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单一房企开发的组团项目达到一定的建面,我们称之为超级大盘,每个区都有那么几个典型的代表;
俺挑点建面在两百万以上的来举例,就比如:
南山:华润城系列、绿景白石洲
福田:岗厦旧改系列
宝安:领航城系列、鸿荣源珈誉府、沙井海岸城
龙华:鸿荣源壹城中心系列
这类楼盘一般来说都有这么几个特点:
1,自带大型商业(几十万建面起步),大型购物中心啥的就在楼下,消费购物比较方便,也多个日常逛的地方。
2,通常会有地铁, 而且普遍能实现社区和地铁的接驳,便利性不错且实际的体验比一般地铁还好点。
3,学校或多或少都还行,尤其是楼龄越新的那些,都能被名校集团化给照顾到,哪怕含金量不那么行,牌子也是个正面亮点。
4,位置都还行(在同价位而言),基于上述三点刚需三宝出生就能标配,哪怕位置原来不行,凭着这些个条件在地段上也能一定程度靠自己逆天改命。
5,交易会比较活跃,哪怕把组团项目分期当成单独楼盘来看,分别的楼盘热度和流通性、交易量都是相对优的选择,基本是对应价格段的标杆。
但是呢,这几年这类楼盘在过去几年互联网的主流观点中,普遍是不那么受待见的那种,整体态度都比较负面和消极,原因大概是这么几点:
1,容积率有点太高了,毕竟大多都旧改来的,若不加容积率压根就盖不起来,通常的密度都会有点高,进而造成偏压抑的感受,内部的梯户比也一定程度会受影响。
2,供应量大,跟上篇聊到的“村”盘是同款问题,就是小区内太多挂盘的了,卖的时候容易相互之间影响进而造成踩踏,导致不好卖或出不了理想的价格。
3,供应量会新增,就是通常超级大盘在没有开发完之前后面还有很多期,每期的面市都会影响到前期二手的销售,尤其是房企本身对流通性要求更高或官方限价啥的,二手的竞争力不行,价格自然会受到影响。
很显然我这种刺头肯定是有不同意见的, 上篇《神盘—北环五村》大的中心思想也能直接套上;
1,二手房的价格是充分市场化的结果,在互联网如此高效的现在,信息不对称少之又少;尤其是踏进小区就能一目了然的地铁、学校、商业、品质、户型、容积率啥的,想不知道都难。
在这个背景下,大部分的优劣势早已标好了价格,买卖双方会自然形成博弈,最终得出合理的价格,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由价格调节够之后也就不再是多大的问题了。
2,供求关系这问题,正如上篇聊的,越是市场环境差的时候,价格受影响就越大,确实是个问题;
但我们如今是作为买家的身份进入市场,很久后的未来才是卖家,在当下恰好史无前例流通性的低迷节点受影响大的时候,这类房子可能反倒会成为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哪怕市场持续低迷,现在低买以后同样低卖也未必是问题,因为本身这类房子如果价格预期不变在市场中的顺位流通性偏好,而市场环境如果回归正常或趋好甚至可以进一步有更好的价格表现。
3,供应量新增对存量造成影响的问题上,主要还是新房限价,因此许多人认为新房在持续销售的过程中会分流掉二手的购买力,进一步带动砸盘。
但实际上20年之前互联网上大部分声音都是在体量,买房要买在有新房的附近,这样周边新房一轮开的比一轮高,同时还会用大量的广告投放宣传片区,能把片区的天花板、想象空间给拉起来。
显然这两个角度都是没啥问题的,只不过限价这个变量是会随着调控需要而变化甚至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对于超级大盘要不要买,是否推荐我还是觉得也没那么重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但这类楼盘通常性价比有优势又或者入市就是市场中的标杆,作为买房时的尺子来比较和衡量会自身会面临大部分可能性选择是否划算,是很有价值的存在,应该是比较值得作为重点关注的。
同时也是想借这么几个案例,让大家明白不能单方面的吸收一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包括我说的),很多的问题或观点并没有那么绝对,本身也是动态的存在,大家在买房时还是得多点思考,这样才不容易被带偏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