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学唱戏

文化   2024-12-07 00:01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12月2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先生因病去世。作为先生的“粉丝”,不免回忆起童年、少年时代的往事——看电影。
1970年代,可看的电影非常少,主要是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和《沙家浜》,后来又有《海港》《龙江颂》《杜鹃山》《平原游击队》《磐石湾》《地道战》《地雷战》《小号手》《闪闪的红星》《侦察兵》《红雨》《春苗》《决裂》《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和《小兵张嘎》等。
由于看的次数多了,有些剧情、唱段已经非常熟悉。大部分的男人,包括男孩子,都会哼唱“临行喝妈一碗酒…...”“穿林海、跨雪原…...”“…...好一派北国风光.....”“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等。
女人,包括女孩子,都会哼唱“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听奶奶,讲革命…...”“听罢奶奶说红灯,言语不多道理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等等。
听得多了,我也学会了几段,其中最喜欢的还是《打虎上山》和《朔风吹》。
由于上级要求普及样板戏,公社电影队在各个大队轮流放映。一般先从公社驻地的村庄开始,每村一个晚上。因年龄较小,到外村去看电影,多数情况下是父亲抱着或背着弟弟,领着我。有次,邻村又放电影《智取威虎山》,因家务事较多,母亲坚决不放行,并说:“看了多少遍了,还看!难道要学会吗?”
父亲急得团团转,边帮助母亲做些家务,边和母亲“智斗”。他悄悄地让我拿好“马扎”在大门口等着,大声哭叫着“要去看电影”。他跟母亲辩解说:“孩子们哭闹着要去,我有什么办法?权当哄孩子吧。”
母亲也不“揭穿”我们父子演的“双簧”,就放行了。我们到现场时,已经没有地方坐了,“加演片”也已经演完,正片已经开始很久了。我们只能在银幕后边看“反面”。
放映队到我们村放电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放映员早早地在场院里架好银幕和放映机。孩子们很早就到场院里占埝儿。一般是几个要好的孩子一起用石块、砖头、马扎“占领”一个区域,连晚饭也不吃了,一边看着自己的埝儿以免被别人“侵占”,一边眼巴巴地等待着电影开始。开始的“加演片”——新闻简报,孩子们看不明白,感兴趣的只是看匆匆驶过的“小卧车”,同时争论着“小卧车”是否能“两头开”,毛主席是否就住在天安门城楼里。
“样板戏”电影及多次看过的故事片,情节已经烂熟于心,无需全部观看了。演到不喜欢看的部分时大部分孩子躺在地上睡觉,演到热闹、打斗的场面时,“值班”的孩子及时叫醒,快看。
《红灯记》中“磨刀人”出来时,有扔板凳激烈打斗要看,结尾的胜利场面要看;《智取威虎山》中“审栾平”的场面和有杨子荣的场面要看;《沙家浜》中新四军翻墙进入刁家大院的场面要看;《地雷战》中鬼子偷地雷的场景,特别是偷到“粑粑雷”的场景千万不能错过!《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和动画片《小号手》等,不但要全程观看,还要仔细看,要学会其中的台词和动作,以便在和小伙伴们玩耍、游戏时用得上。
电影放映到最激烈、好看的时候断片、换片,或出现其他故障是最难熬的。换片时间短还好,观众们会耐心等。如果是其他故障,时间一长,观众们难免会出现骚动。
有时“新片”在距离较远的两个村庄同时上映,一般是两个放映点提前商量好错开时间,“串片员”会将上一个放映点刚刚放过的一卷片子,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般送到下一个放映点。由于多种原因,两个放映点“串片”时会出现“空档”的情况,即一卷片子已经放完了,下一卷片子还没有到达的情况。这时,放映员会打开幻灯机,向银幕上投出“串片未到,请等待”的字样。一旦听到摩托车的声音,大家会自动让开一条通道,让戴着头盔“全副武装”的串片员尽快把片子递给放映员,放映员抓紧时间“倒片子”,尽快放映。有时,看一部电影,一晚上会看几次“串片未到,请等待”的幻灯片。
没有电影可看的晚上,大部分时间,是到大队部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练节目。一般冬天农闲时节,是宣传队排练、演出节目最忙的时候。晚饭后大队部的锣鼓声,就是排练节目的“集合号”。排练、演出的节目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样板戏”选段、“批林批孔”“学习毛主席著作”“家乡新貌”“三句半”“小吕剧”等节目是必须有的。在排练《红灯记》时发生了既尴尬又有趣的事情:李玉和被鬼子带走了,李铁梅担心地问:“奶奶,我爹还能回来吗?”扮演李奶奶的演员一时忘词,竟用土话说:“我看够呛。”好在都不是正式演出,才没有酿成大事故。那个年代,一旦“上纲上线”,怎么处置也难说,反正是“够呛”的。这些排练花絮,以后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成了当地的一条歇后语——某某某唱红灯记——够呛。
由于学习不紧张,也没有多少作业,孩子们便疯玩,模仿电影中的情节,或者唱几段京剧和歌曲。较大规模的游戏,是到生产队的场院里,堆放的草垛上挖“地道”,或者河滩上,分成两个队伍玩“打仗”游戏。大部分的孩子装备的“武器”,一般是“皮弹弓”“木手枪”或者是用自行车链子做、可以打火柴的手枪,头戴用柳条或者玉米叶子编的“伪装”。女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是“踢毽子”“踢沙包”“跳方格”“跳皮筋”。一边跳皮筋,一边唱着一个令人费解、难懂的数字儿歌“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后来听说这些数字是某秘密部门“马兰基地”的邮箱号或者是电话号码!
扮演地主或者土豪的反面角色,一般都不愿意演,要抓阄解决。被安排演坏蛋的孩子,会学着电影中的样子“让我演土豪?让我当坏蛋?我才不干呢”。潘冬子是都抢着演的,会自豪地说“红军战士潘冬子”,其中的对话“你爸爸是干什么的?杀猪的!还会杀人吧”更是经常使用。演胡汉三的会学着样子,恶狠狠地说:“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所有的账目要一笔一笔慢--慢--算,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智取威虎山》的对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是模仿最多的。
课间或者课外活动时,有的同学会站在课桌或者板凳上,双手斜握教鞭,双眼圆瞪,学着英雄王成的样子,大声吼叫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纵身一跃跳了下来。另有调皮的同学会在黑板上画个马尾巴,煞有介事地站在讲台上拖着长腔说:“下面接着讲,马--尾--巴---的--功---能……”等等。
冬日下雪或者雪后初霁之时,堆雪人、打雪仗是孩子们的最爱。有趣好玩又颇有情调的,是雪后初霁之时,太阳照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光线特别耀眼,麻雀也出来活动了。在家“猫冬”无聊的大人和不上学的孩子们,就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刚刚建好,还没有正式居住的“新屋”。
先在院子里打扫出一个空地,地上撒上一把麦子或者谷子,支起一个筛子,用一条绳子拴在支撑的棍子上,静静地等待麻雀进入“陷阱”。安排两个小孩注意观察“陷阱”的情况,其他人在“新屋”屋地中央,点上柴草生起“篝火”,架上三根木棍,挂起一只小吊锅,到院子里的柴草垛上,或者地面干净的地方,像“切豆腐块”一样切几块雪,放到吊锅里化水烧开了之后泡上茶。
父亲和邻居大叔一边烤火,一边喝茶,一边拉着京胡、二胡、板胡,我和弟弟及邻居的几个小孩,把腰带扎在棉袄外边,整理一下帽子,身披一件包袱皮,在屋子中间转一圈,抖擞精神地轮流上阵演唱“穿林海、跨雪原…...”“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老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
看来是应了母亲的话,真的学会了!
(摄影  张小蕊)

作者简介  李建功,男,1964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1986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东营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第一任主任,主任医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协东营市委员会第五、第八届委员.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