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J最新综述丨肾活检在膜性肾病诊断中的作用:现状与思考
文摘
健康
2025-01-22 17:04
北京
膜性肾病(MN)作为常见的肾脏疾病,其诊断与治疗策略一直是肾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对MN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究,如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等靶抗原的发现以及相应血清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MN的诊断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然而,肾活检在MN管理中的地位仍备受关注。近期,欧洲肾脏协会(ERA)官方期刊CKJ刊载的一篇综述结合临床案例与研究进展,深入剖析肾活检在MN诊断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且深入的指导。本刊整理核心内容,以飨读者。在过去,MN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但这种分类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2009年PLA2R作为靶抗原的发现成为MN研究的关键转折点,此后多种相关抗原陆续被识别,约90%的MN病例可归因于这些抗原。血清抗PLA2R自身抗体滴度作为高度特异性的诊断与预后生物标志物,使得仅依据血清学检测诊断原发性MN成为可能,进而引发了关于肾活检必要性的广泛讨论。传统上,肾活检在MN诊断中占据核心地位,其能够提供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血管等多方面的病理信息,对于明确疾病类型、评估病变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通过观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球蛋白 G(IgG)和补体沉积等典型病理特征,可确诊MN,并依据病理分期指导治疗决策。然而,随着血清学诊断技术的进步,肾活检的这一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一位43岁女性患者,表现为6个月的肾病综合征(蛋白尿7 g/d,血清白蛋白2.6 g/dl),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1.1 mg/d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6 ml/min),无系统性疾病史及合并症,未服用特殊药物。血清学检查仅PLA2R抗体呈高滴度阳性,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后,虽然血清PLA2R抗体转阴,但9个月后肾功能恶化(血清肌酐升至2.9 mg/dl,蛋白尿增加至13 g/d)。肾活检显示8个肾小球全球硬化、2个节段性硬化,其余26个肾小球呈现MN经典特征,免疫荧光可见 IgG4(3 +)、C3(+)、C1q(±)于上皮下沉积且PLA2R染色阳性。基于此,后续调整治疗方案为使用obinutuzumab。此案例表明,尽管血清学指标和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与治疗指导意义,但在部分情况下,缺乏肾活检提供的组织学信息可能导致患者管理的困境。如该患者在RTX治疗后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病情变化,肾活检结果为进一步治疗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凸显了肾活检在特殊临床情境下的重要性。血清学检测凭借其非侵入性的特点,在MN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抗PLA2R抗体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诊断流程,减少患者的痛苦与风险。对于基层医疗单位而言,若能准确开展血清学检测,将有助于早期识别MN患者,提高诊断效率。然而,血清学诊断也存在诸多局限性。一方面,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受实验室条件限制较大,不同实验室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荧光(IF)等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和操作水平上存在差异,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仅依靠血清学检测难以全面了解肾脏的病理状态,如无法准确判断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病变程度,而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疾病预后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此外,抗PLA2R抗体滴度受疾病进展、治疗干预及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动态变化规律复杂,增加了仅依据血清学指标进行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的难度。通过对108例MN患者的聚类分析发现,患者在肾功能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异质性。其中,Cluster 1表现出较高的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程度,基线和12个月时的 eGFR均较低,且12个月后PLA2R抗体水平最高,预后相对较差;Cluster 2纤维化和硬化程度适中,eGFR处于中间水平;Cluster 3纤维化和硬化程度最低,eGFR最高。在49例eGFR>60ml/min的患者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为57%,其中4例血清学阴性但组织化学阳性,17例血清和组织学均阴性,这些患者若不进行肾活检可能会被误诊或漏诊。这充分表明MN患者并非同质群体,肾活检能够深入揭示患者个体间的病理差异,为精准诊断、预后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关键信息。对于不同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的MN患者,治疗策略可能截然不同,如对于伴有严重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同时可能需要加强对肾小管功能的保护措施,而这些决策离不开肾活检提供的详细病理资料。在MN治疗中,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在特定患者群体(如年轻、肾功能正常且抗PLA2R抗体阳性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已被证实有效。但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本案例中蛋白尿严重、抗PLA2R抗体水平高且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反应的患者,肾活检有助于明确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而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通过肾活检观察到的B细胞浸润程度、肾小球硬化比例及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等,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更强效的B细胞耗竭剂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使用obinutuzumab或添加针对补体系统的治疗药物等,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此外,肾活检还可用于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肾活检病理结果的动态变化,如肾小球病变的改善、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减少等,可及时调整治疗剂量或疗程,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实现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既往研究表明,在经验丰富的中心,肾活检可作为门诊手术安全开展,即使对于高风险患者(如透析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在108例MN患者的队列研究中,仅出现0.9%的轻微并发症且无需住院治疗,无重大并发症发生。这为肾活检在MN诊断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切割和组学技术等新兴手段为肾活检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技术能够从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深入分析肾脏组织,进一步揭示MN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潜在靶点。然而,受成本和技术可及性的限制,目前这些先进技术仅在少数中心得以应用。尽管如此,肾活检结合传统病理与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望在未来为MN患者的管理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信息支持。对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正常、抗PLA2R血清学阳性且无其他蛋白尿病因的患者,可考虑在初始治疗(如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至少观察12个月,期间密切监测蛋白尿和抗PLA2R抗体水平变化。若病情无明显改善,则应及时进行肾活检,以获取组织学信息指导后续治疗。但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肾活检的必要性更为突出:①血清学检测结果不明确或存在矛盾;②肾功能异常或出现急性肾损伤;③怀疑继发性MN但病因不明;④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或复发。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肾活检的风险与收益,制定个性化的诊断策略。同时,对于决定进行肾活检的患者,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操作,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标本的质量,以充分发挥肾活检在MN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尽管血清学诊断在MN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肾活检在当前MN患者管理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面对患者异质性、复杂病情变化及治疗决策困境时,肾活检提供的组织学信息能够为精准医疗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有望在优化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肾活检在分子病理诊断等方面的潜力,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MN诊断与治疗体系,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应依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疾病进程,合理选择诊断方法,充分发挥血清学检测与肾活检的优势,实现MN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与精准治疗,推动肾脏病学领域在MN诊疗方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Horton ES.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on of Diabete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Presented at: Cardiometabolic Health Congress; Oct. 10-13, 2019; Chicago.
“肾医线”读者专属微信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肾医线”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nephro-online),回复“肾医线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版权属《肾医线》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