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瞎话

文化   2024-11-20 00:00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时候,没有电灯电视,睡前爱听没有上过学、没念过书的父母亲讲故事、扒瞎话。其中的父女俩卖苇子,一路的“扒瞎话”,让我至今觉得好笑。
在利津县最北部渤海南岸,临近入海口的河滩里,生长着一大片芦苇。临近河堤上居住着一户人家,把这片芦苇视为己有,长年累月守护着。春季防止有人当芦草割去喂牲口,夏季防止放牧牛羊啃食,秋冬季更是看护得紧,防人偷盗,自己收割后卖钱。
平时都是沾化县的四扣,利津县的罗家一带盖房子打苇箔的人找上门来购买,售价很低,收入微薄。由于临近渤海,土地盐碱,不适宜种植农作物,所以靠采食胡绿豆,小野豆,黄蓿菜等野生草种籽,加上卖了苇子买粮食,勉强生活。一家人和农耕没了关系。
一天,男人推起独轮车,装上两捆芦苇,让女儿在前面拉着车去赶陈家庄大集。其目的,一是为了知道市场行情,便于今后再有人上门购买芦苇时不会要漏了价;二是让女儿开开眼界、见见世面。
路上女儿指着两旁的高粱棵说:“爹,这里的苇子杆咋这么粗呀”,男人说:“别说话!让人听见笑话。这是人家种植的高粱,不是苇子草。”
来到陈庄大集外的草市里,卖掉芦苇,存放好车子,就领着女儿逛集市。
女儿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惊喜地喊:“爹,这里咋这么热闹,这么多人啊,咱这是到北京了吗?”男人回答:“别瞎说,这哪里是北京,北京在咱利津县城里啦。”
爷俩拥挤着艰难地往前走,女儿说:“爹,我饿了。”于是男人就向赶集的人打听哪里能买到饭,被告知,前面就是大众饭店。走进大众饭店,一人买了一碗肉菜汤,两个大馒头。吃完饭,拿起饭碗往外走。走到门口被拦住,说饭碗不能拿走,男人争辩说:“这是俺花钱买的。”......
从集市北头来到集南头,看见从汽车站开出一辆大汽车。女儿惊奇地喊:“爹,那是个啥呀,咋爬得那么快哟?”男人回答:“它如果站起来,跑起来更快。”
这“瞎话”对现代青年人来说着实既荒唐可笑,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真的发生过。俗话说得好,“见多识广,少见多怪”。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很多学生分不清小麦韭菜,不认识很多庄稼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
据我所知,在我祖辈和父辈心目中利津县城是最神圣、最繁华、最向往的大都市。和我爷爷奶奶同时代的乡亲们都没人见过汽车,都没人到过利津县城,和我父母亲同时代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坐过汽车,到过利津县城的人也寥寥无几。
利津人,挺有意思,利津县城的人在县内有优越感,自认为比陈庄镇一带的北乡人高明有见识,而陈庄镇一带的人则嘲笑丁罗镇以北的人“洼孙气”。
在我看来,这也是“扒瞎话”。
(摄影  张小蕊)
作者简介:冉汝俊,利津县陈庄镇庄科中村人,1944年生,退休的科技工作者。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