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无症状和有症状尿路感染(UTI)与蛋白尿/白蛋白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系统回顾,并提出在蛋白尿筛查中排除UTI的临床实践是否合理。以下是更为详细的总结:
1. 无症状UTI与蛋白尿/白蛋白尿的关联
研究显示,无症状UTI与蛋白尿/白蛋白尿之间的关联非常有限。许多研究表明,即便在无症状菌尿的情况下,蛋白尿或白蛋白尿也很少出现。具体分析显示:
糖尿病患者:在一些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确实观察到了无症状UTI与蛋白尿的共存,但这种共存很可能是由基础疾病的病理过程(如内皮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导致,而不是UTI直接引起蛋白尿。这些患者通常伴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性肾病,这些基础病变与蛋白尿存在关联。
儿童群体:多项针对儿童的筛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无症状菌尿与蛋白尿无显著关联。这些研究表明,儿童的无症状UTI通常不会导致蛋白尿。因此,蛋白尿筛查在无症状UTI检测中的作用有限。
2. 有症状UTI与蛋白尿/白蛋白尿的关系
有症状UTI(特别是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通常伴随明显的蛋白尿或白蛋白尿表现。相关研究表明:
蛋白尿的改善:在许多研究中,UTI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蛋白排泄量明显减少,这提示UTI本身可能导致蛋白尿。具体而言,有症状UTI患者的蛋白尿表现为肾小管型蛋白尿,尤其是在上尿路感染中更为明显。
与感染位置的关联: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往往导致显著的肾小管型蛋白尿,而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通常不会引起显著的蛋白尿。这表明,感染位置可能决定了蛋白尿的类型和程度。然而,这种蛋白尿的确切性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3. UTI患者蛋白尿的类型和性质
关于UTI患者蛋白尿的性质,研究指出: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引起的蛋白尿通常为肾小管型蛋白尿,偶尔伴随白蛋白。这种蛋白尿表明上尿路感染对肾小管的损害。
下尿路感染(膀胱炎):膀胱炎等下尿路感染中蛋白尿不常见,多数病例仅表现为生理性微量白蛋白。
复发性UTI和尿路结构异常:在伴随输尿管反流等结构异常的复发性UTI患者中,蛋白尿的模式可能变为混合型,即既有肾小球型又有肾小管型蛋白,这提示结构异常可能增加尿蛋白的复杂性。
4. 技术干扰因素的考虑
使用试纸条检测蛋白尿时,可能受以下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假阳性结果:
尿液pH值:碱性尿液(pH > 8.0)容易导致试纸条显示假阳性蛋白尿结果。这是由于尿液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碱性物质。尽管如此,免疫测定法对尿液pH值的影响不敏感,适用于UTI患者蛋白尿的准确检测。
白细胞、细菌蛋白和膀胱脱落细胞:这些成分可能与试纸条的蛋白试验反应,导致假阳性结果。尤其是在有UTI的情况下,蛋白试纸条可能因反应于膀胱脱落细胞、细菌或白细胞而显示阳性。
血尿和月经污染:试纸条对血红蛋白和月经污染较为敏感,尤其在血尿明显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假阳性,但这一情况在特异性免疫测定中影响较小。
5. 研究结论与临床实践建议
基于系统回顾,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改进方向:
无症状UTI患者的蛋白尿检测:现有证据不支持无症状UTI导致蛋白尿或白蛋白尿的观点。对无症状UTI患者无需特别筛查蛋白尿,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筛查中不需排除UTI,因为无症状菌尿与白蛋白尿的因果关系缺乏证据。
有症状UTI患者的蛋白尿检测:在UTI治疗后进一步检测蛋白尿,以确保检测结果反映肾脏的真实情况。抗生素治疗UTI后若蛋白尿持续存在,则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肾脏损害,需进一步检查。
改进的研究方向:未来研究中应使用更精准的免疫测定法对UTI相关蛋白尿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蛋白尿的具体来源和性质。这将有助于鉴别蛋白尿的病理来源,避免因UTI引起的非特异性蛋白尿干扰肾脏病变的诊断。
总结
本研究回顾表明,无症状UTI不引起蛋白尿/白蛋白尿,而有症状的上尿路感染则可能导致肾小管型蛋白尿。在无症状UTI患者的蛋白尿检测中,无需特意排除UTI,这可简化检测流程并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在有症状UTI患者中,建议在治疗后继续检测蛋白尿,以确保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ndt/article/21/11/3031/187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