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徐全庆:永远的代销店

文化   2025-01-23 17:01   河南  






























徐全庆:永远的代销店

突然看见一个老人,背微驼,头发花白,面容慈祥。分明有些面熟。我努力在记忆里搜索。很快想起来,他是刘光亮,我们已有将近三十年没见面了。
那时候我还是个记者,刘光亮是供销社的代销员,我曾经采访过他。
接到任务后,我做了必要的功课,直接去了他的代销店。太阳刚刚升起,代销店的门还锁着。阳光照在大门上,红彤彤的。
我坐在温暖的阳光里等待着他的到来。太阳渐渐升高,阳光也变得刺眼起来,他还没有到。我变得焦躁起来,甚至怀疑他是否值得采访。
八点多钟,他终于来了。见我站在门口,他抱歉地笑笑:“买东西?”这是把我当顾客了。
我心里有气,故意不说话,跟着进了屋。店里摆满了烟酒油盐、各种日用品,还有农资农具,满满当当的,但都井井有条。
他大概以为我在挑东西,便拿出一个笔记本兀自看起来。
我说明了来意。“我有什么好采访的?”他说,脸竟然红了起来。
我看向他的笔记本,上面记的是村民托他代买的东西。原来他刚才已经在村里跑了一圈。我的脸有些发烧。
陆续有人来买东西。我坐在椅子上,看他忙忙碌碌。没人的时候,我就问他一些问题,都是事先准备好的。
九点钟,他说要去镇上进货。我问:“每天都去?”
他说:“一星期一次。有时村民急需用某样东西,店里又没有,也会临时跑一趟。”
我说:“我和你一起去。”
“二十多里山路呢,不好走。”他说,分明不想我跟着去。
但我怎么会不跟去呢?为了能深入采访,我决定全天和他在一起。我们骑着自行车出发了。山路弯弯曲曲,坑洼不平,还要上两个坎子,骑起来很费劲。
两个小时后我们到了镇上。他对镇上的商店很熟悉,每一家卖什么都清清楚楚。我们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将要买的东西买齐了。他的车把上挂了好几个鼓鼓囊囊的袋子,车后座捆着更多东西,像小山一样高,从后面完全看不到他。
我要帮他分担一些,他不肯。禁不住我再三说,他才把车把上的袋子分给我两个。
他说:“到饭点了,你去吃点儿饭吧,我等你。”
“你不吃?”我奇怪。
他变戏法似的从怀里拿出两个馒头,说:“我每次都吃这个。”
我的眼睛突然有些潮湿,说:“我请你下馆子。”
他终究没去。
返程,路似乎更差了,我很快就气喘吁吁了。过一个坑洼时,自行车一跳,我摔倒了。他慌忙停下车,看看我没事,说:“你第一次走这山路吧?小心点儿,我腿上摔得都是疤。”
我让他拉起裤腿,果然疤痕累累。
上坎子,更费劲了。他屁股离开车座,弓着背蹬车,像头牛。我也学着他的样子蹬车。坡越来越陡,他从车上下来,推着车一步一挪地前进。如果不是跟在他后面,我真想躺地上睡一觉。
回到代销店,他略略休息一下,就去给村民送刚买的东西。“还要给他们送去?”我奇怪。
他说:“一个老人,一个残疾,不方便来。”
那次采访很成功,我因此获得了报社领导的表扬。
再次见到刘光亮是几年后。我听说他下岗了,那个代销店也卖了,就去看他。他才四十多岁,人却显得有些苍老。
那时候供销系统正在改革,很多基层供销社或卖或租,人员大多下岗。但我对他的下岗还是不太理解,说:“你是咱们县供销系统的一面旗帜,怎么能让你下岗?”
“社会进步了,很少有人去代销店买东西了。”他说。
“你不遗憾?”我问。
“遗憾,毕竟还有几户村民需要那个代销店。”他叹了口气,“没了代销店,他们就不方便了。”
回到报社,我请领导帮他呼吁一下,但领导说:“大环境如此,又能奈何?”
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没想到今天碰上了。
“你后来干什么工作?”我关切地问。
“在山里承包了几亩地,顺便帮那几户村民代买点儿东西。后来又干回了老本行。”他说。
“老本行?”
“我成立了个农资合作社,帮农民代买农资产品。”他说。
我心中疑惑:现在交通好了,网上购物又很方便,谁还请他代买东西呢?他分明看出了我的疑惑,拿出手机给我看。他的手机里有很多微信群。每天,大家会把需要买的东西通过微信发给他或打电话告诉他,他再联系供货方。
“我给他们买的东西质量绝对有保证,而且价格还低,他们当然愿意选择我。现在,我还帮他们联系农产品销路,他们都很依赖我。”
我一拍脑袋,说:“这次供销系统在改革,你又走在前面了。”
他腼腆地笑了:“我不懂什么改革,我只知道村民需要我,我就真心帮他们。”
我目送他远去。他的背微驼,继而变得挺拔,渐渐地变成了当年在代销店时的模样。
-----
-----
悦读丨徐全庆:黄河守卫者
悦读丨徐全庆:借车
悦读丨徐全庆:活着的人
作者往期作品


用小小说讲中国故事

小小说传媒

小小说选刊
《小小说选刊》于1985年1月创刊,至今已编辑出版800期,月发行量在全国文学期刊中居于前列。曾两次荣获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刊物定位为“中国小小说品牌期刊”,形成了恒久的品牌和名牌效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