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春节将至,在中国人的亲朋好友聚会中,总有一个少不了的元素,那就是喝酒。在传统文化中,在特定节日喝酒,不仅能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更有借饮酒祈求美好愿望,《荆楚岁时记》:其中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描述了春节第一天,全家老少穿戴整齐,依次拜年,然后饮用椒柏酒、桃汤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借饮酒祈求新年健康吉祥的美好愿望。《甲午除夜》中写道“婪尾三杯饧一管,从今百事一时新”,“婪尾”指的是宴饮时最后一杯酒,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喝着最后一杯酒,期盼新的一年一切都焕然一新,充满了欢乐和希望的情感。
正因为在春节饮酒的文化这么浓郁,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有不得不喝的理由。有人就存在侥幸心理,虽然我不能喝酒,但我喝酒前来几片解酒药,是不是就可以豪饮一番不伤身呢?其实并不然,待小编接下来一一进行分析。
酒精进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
酒精进入口腔后,少部分在口腔黏膜被吸收。随后大部分酒精经食管进入胃,约20%在胃被吸收,主要通过胃黏膜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剩余酒精进入小肠,由于小肠表面积大、血液供应丰富,约80%的酒精在小肠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随血液流向全身。
- 乙醇转化为乙醛:进入肝脏的酒精,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ADH)作用下,将乙醇转化为乙醛。ADH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质中,能特异性地催化乙醇氧化为乙醛。
- 乙醛转化为乙酸:乙醛有毒性,会刺激人体,它在乙醛脱氢酶(ALDH)作用下转化为乙酸。ALDH主要分布于肝脏线粒体中,可将乙醛氧化为乙酸,大大降低毒性。
- 乙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在多种酶作用下,逐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排出体外。此过程产生的能量可被身体利用,或转化为脂肪等储存。
市场上各种类型解酒药琳琅满目,解酒药广告也是满天飞。根据其的解酒原理,大致可将现有的解酒药分为保肝类、补充解酒酶类、护胃类、利尿类、促醒类等五大类。
1
保/护肝类
为我们日常最常见的一类解酒药,主要成分奶蓟草提取物(水飞蓟素)、姜黄素、维生素B族、氨基酸等。能抗氧化,对抗酒精产生的自由基对肝脏细胞的损伤,减少毒素对肝脏的侵害,但不能增加酒精的代谢率,起不到真正解酒的作用。
2
补充解酒酶类
主要成分从厂家宣传的原理来看,某些解酒药含有复合发酵醋粉+微藻蛋白肽,以酶补酶,直接补充解酒酶,能加速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减轻醉酒症状。但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将蛋白质经口摄入,再经胃肠道的消化过程后基本变质失活,因此用补酶来达到解酒的效果是存疑的。
3
护胃类
主要成分有铝碳酸镁、硫糖铝等。其作用原理是药物成分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和损伤。就像给胃黏膜穿上了一层“防护衣”,当酒精进入胃内,这层保护膜能阻止酒精穿透胃黏膜,从而减轻酒精导致的胃部不适,如胃痛、胃胀、恶心等症状,减少酒精在胃内的吸收。导致在小肠的吸收增加,反而增加肝脏短时间内的负担。
4
利尿类
常见的成分有呋塞米等。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增加肾脏对尿液的生成和排出。当服用后,药物作用于肾脏的相关部位,促进水和电解质(如钠、氯等)及酒精的代谢产物的排泄,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加速解酒,只是将少量酒精排出体外,我们的肝脏需要不停工作来处理大量剩余的酒精。而且这类药物不能过度使用,因为过度利尿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后果。
5
促醒类
成分主要有纳洛酮等。酒精进入人体后会作用于大脑的某些受体,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昏迷或意识不清。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它可以竞争性地阻断μ-阿片受体,能解除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从而使醉酒者快速清醒,改善意识状态。此类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酒精中毒的中枢抑制症状,但并不会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综上所述,要想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喝酒,尤其是有肝病患者,酒喝得越多或酒龄越长,对其肝脏损害的程度就越重!
(本文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节气养生知识,可参阅专著《顺着节气养自己》(池晓玲 编)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