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健康   科学   2024-10-10 06:30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通常指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由 Neer在1972年阐明,是指上臂前屈或外展上举时,肩峰前下缘和喙肩韧带对肩峰下结构形成反复机械性压迫,从而引起肩部疼痛、无力和运动受限等症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理损伤分为三期:Ⅰ期,急性肩峰下滑囊炎和肩峰下水肿或出血,肩袖完好。Ⅱ期,肩袖肌腱炎期,肩峰下滑囊可增厚且纤维化。Ⅲ期,肩袖断裂期,肱二头肌长头腱也可同时断裂。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造成肩关节疼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诱发因素包括解剖性异常、动力性异常、长期不恰当的错误运动姿势和过度使用等。解剖学异常包括肩峰位置过低、钩状肩峰、大结节位置过高、肩峰前下缘骨赘形成、肩锁关节肥大和肩峰小骨等。动力性异常主要为肩袖肌群的功能障碍和盂肱关节的不稳定,导致前屈外展时肱骨头异常上移,从而发生撞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一般和喙肩弓的变化相关,后者则与盂肱关节或肩胛骨的不稳有关,主要发生于手臂经常在头上进行运动的运动员。



0

1

影像学表现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唯一的特异性X线征象是肩峰前下缘较大骨赘的形成,但多出现在晚期。该骨赘发生在喙肩韧带的肩峰附着处,从肩峰的前下缘伸出,朝着喙突,向内侧并略偏下的方向延伸,长度一般大于0.5cm。其余X线征象包括钩状或弧线状肩峰、大结节增生硬化、肩锁关节增生和肩峰倾斜度下降等,但均无特异性。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特征性骨赘


与X线相比,CT三维重建可以更好地显示肩峰形态和肩峰前下缘骨赘。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表现多种多样,程度轻者可无异常,程度重者可出现肩袖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慢性骨关节病等多种征象。与X线平片一样,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唯一特异性征象是肩峰前下缘骨赘,在斜冠状面或斜矢状面表现为骨性突出,常含有骨髓,从肩峰的前下缘伸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特征性骨赘的MRI

自旋回波T1WI(A)和快速自旋回波T2WI(B)显示肩峰前下缘骨赘形成,其内含有骨髓,从肩峰的前下缘伸出。同时该患者肩峰下滑囊明显扩张,提示肩峰下滑囊炎


MRI的任务通常不是建立诊断,而是要确定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和明确发病原因。MRI可以明确肩峰下滑囊炎、肩袖(主要是冈上肌腱)肌腱炎、肩袖撕裂、肩锁关节骨关节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或断裂等。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肩袖肌腱炎

T2WI显示冈上肌腱连续性完好,肌腱远端信号轻中度增高(箭),但未达关节液样高信号,符合肩袖肌腱炎。与肩袖撕裂的鉴别点在于肌腱连续性是否中断和其内信号强度的差别


此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通常发生于上臂前屈或外展上举时,而目前MRI一般是手臂放在身体旁边的静态检查,因此并不能真正反映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如果能在引发撞击的特定体位进行检查,MRI的价值将增加,最近完善的开放式磁体将使这一方法成为可行。



0

2

小 结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诱发肩部疼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常与喙肩弓的解剖变化相关,后者则多与关节不稳诱发的动力异常相关。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但只有肩峰前下缘较大骨赘形成为其特异性征象。MRI有助于明确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更多详细表述,请翻阅:

《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

主编:徐文坚   袁慧书

点击小程序

享购书折扣


更多骨肌影像学相关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更多权威影像知识

请关注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中华影像医学丛书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临床影像及病理库
内容涵盖20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临床影像诊断和病理诊断中曾诊断的所有病种。每个病例在介绍病人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展现了临床全部的图片资料,并由权威专家解析诊断要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