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看见漫山遍野红枫一般的柿树,不仅想起过去在华县老家常吃的柿面。柿面的主要原料是熟软的柿子和炒熟的大麦加工而成的一种面状食物。把熟软的柿子去蒂捣烂,与炒熟的大麦一起拌成粘泥状,再用筷子夹成小疙瘩,村人称之为“柿粑”,晾在竹席上,经秋日的阳光照晒几日,晒的过程中反复搅动,用筷子夹成黏糊糊的小疙瘩,晾晒期间又用竹耙来回搅动,干后就成了玉米粒大小的颗粒。然后用磨面机磨成粉,就是柿面。在过去粮食短缺的日子,柿面和玉米、红薯、大豆等杂粮一样,被家乡人用来裹腹充饥,每年几乎家家都要做柿面。于是,深秋时节,在麦场边上靠着土坎的地方,用砖块石头架起一口被烟火熏得黑乌乌的大铁锅,筑成一个简易的灶膛。大家轮换着,东邻西舍这家炒完那家炒,今天不炒明天炒,村子里到处弥漫着大麦炒熟的香味。不几日,家家门前,包括麦场空地上,一片一片的竹席上都晒着黏糊糊的新“柿粑”,和屋檐下挂的一串串柿饼,树杈上搭的一串串苞谷穗儿,一起把整个村子映衬得红红火火。用柿子做成的柿面不用说是甜的。于是,柿面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最爱。上学时大家都不忘带一点柿面去。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个都把从家里带的柿面拿出来,有的用洋瓷缸子盛着,有的用粗瓷碗装着,有的甚至用一片纸包裹着,用竹片削成的简易勺子舀着吃,吃得满嘴满脸都是柿面粉,有的吃着柿面嘴还不闲,一说话,柿面粉喷得如烟似雾。大人们吃柿面自然不会像小孩子那么邋遢,最常见的是用开水烫。开水烫过的柿面就叫“柿面沫糊”。冬天,人们早晨出门干活前顾不上生火做饭,就用开水烫一碗“柿面沫糊”。也有一种吃法,用少量的水将柿面拌成麦饭状,简单快捷,可以说是颇具特色的乡间快餐。这些都是临时充饥的简便吃法,柿面还有接济主粮的吃法,就是把柿面与麦面搭配起来蒸馒头,俗称“柿面馍”,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也有烙柿面盒子饼的,外形就是个麦面饼子,里面包一层柿面,有的把柿面垫在花卷里,各种各样的吃法,口味在其次,重在节省主粮。有的仔细人家还把柿面放到过了年的麦收时节,这时候,柿面就成了稀罕物。大热天从地里干活回来舀一勺柿面,用凉开水搅匀,喝一口,清爽,凉甜,可口又解渴。如今,早已告别了为缺粮少吃而犯愁的那个岁月,柿面便被尘封在了乡村历史的记忆里,鲜有人去做了,倒是满山遍野的柿树年复一年,开花,结果,灯笼一样的柿子红了一秋又一秋。作者简介:王政,陕西华州人,陕西省作协、书协会员,澄城县作协副主席,作品见于省内外报刊。散文集《浅流漫迹》获第二届杜鹏程散文奖提名。
原文来源:华山风骨
原文作者:王 政
整理编辑:华山风骨、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