更名为“利津县航运公司”,无奈之下遂于1980年全面停航,职工放假。黄河里的水运船只也慢慢地不见了。
至于黄河水运能否恢复,好似一个迷,谜底谁能猜得出呢?
(摄影  刘文明)

作者简介:李晨,生于济南,原籍垦利。青年推小车,中年管汽车,老年学写人生故事。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