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集中的华州古村落——大明镇孙堡村

文摘   2024-11-15 20:15   北京  
千年历史永流传
作者 吉建军、黄玮、张莉娜

  华州区大明镇孙堡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以前叫作石佛村,因位于皇家庵附近的缘故,成了皇家庵的施主,就有了石佛之村名。该村是大明镇寺庙最集中的地方,不仅有佛家寺庙,还有道观,据史料记载,孙堡村所辖地域的寺庙,在明朝年间就有超过800的僧众,塔林占地60多亩,是关中东府一带寺庙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上清观遗址 黄玮摄
历史上,孙堡村有城墙和雄伟的门楼,一直以来都是塬上最高的建筑,据说站在门楼上,全县的景致尽收眼底,甚至还能看到渭北的北山。不过后来因为成了危楼被拆除。村子里原先有3棵大树,占地一亩多,树枝上都能睡人,村里人经常在树荫下吃饭乘凉,或者聊天开会,非常惬意。后来这几棵大树都被砍伐了。一棵皂荚树很粗大,中空的树洞里可以很宽敞地坐上3个成年人,4个小孩在里面也没有任何问题,经常会出现孩子们在树洞里玩耍,最后在里面睡着的事儿。后来因为遭遇了雷火,皂荚树也毁掉了。
据村里老人介绍:孙堡村所辖的王崖村、王堡村、刘崖村、张堡村,因寺庙遍布而沉淀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最早的传说是在三国时期,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挥师北伐,却屡屡兵败。有次,将士们都被打散了,姜维独自骑马疲惫不堪地走在山上一片竹林里。经打问,方知这山叫作铁笼山。他猛然想起诸葛亮曾经的一个断言:铁笼山上尔有难,借水浇花能生还。他赶紧弃马前行,终于看到了一座寺院,正要敲门,却发现身后追兵已近。姜维只带着诸葛亮留给他的一张没有箭的弓。正着急时,追兵射来一箭,正好射中姜维身边的竹子,姜维见状赶紧把箭拔下来,开弓射箭,将追兵杀死,然后立即转身进了寺庙。一看,一个老和尚正在大殿前浇花,姜维才明白诸葛亮留下那句话的意思。
当然这些传说是后人演绎的,而《三国演义》上确实有姜维兵败铁笼山的故事。这个铁笼山,据传说就在大明镇孙堡村,而这个寺庙,也确实存在,与传说中不同的是,这是一座尼姑庵,名字叫泰通庵,当地人也称“抬头庵”。
老人们说:先有泰通庵,后有鱼进川。传说铁笼山下缺水,村里人拜龙王很长时间了,很是虔诚。后来有一天,村里人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一条大乌龟从龙王沟游进川,村里人就追着大乌龟,第二天就有了泉水涌出,解决了村民们的吃水问题。
传说泰通庵是元朝末年建立的。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灾难频仍,朱元璋跟着家人逃难,过了黄河走到陕西地界后,他与姐姐失散。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想找到皇姐,派人多方打听,得知她在华州泰通庵出家,于是打着来华山进香的名义,从南京到华州寻找皇姐。朱元璋到了华州,遭遇了山洪暴发,属下们搭起人桥,朱元璋才得以顺利渡过洪水。一路上朱元璋的衣服被路两侧的树枝和杂草挂得破破烂烂,大哭道:“难道上天不想让我与皇姐见面吗?”经过千难万险,朱元璋见到皇姐的时候,已经衣衫褴褛,而且全身都是泥土,与逃难的时候差不多了。皇姐一眼就认出了弟弟。朱元璋这才明白,这一路上的劫难,都是为了恢复他原来的模样,以便姐弟相认。
朱元璋与姐姐相认之后,就劝姐姐回到南京皇宫,可是皇姐已经看破红尘,又怨朱元璋连年征战,杀戮太甚,执意留在这里为弟弟祈福,也为亡魂超度,借此消除家族的罪孽。朱元璋见皇姐态度坚决,也不好勉强,就只好同意她继续留在这里出家,把泰通庵改成了皇家寺院,并下令免除周边村民的钱粮赋税。
泰通庵后来被人们传成了“抬头庵”,而这个被念转音的“抬头庵”还有另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华州东边的一个堡子里有一个大财主,仗着财大气粗,娶了个小丫头做童养媳,这小丫头真是能干,无论是家里的活还是地里的活儿,都是一把好手,特别是在地里干活,比成年男子还能干。可是做死做活得不到一个好,经常被虐待毒打,有一次,这丫头给婆婆铺床,几根头发没打扫干净,恶婆婆就心生怨恨,说几根头发把她硌得一晚上没睡好,指拨财主儿子殴打小丫头。打完之后把她关在了小柴房。小丫头实在受不了,半夜趁人不备偷跑了出来,翻塬爬坡跑了几十里路,来到一条河边,她又累又渴,就用手掬水喝,觉得这水清凉可口,不仅解渴还能解饿,更能解乏。喝完水一抬头,她看见河边有个慈眉善目、须发尽白的老神仙。原来,老神仙知道她有难,一路保护,现在现身,就是要度她修行。老神仙劝导她,要造福天下苍生。于是老仙人就在小丫头抬头的地方用法术化了一座寺庙,所以就叫做抬头庵,这小丫头就成了抬头庵的第一任住持,她宣扬佛法,又通晓医理,免费给当地百姓看病,信众越来越多,寺庙的香火也越来越兴盛。而她遇到神仙的那条河,就叫作“遇仙河”。如今仍然静静地流淌,滋润着沿河的百姓。
上清观出土的瓦当 黄玮摄
孙堡还有一个道观叫做“上清观”,始建于元文宗至顺三年(公元1333年左右),至今已经有将近700年的历史了。遗址处于泰通庵南侧,与泰通庵共占地60余亩。上清观一直保存到1949年之后,后来作为村办小学的校址。近几年,考古人员对其遗址和出土文物的地方进行了试掘,发现地表下约80厘米有原建筑基础存在。基础为条形青砖基础,宽60厘米,呈现出大殿形态,殿间用青砖铺地,柱基石间隔均匀并无缺失。殿外发现大量条砖、瓦砾、瓦当……后经对近处几个坡上断层发掘,由下往上堆积的文化层依次为汉、唐、元、明时期的陶器、瓷器残片,还有比较完整的条砖与残缺的瓦当……出土的一块石碑,记录了上清观修建的时间以及道观的范围:“上清观常在川口石硙二窠半涧下地……西至天河西坡,北至天河”,出土的石刻赑屃驮着石碑,足以证明上清观的历史渊源。上清观遗址上不断出土的历史文物,记录了上清观700年的历史沧桑。
上清观旧址附近还有一个皇姑墓遗址,里面埋葬着老皇姑。当时这座古墓旁边,还有石碑碑文记载了这个皇姑墓主人的身份,村里的一个80多岁的老人回忆,他小时候还曾见过那块石碑。“破四旧”时被村民们搬下来了,放在河道里当作洗衣服的石条,后来大炼钢铁的时候,因为是青石材质的,被砸碎烧了石灰。
据当地村民介绍,孙堡村曾经有一个很大的关帝庙,后来拆掉了,关帝庙旁边有一棵上千年历史的槐树,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砍伐,充作了大炼钢铁的燃料。
王崖村和王堡村也是川里的老住户了,据说是明朝大移民时候,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这里也成为王姓在关中东府的一个重要分支地。孙堡村村委会主任王明军说:“曾经有潼关的同宗来村里寻根,据说当年有王家弟兄俩出走潼关,如今已经在当地成就了140余户的规模。”
沟南村和沟北村以一眼泉水的两个分支而分别命名,据村里老人说,这个村原来是因为涨水而迁居到这里的,具体从哪儿迁来的,已经不可考,从村名上看,应该是来自于一个有水的地方。沟南村原本叫沟北村,因为在农业合作社时期,先成立的初级社,沟南、沟北就成了一个沟南大队,分别成了沟南大队的一队和二队。成立高级社之后,改为沟南大队,后来几经变迁,就从沟北变成了沟南村这个村名。
传说村里的这沟泉水,是从黄崖流下来的,一泉却有两个眼,流出两股水,一股朝南流,一股则朝北流,形成了沟南村和沟北村特殊的两个村子。
村里有一座很古的佛寺,名字已经不可考,大概也是尼姑庵,因为村里的老人们还把这座寺庙的遗址称作“庵里”。还有一座云溪宫的寺庙,因为寺院后面有一条溪流而得名,原本寺庙保存完整,有上殿、下殿和中厅,还有门房,上下殿塑着很多大神像。不过这座寺庙在新中国建立前就衰落了,改成一所村办小学,后来成为云溪小学的校址。

原文来源:网友推荐、掌上华州
原文作者:吉建军、黄玮、张莉娜
整理编辑:掌上华州、华州文史荟萃

华州文史荟萃
探索华州人文历史 记录华州风土习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