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歌手戴佩妮近日在记者会上称自己患上耳石脱落症,这种病会引发眩晕,导致她不敢做太大的动作,无法在后续的演唱会上跳舞。
她透露第一次发作是3年前,晕了五六天,“躺下去就会360度晕眩,像是船在翻”,她表示这几年发生过3次,一旦发生就得去找医生复位,治疗完成还会再晕半天,需要丈夫搀扶返家,且医生表示一旦患病就必然会复发,俨然不治之症。
她还透露姐姐和哥哥同样受此困扰,并调侃:“难不成是我家遗传吗?”
耳石症学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叫“位置性眩晕”,此病一般只会在体位改变时出现,且每次眩晕持续时间多不超过1分钟就会缓解,是一种良性的疾病,不危及生命。
之所以会发生“耳石症”,是因为患者的耳石由于疲劳、外伤或其他不明原因,从前庭剥落,移位到内耳半规管的淋巴液中,从而刺激半规管,影响了平衡功能,使人产生剧烈的眩晕。
①天旋地转的眩晕,时常伴随恶心、呕吐、心慌、出汗、面色蜡黄,严重者还会出现腹泻。
②时间不长,通常在1分钟以内。
③势改变时才会发生,通常是躺下或起身,或是睡觉时转身。有时抬头或低头的角度偏大也会发生,还有些人在美发店洗发时会发生。
④“耳石症”眩晕现象会在数日内重复发生,通常是因为相同姿势或动作引起。
“耳石症”发病高峰群体是50~6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骨质疏松等状况的发生,耳石的质量及数量也会随之改变。
受外力撞击后,可能影响平衡系统内部精细的构造。
有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比例较高,但具体原因未明。
颈椎病会刺激颈部的血管,导致血管受压迫,发生痉挛,引起内耳的缺血,出现耳石脱落的现象。
但是,在临床中发现,从几岁的小孩到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都有可能出现“耳石症”,并且工作压力较大、生活不规律、睡眠不好、容易焦虑、情绪压抑的人更容易得这种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耳石症”发病率在青壮年人群中有增高的趋势。
过大的压力会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睡眠不好的人更容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耳的小动脉痉挛、细胞缺血,也会导致“耳石症”的发生。
“耳石症”在发作期间,只要放慢躺下和起身的速度,避免突然地抬头和低头,勿朝患侧方侧睡,通常眩晕会自我缓解、消失。
如果眩晕感依然持续,可以到医院五官科就医,有的经过数次治疗,症状可完全消失。
而对于外耳道耳屎如石,五官科采取耵聍软化法和冲洗法,基本1次冲洗干净,尤其对外耳道小的小朋友及配合度差的患者非常有效。
1.尽量避免快速转动头部或变换身体姿势;
2.搀扶支撑物再起身;
3.头晕发作时,先慢慢坐下;
4.留意除了眩晕之外,是否还有全身其他异常症状。
“耳石症”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视物旋转、头晕症状也不能忽视,不仅会让患者产生紧张感,同时在从事某些高危作业、开车时,一瞬间的眩晕也有可能出现危险。
所以,在病发后需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减轻症状。
另外,平时多锻炼身体,使平衡功能保持良好状态,对于预防“耳石症”的发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耳石症是良性疾病,但耳石回到“原来位置”后,也可能在数日、数月、数年后复发,把握好以下4个时间点,防止耳石“再逃跑”。
复位治疗后,静坐半小时有助耳石稳定在椭圆囊,避免它再次脱落。
复位治疗后3天内,将床头抬高45°,可以在床头多铺一床被子营造一个斜坡,注意不要单纯垫高枕头,以免影响颈椎。睡觉时要轻轻地向后躺下,左右翻身时也应轻柔。
由于美发、牙科检查时,患者会被要求将头部保持在某些特殊的位置,易致耳石再次脱落。
复位半个月内应避免登高、游泳等较剧烈运动,保证睡眠充足、心情舒畅、忌烟酒,以免焦虑急躁、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再次诱发耳石脱落。
有的人耳石症发作次数多了,会慢慢找到规律,比如熬夜了、劳累了、最近压力太大或者免疫低下等,注意避免此类因素,就能减少复发。
建议怀疑耳石症的话,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并及时进行专业的复位治疗哦~
刘红兵 二附院耳鼻咽喉头颈科 主任医师
擅长:鼻腔鼻窦手术,尤其是难治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个体化治疗、内镜鼻眼相关外科手术、内镜鼻颅底相关外科手术、过敏性鼻炎及鼾症的诊治等。主任医师、教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鼻颅底与嗅觉专家委员常务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装备专委会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会长,江西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过敏医学分会委员。
谢 雯 二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耳聋、眩晕、耳鸣等耳内科常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曾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学习。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访问学者、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青年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眩晕分会委员。
综合:家庭医生报、生命时报、新闻晨报、扬子名医团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正版图片库123RF、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